漁業標準化
漁業標準化
漁業標準化是以漁業科學技術和實踐為基礎,運用簡化、統一、協調、優選的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進技術轉化成標準,並將標準加以實施及監督實施的活動過程。
目錄
1. 有利於保護漁業資源
我國沿海有萬裏海疆, 內陸湖泊、水庫、河流、池塘星羅棋布, 有著豐富的漁業資源。近年來, 因竭澤而漁、酷漁濫捕、水域污染、近親繁殖、非標生產等不同程度地造成漁業資源的破壞和損失, 某些我國特有的珍稀水生動物瀕臨滅絕。針對這些情況, 我國除了頒布《漁業法》, 規定禁漁期、禁漁區, 加強資源監測外, 我國漁業標準化工作者還制定了保護漁業資源的標準, 如漁業水質標準、網具網目標準、親魚標準、苗種標準、淡水魚類檢疫標準、魚類雜交育種技術要求、漁業環保術語、漁業資源術語等國家(行業)標準, 有效保護了我國漁業資源。此外, 漁用藥物的不良選擇和不規範使用, 不僅會破壞水體環境, 最終也會影響到人體健康和安全, 漁用飼料添加劑限量標準、漁用藥物選擇或使用標準的制定, 不僅要著眼於促進魚類生長和治癒魚病的目的, 更要圍繞著保護漁業生態環境、保護人體健康和安全。
2.有利於現代化發展
由於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技術整體水平還不高, 加上漁業從業者的文化程度, 漁業生產的盲目性和隨意性還很大, 因此結合實際推廣漁業標準化, 把漁業科技成果和實用技術運用標準化原理加以總結, 制定出科學易懂的標準, 送到漁民手中, 使之一看就懂, 一學就會, 有利於促進漁業的產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如1994年《中華鱉人工繁殖與飼養技術規程》行業標準的發布, 掀起全國範圍的養鱉熱潮, 推動產業的發展, 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此外, 目前漁業經濟領域中佔主導地位的漁業企業集團, 大都是以“公司+基地+農戶”的聯結方式構成一體化的聯合體。內部一般實行合同契約制度, 對全系統實行企業化管理, 對漁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加以規範, 若實施標準化生產, 根據標準化的要求實行統一供應苗種, 統一防病, 統一收穫運輸銷售, 同時對飼料等實行統一採購管理, 可大大降低生產成本, 提高生產效率。
3.有利於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提高
推進漁業標準化是保障水產品質量和消費安全的基本前提。“民以食為天, 食以安為先”。近年來, 因農藥殘留、獸葯殘留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質超標, 導致的水產品出口受阻和污染中毒事件時有發生, 嚴重損害了廣大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我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形象。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前提, 就是要建立起與漁業生產發展及國際貿易相適用的水產品質量安全標準。2001年起農業部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及無公害食品(水產品)行業標準的制定和實施, 使我國生產者、消費者的質量安全意識明顯加強, 水產品質量也有了明顯提高。
4.有利對外貿易發展
標準是經過高度濃縮的科學技術, 代表了本行業當前最高技術水平, 是綜合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實踐經驗的產物, 也是可信的貿易信息。國際間的產品流動必須符合輸入國的標準, 許多國家的貿易部門都廣泛收集各國標準, 為企業提供各國的產品需求信息、產品質量要求和質量檢驗方法, 促進本國出口貿易的發展。漁業標準化是增強水產品國際競爭力和調節水產品進出口的重要手段。
(黃楚凌,邱偉興,蔡君平等.農業經濟管理導論[M].廣州:華南農業大學出版社,199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