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全右衛城

河北省著名景觀之一

萬全右衛城,坐落於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縣萬全鎮。該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已有600多年的歷史,有“京西第一衛”和明代衛所制“活化石”之稱,是明代長城防禦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被認為是河北乃至華北地區保存最為完好的明代軍堡衛所之一。 

萬全右衛城佔地面積約2.68平方千米, 萬全右衛城起初是根據整個長城防禦體系需要全新規劃建設的城池,城池周圈是城防功能區,城內是簡單明了的十字大街,城內功能分區以東西、南北大街為界,西北片是文化教育區;西南片為行政辦公區;東南片為倉儲區;東北片為生活居住區。 

2006年5月25日,萬全右衛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

歷史沿革


明朝初年,為了鞏固北方邊境的安寧、抵禦退居大漠的元蒙游牧民族的侵擾,明朝將歷朝歷代的長城加以修葺連接,形成了西至嘉峪關、東至山海關的“萬里長城”,並按照“鎮、路、衛、所、堡”的層級構建了完善的軍事防禦體系。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築土城。
明永樂元年(1403年)在德勝口始築右衛城,取名德勝口堡。
明永樂二年(1404年)右衛治所正式移至右衛城(今萬全城)。
明宣德五年(1430年),明王朝於今宣化置地方最高軍事指揮機構—“萬全都指揮使司”,以統轄京師西、北各衛所,右衛由改稱“萬全右衛”。
明永樂二年(1404年),德勝口南建德勝驛及五處驛傳站鋪,以備傳遞信息。一直到明末清初,萬全左、右衛始終是宣府鎮西路的戰略支撐。 
新中國建立后先後為萬全縣和萬全鎮政府駐地,為滿足生產生活需求,衛城內廟宇寺院在20世紀80年代前後均被拆毀,古建築蕩然無存。由於有識之士的呼籲,衛城城防體系得到了保存,目前衛城東、西兩個翼城和大部分城牆保存基本完好,南北城門、瓮城、馬道、馬面和城市肌理輪廓依然可見,總體格局保存完整。
萬全右衛城
萬全右衛城

區域範圍


萬全右衛城地處華北平原通往蒙古高原的關隘之地,它北依野狐嶺、虞台嶺、蕁麻嶺,南瀕洋河天險,中間是由京畿、宣府通往雲中(今大同)的必經之路。
從風水形勢宗的角度看,萬全右衛城處在標準的“龍穴”之地。它“負陰抱陽、背山面水”,城北是橫貫東西、連綿百里的高大群山,衛城東、西兩面各有一些較為低矮的山丘,層層疊疊的群山峻岭對衛城形成了多重環抱之勢。
萬全右衛城坐北朝南,受地形限制,城東北、東南角稍微南移,導致整座城池略顯菱形。由於地處兩河之間,故不開東、西城門,只開南、北兩門,但東、西建有兩座無門的瓮圈,形似轎子的兩個耳窗,而城外的兩條河流則像兩根轎桿似地把整座城池抬了起來。在城池中央、東西大街和南北大街交匯處建有高於城牆兩倍的玉皇閣,配以豎在閣頂的三張鐵叉,宛若轎頂一樣,故萬全右衛城有“轎子城”之稱號。 
萬全右衛城有四個城樓、四個角樓,內部有三十二個城鋪,兩個門。古城東西、南北兩條主幹道分為四個部分。南北道北接德勝門,南通迎恩門,貫通南北,是萬全右衛城的大動脈。東西道連接東西兩個翼城,與南北道在城中部交匯。 
明正統三年(1438年)用磚包砌城牆,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並增築南關。1983年、1990年兩次維修。城堡為菱形,佔地0.78平方千米,東西長0.88072千米,南北寬0.8804千米,南、北二門,商為迎恩門,北為德勝門。現在城門內大部分城牆保存完好。土夯磚包成城牆,牆基為石砌,高8—10米,底寬3—4米,頂部寬1—1.5米。城內原有玉皇閣、城隍廟、關帝廟、西大寺等,各類建築井然有序。
萬全右衛城
萬全右衛城

主要景觀


綜述

萬全右衛城古城東北部集中了較多建築,有總督府、神機庫、關帝廟、分司、長清樓、永安樓、武安王廟、東嶽廟、龍王廟、馬神廟、昭化寺等。古城東南部建築較少,僅有萬全廣運倉、養濟院等。古城西南部以官署衙門為主,有萬全右衛指揮使司、萬全右衛察院(即巡按察院)、城隍廟、參將公廨(參將府)、守備公廳、河間行府、內臣公廨等。古城西北部建築較少,有萬全右衛儒學、真武廟、西大寺等。 
總督府
總督府,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總兵官趙卿建。總督府是被皇帝巡幸時臨時居住的場所,總督府是居住皇帝或者皇帝的代表總督,地位遠高於其他建築,是帝制時代的特殊產物。 
神機庫
神機庫,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修建,明弘治年間(1488—1505年)葛全修繕。神機庫主要是用來盛放火器的。在神機庫內有火神廟,嘉靖《宣府鎮志》詳細記載了宣府鎮火神廟修建始末,可見萬全右衛城火神廟興建的始末:“五年夏,重作火神廟。在神槍庫內,永樂初建,至是重修,國子監祭酒李時勉記:都知監少監韓公政奉命備御北邊已十年矣,專掌神銃,愛養士卒,教閱練習,坐作進退左右前後皆有矩度,修治器械長短廣狹寒涼燥濕輕重多寡,皆有調理,修具於乎昔,而致用於一旦,無有不給者。虜或來寇,輒出御之,勢若雷奮,震動山谷。虜寇驚愕挫敗,救死扶傷之不及,故一見公兵出,盡死奔竄,由是邊庭晏然,無寇懷之警。公凡三出,皆有功,累升今職。公既榮膺龍命,備而思日:‘此豈吾之所能,實惟神相有以致之昭,不可誣也,然神無常樓,歲時祀事無以妥神靈致,誠敬茲非缺典歟?’乃於神槍庫內高爽之地賓士之中為正殿,東西為廟,房前為門,三後為庫二十有一,總為屋三十有四間,正殿以奉天威神機火雷大將軍之神,庫以貯火器火藥炮銃等物。祠宇宏廠,垣階完峻,巋巍奐然經始,於正統五年五月落成。”
長清樓
長清樓,位於總督府前,明嘉靖(1522—1566年)初建,即鐘樓。鐘樓一般用於早晨敲鐘報時和發布消息,或扮演一定的軍事用途角色。通常有兩層高,在上層懸掛大鐘,外貌形似城堡。

文物遺存

馬面
城牆外均有馬面,保存基本完整,各馬面間距基本相等,為126米,底基突出牆體7.5米,底基面闊16.5—17.2米。 
角台
古城四個角均有角台,保存基本完整,僅東南角台靠近南牆側有出闕情況,角台為二出闕,牆體為一出闕,出闕后內收0.55米。牆體出闕處距牆角4.72米,角台一出闕距南牆4.5米,二出闕距南牆8.35米。角台南面寬19.5米,東面寬19.5米。西南角台南面寬19.65米。 
萬全右衛城
萬全右衛城
烽火台
古城西北1.3千米處有烽火台兩座,位於一國防訓練基地西側,它們分別位於東西大道南北兩側,形制像闕。烽火台周圍還發現有遼金元時期的磚石。該處烽火台遺址應為萬全右衛軍事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歷史文化

名稱來歷
萬全右衛城取名“萬全之策”之意,它是宣(化)鎮管轄下的一座重要衛城,在它之下又有柴溝堡、張家口堡等著名的防禦堡壘。萬全右衛城與洋河邊的懷安左衛城互為犄角,拱衛著宣化府和北京的安全,故有“京西第一衛”之稱。

主要功能

綜述
萬全右衛城城池周圈是城防功能區,城內是簡單明了的十字大街,城內功能分區以東西、南北大街為界,西北片是文化教育區;西南片為行政辦公區;東南片為倉儲區;東北片為生活居住區。
萬全右衛城起初是根據整個長城防禦體系需要全新規劃建設的城池。城池周圈是城防功能區,包括城牆、瓮城、城門、城樓、角樓以及護城河等,它們共同形成了一套固若金湯的城市防禦體系。
城內是簡單明了的十字大街,便于軍隊調動和物資、軍械的運輸。城內功能分區也非常清晰。以東西、南北大街為界,西北片是文化教育區,建有文廟、嘉禾書院等設施;西南片為行政辦公區,建有都指揮使司、縣衙、典史署等;東南片為倉儲區,明代設有倉廒,清代又設有廣連倉等;東北片為生活居住區。
此外,根據需要,明、清兩代在各個片區都增建了一些相關的祭祀與宗教建築。 
軍事防禦
明代,在中原漢族與北方游牧民族劍拔弩張、激烈對抗的背景下,萬全右衛城的主要功能是軍事防禦。 
重要商埠
清朝以後,隨著蒙漢關係緩和,關內關外的通商活動逐步繁榮起來,萬全右衛城也逐漸演變為張(張家口)、庫(庫倫,今蒙古首都烏蘭巴托)商道上的一座重要商埠。古城周邊土地肥沃,物產豐饒,萬全鎮是全國最大的莜面集散與加工中心。 
萬全右衛城
萬全右衛城
休閑之所
萬全古城地處張家口近郊,又是通往壩上草原的必經之地。上世紀六十年代,八一電影製片廠以萬全為外景地拍攝了著名的電影《野火春風斗古城》。通過一系列重點文物的修繕、部分標誌性景觀的修復和多個廟宇的重建,萬全古城將被打造成展示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部分傳統民居將被改造成青年旅館和咖啡酒吧,以滿足日益增多的遊客需求。

保護目標


2006年5月25日,萬全右衛城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萬全右衛城位於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縣萬全鎮。
交通信息
從張家口南站(貨運站)出發,自駕前往,路程大約27公里,約需45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