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抗震救災模範紅二連

唐山抗震救災模範紅二連

北京軍區第38軍112師334團2連——“唐山抗震救災模範紅二連”。

簡介


1976年7月28日,唐山、丰南地區發生了里氏7.8級的強烈大地震,這場被稱之為“20世紀十大災難之一”的大劫難,將唐山這座百年重工業名城化為一片廢墟,奪去了24萬人生命,重傷16萬人,7000戶家庭死絕,4200多個孩子失去父母淪為孤兒,給唐山人民群眾和經濟發展造成了難以估量的損失。大地震發生后,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火速調集解放軍北京、瀋陽等軍區和海軍、空軍、鐵道兵、基建工程兵等軍兵種部隊的14萬餘名官兵,包括飛機2478架次、各種車輛7100多台,風雨兼程,以最快的速度抵達災區,投入到抗震救災當中。分配至唐山10萬人、天津3.7萬人、北京4000人。地震之後,英勇不屈的唐山軍民又在城市重建當中勾畫著奇迹藍圖,使之成為我國最早被聯合國評為“人類宜居城市”的地方。從那時起,唐山人民一直把解放軍視為情同骨肉的親人。
地震發生后,中央當即決定成立中央抗震救災指揮部,由紀登奎負責,陳永貴、吳桂賢、陳錫聯為成員,並決定由陳錫聯負責調動部隊,趕赴唐山救災。並指示由河北省委第一書記劉子厚、北京軍區一位副司令員和一位副政委負責組織唐山抗震救災指揮部。指揮部由劉子厚負責,北京軍區人選由北京軍區自行決定。這就是後來被稱為唐山抗震救災指揮核心的三人小組。這個三人小組是:河北省委第一書記劉子厚、北京軍區副司令員肖選進和北京軍區副政委萬海峰。次日,北京軍區又增派了時任北京軍區副政委的遲浩田赴唐。以後,趕到震區的各路部隊統由肖、萬、遲負責指揮協調。
二連接到抗震救災命令后,冒雨連續行軍18小時,到達唐山後放下背包就投入戰鬥,先後從倒塌的車站裡搶救出12名群眾。唐山市五金庫有900噸物資被壓在倒塌的房屋裡,他們僅用了2天半時間,就全部清理了出來。群眾沒地方住,他們起早貪黑,蓋起359間能過冬的簡易房。1977年4月30日,被中央軍委授予“唐山抗震救災模範紅二連”榮譽稱號。
30年來,他們繼續保持和發揚在抗震救災中表現出的勇敢頑強的戰鬥作風,先後總結出“機步連綜合火力運用”、“裝步連對敵裝甲目標和工事打法”等戰法訓法成果,被軍區推廣。連隊13次被軍區、集團軍評為“基層建設標兵連隊”、“軍事訓練先進連”,2002年被軍區授予“基層全面建設模範連”榮譽稱號。

連隊歷史


紅軍長徵到達陝北后,毛主席曾親自指揮一個連隊作戰,這個連隊,就是今天的北京軍區某團“紅二連”。1935年直羅鎮戰役中,毛主席指揮該連作戰,並在戰鬥勝利后親筆題寫“英勇勝利”褒獎全連官兵。從1928年7月平江起義誕生,“紅二連”黨支部就始終對黨忠誠,高舉旗幟,牢記囑託,紅心赤膽,歷經1000多次戰役戰鬥洗禮,榮獲“戰鬥模範連”“何萬祥連”等13個榮譽稱號,湧現出246名戰鬥英雄和功臣。
弘揚優良傳統,堡壘堅強過硬,是“紅二連”黨支部帶領官兵銳意進取、與時俱進,始終保持生機和活力的法寶。每年新兵入伍、老兵復退,毛主席指揮連隊作戰的故事都成為激勵官兵保持本色的鮮活教材;唱連歌、過連日、呼點英雄名字的制度堅持了幾十年;每逢連日、年度開訓和重大任務,都要請老首長回連隊作報告,組織官兵面對榮譽旗幟宣誓;毛主席親自題寫的“英勇勝利”,是二連戰鬥精神永遠旺盛的最佳註解:連隊歷經騾馬化、摩托化、機械化、信息化建設,一直走在全軍部隊建設和發展的前沿,參加上級組織的各項比武演練和多樣化軍事行動,次次圓滿完成任務,被中央軍委授予“唐山抗震救災模範紅二連”榮譽稱號,被軍區授予“硬骨頭六連式連隊”稱號,先後榮立集體一等功1次、二等功10次,連隊黨支部年年被評為“先進黨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