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生產折衷理論
1977年鄧寧提出的經濟學理論
國際生產折衷理論是關於國際生產的統一的、綜合的理論。由英國鄧寧在1977年出版的《貿易、經濟活動的區位與跨國企業:折衷理論的探索》一文中提出,並在1981年出版的《國際生產與跨國企業》一書中系統闡述。認為企業從事國際直接投資由該企業本身所擁有的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三大基本因素共同決定。企業若僅擁有所有權優勢,則選擇技術授權;企業若具有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則選擇出口;企業若同時具備三種優勢,才會選擇國際直接投資。
鄧寧總結出決定國際企業行為和國際直接投資的三個最基本的要素:O.所有權優勢(Ownership);L.區位優勢(Location),I.市場內部化優勢(Internalization)。這就是所謂的OLI模式。
1977年,英國雷丁大學教授鄧寧(J·H·Dunning)在《貿易,經濟活動的區位和跨國企業:折衷理論方法探索》中提出了國際生產折衷理論。1981年,他在《國際生產和跨國企業》一書中對摺衷理論又進行進一步闡述。
鄧寧認為其折衷理論具有三個方面的特點:
(1)它吸收了過去20多年中出現的各種直接投資理論的優點;
(2)它與直接投資的所有權形式有關;
(3)它能解釋國際企業營銷活動的三種主要方式,即出口、技術轉讓和直接投資。
第一,從選擇某種營銷方式的條件來看,表1—1說明國際企業要對外直接投資,必須同時具備所有權、內部化和區位三種優勢;而出口則只需擁有所有權和內部化優勢;如果企業只擁有所有權優勢,那隻能選擇技術轉讓方式。
第二、從建立某種優勢的途徑來看,表1—1也說明如果國際企業要同時擁有三種優勢所帶來的收益,那就必須選擇國際直接投資方式;如果公司僅採用出口方式,就會喪失區位優勢的收益;如果只採用技術轉讓的方式,那麼企業就會喪失內部化和區位優勢所能帶來的收益。
由此可見,“折衷理論”正如其名,是上述各種投資理論的集大成者。
所有權優勢理論是發生國際投資的必要條件,指一國企業擁有或是能獲得的國外企業所沒有或無法獲得的特點優勢。其中包括:
(1)技術優勢。即國際企業向外投資應具有的生產決竅、銷售技巧和研究開發能力等方面的優勢;
(2)企業規模。企業規模越大,就越容易向外擴張,這實際上是一種壟斷優勢;
(3)組織管理能力。大公司具有的組織管理能力與企業家才能,能在向外擴張中得到充分的發揮;
(4)金融與貨幣優勢。大公司往往有較好的資金來源渠道和較強的融資能力,從而在直接投資中發揮優勢。
內部化優勢
內部化優勢是為避免不完全市場給企業帶來的影響將其擁有的資產加以內部化而保持企業所擁有的優勢。其條件包括:
(1)簽訂和執行合同需要較高費用
(2)買者對技術出售價值的不確定
(3)需要控制產品的使用
區位優勢
區位優勢是指投資的國家或地區對投資者來說在投資環境方面所具有的優勢。它包括直接區位優勢,即東道國的有利因素;和間接區位優勢,即投資國的不利因素。
形成區位優勢的四個條件:
(1)勞動力成本。一般直接投資總把目標放在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地區,以尋求成本優勢;
(2)市場潛力。即東道國的市場必須能夠讓國際企業進入,並具有足夠的發展規模;
(3)貿易壁壘。包括關稅與非關稅壁壘,這是國際企業選擇出口抑或投資的決定因素之一;
(4)政府政策。是直接投資國家風險的主要決定因素。
“折衷理論”進一步認為,所有權優勢、區位優勢和內部化優勢的組合不僅能說明國際企業或跨國公司是否具有直接投資的優勢,而且還可以幫助企業選擇國際營銷的途經和建立優勢的方式。下表是鄧寧教授提出的選擇方案。
方式 | 所有權優勢 | 內部化優勢 | 區位優勢 |
對外直接投資(投資式) | √ | √ | √ |
出口(貿易式) | √ | √ | × |
無形資產轉讓(契約式) | √ | × | × |
註:“√”代表具有或應用某種優勢;“×”代表缺乏或喪失某種優勢
折衷理論的核心是所有權特定優勢、內部化特定優勢和區位特定優勢。
所有權特定優勢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由於獨佔無形資產所產生的優勢,另一是企業規模經濟所產生的優勢。
內部化特定優勢,是指跨國公司運用所有權特定優勢,以節約或消除交易成本的能力。內部化的根源在於外部市場失效。鄧寧把市場失效分為結構性市場失效和交易性失效兩類,結構性市場失效是指由於東道國貿易壁壘所引起的市場失效,交易性市場失效是指由於交易渠道不暢或有關信息不易獲得而導致的市場失效。
區位特定優勢是東道國擁有的優勢,企業只能適應和利用這項優勢。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東道國不可移動的要素稟賦所產生的優勢,如自然資源豐富、地理位置方便等;另一是東道國的政治經濟制度,政策法規靈活等形成的有利條件和良好的基礎設施等。
企業必須同時兼備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才能從事有利的海外直接投資活動。
如果企業僅有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而不具備區位優勢,這就意味著缺乏有利的海外投資場所,因此企業只能將有關優勢在國內加以利用,而後依靠產品出口來供應當地市場。如果企業只有所有權優勢和區位優勢,則說明企業擁有的所有權優勢難以在內部利用,只能將其轉讓給外國企業。如果企業具備了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而無所有權優勢,則意味著企業缺乏對外直接投資的基本前提,海外擴張無法成功。
折衷理論的分析過程與主要結論可以歸納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跨國公司是市場不完全性的產物,市場不完全導致跨國公司擁有所有權特定優勢,該優勢是對外直接投資的必要條件。
二是所有權優勢還不足以說明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還必須引入內部化優勢才能說明對外直接投資為什麼優於許可證貿易。
三是僅僅考慮所有權優勢和內部化優勢仍不足以說明企業為什麼把生產地點設在國外而不是在國內生產並出口產品,必須引入區位優勢,才能說明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和出口之間的選擇。
四是企業擁有的所有權優勢、內部化優勢和區位優勢,決定了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動因和條件。
鄧寧的國際生產折衷論克服了傳統的對外投資理論只注重資本流動方面的研究不足,他將直接投資、國際貿易、區位選擇等綜合起來加以考慮,使國際投資研究向比較全面和綜合的方向發展。
國際生產折衷論是在吸收過去國際貿易和投資理論精髓的基礎上提出來的,既肯定了絕對優勢對國際直接投資的作用,也強調了誘發國際直接投資的相對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發展中國家在對外直接投資理論上的不足。
國際生產折衷理論可以說是幾乎集西方直接投資理論之大成,但它畢竟仍是一種靜態的、微觀的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