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龍山

國家AAAAA級景區

雲龍山位於徐州市城南,又名石佛山。海拔142米,長達3公里。山分九節、蜿蜒起伏、狀似神龍,昂首向東北,曳尾於西南。雲龍山以“溢洪道”為界,溢洪道以北屬雲龍區,以南屬泉山區。通常所稱的雲龍山多是指北部的部分山峰。

雲龍山既有自然風光,又有人文景觀。山上文化古迹眾多,有北魏時代的大石佛,唐宋摩崖石刻,宋代的放鶴亭、招鶴亭、飲鶴泉、張山人舊居,明代的興化禪寺,清代的大士岩、山西會館、船廳、御碑亭、碑廊等歷史文物古迹。解放后雲龍山又修復和新建了幽邃軒、洞天小廬、跨雲閣、雲龍書院、杏花村、觀景台、同心台等歷史景點。

雲龍山有佛教文化,從北魏到清代,逐步建起興化寺、大士岩、唐宋摩崖石刻等著名歷史古迹。每年農曆2月19日都會舉辦雲龍山廟會。

宋代蘇東坡任徐州太守時,曾多次攜友遊覽雲龍山,留下許多傳世佳作名篇。先後登臨雲龍山的歷代名人有劉邦、劉裕、蘇軾、乾隆、邵大業、毛澤東、蔣介石、胡錦濤、李鵬、朱鎔基、李可染等。

歷史沿革


名稱由來

雲龍山名字的來歷,說法不一,有史載,亦有民間傳說。
一說,《志》云:“山出雲氣,蜿蜒如龍,因名。”其山九節山峰,高低起伏,其狀恰如一條卧龍,而春夏雲霧繚繞時,又如龍起舞,故名雲龍山。
自然景觀
自然景觀
二說,因劉邦曾葬於此山。董其昌《彭城雲龍山重修放鶴亭記》說:“按史記稱秦始皇東於厭王氣,漢祖心自疑,避匿山中,呂后嘗得之,曰季所居有雲成五彩雲,而赤帝子斬白帝子,蓋龍德也,彭城之有雲龍山,其得名當以此。”公元前206年,劉邦在豐西澤斬白蛇,舉義旗,宣布抗秦起義,隱匿於芒碭山、雲龍山之間,總有一片祥雲,形狀如龍,圍繞在劉邦頭頂。因劉邦後來當了漢朝的開國皇帝,皇帝是“龍”,他藏過身的山,也就稱為雲龍山了。
毛澤東主席登臨雲龍山
毛澤東主席登臨雲龍山
三說,南(朝)宋皇帝劉裕曾來過此山,故名。古彭城有個劉裕,是楚元王劉交的二十一世孫。東晉時期為大將。為消滅割據勢力,曾在彭城設幕府,指揮戰事。期間,曾多次登雲龍山,傳說見有雲中之龍環繞。四年後,劉裕當了南宋朝的皇帝,為人間之龍,為紀念劉裕故山名雲龍。
四說,雲龍山為一條惡龍所變。惡龍長期把持黃河,危害徐州百姓,常汲黃河之水,吐水為災。后被徐州一見義勇為青年用劍刺死,化為此山,故名雲龍山。
五說,雲龍山為一好龍所變。徐州乾旱,一龍未經允許,行水救民,被玉皇大帝懲罰,奄奄一息。當地一個姑娘,救活此龍。此龍化為一山,永遠留在徐州,後人便將此山命名雲龍山。
六說,源於一個凄楚動人的愛情故事。一個名叫雲龍的小夥子與鯉魚精變化的大鳳姑娘戀愛,大鳳為救徐州於大水,假意答應嫁給九小龍王,后撞死於山石之上。雲龍死後,兩人合葬山上,故名雲龍山。

地理環境


位置

雲龍山位於徐州市泉山區南郊和平路雲東一街道27號。

地形地貌

雲龍山海拔142米,長達3公里。山分九節,由東北向西南方向延伸。

氣候條件

雲龍山
雲龍山
雲龍山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區,受東南季風影響較大。年日照時數為2284至2495小時,日照率52%至57%,年氣溫14℃,年均無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佔2012年的56%。氣候特點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雨熱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長,春季天氣多變,夏季高溫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潮頻襲。

主要景觀


放鶴亭
人文景觀
人文景觀
放鶴亭始建於宋神宗元豐元年(公元1078年),為文人隱士張天驥所建。亭南北長11.95米,東西深4.95米,歇山飛檐,古樸幽雅。張天驥自號“雲龍山人”,蘇軾任徐州知州時與其結為好友。山人養了兩隻仙鶴,每天清晨在此亭放飛仙鶴,亭因此得名。元豐元年秋,蘇軾寫了《放鶴亭記》,除描繪了雲龍山變幻莫測的迷人景色外,還稱讚了張山人的隱居生活,塑造了一個超凡出群的隱士形象。因此文膾炙人口,被選入《古文觀止》,雲龍山和放鶴亭也因此聞名於世。毛澤東曾來此參觀,並背誦《放鶴亭記》佳句:“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但望西山之缺而放焉。”此亭為清末重建,匾額上“放鶴亭”三字乃蘇軾手跡。
碑廊
碑廊
碑廊
碑廊位於放鶴亭東側,與興化寺毗連。始建於清朝末年。南北長約30米,加上碑廊背面,總長度接近40米,廊內牆壁上鑲嵌著歷代碑碣54塊,書體包括真、行、草、隸四體,大字如斗,小字如蠅頭。另有石刻線描人物和山水畫各兩幅。
飲鶴泉
飲鶴泉在放鶴亭南側,何時所鑿已無法查考。但此放鶴亭早是可以肯定的,因為北宋以前雲龍山叫石佛山,飲鶴泉當時叫石佛井,後人因近放鶴亭,改名為飲鶴泉。
招鶴亭
招鶴亭是磚木結構,小巧玲瓏,因《放鶴亭記》中有《招鶴》之歌,所以叫招鶴亭,此亭位於一節山最高處。
可廊
清順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戶部分司丁裕建望湖亭,順治十七年戶部分司徐渭弟又籌資因亭建廊,與亭相通。原廊左右開窗,風雨時可以關閉,此廊可有而不可無,故名可廊。
觀景台
觀景台
觀景台
觀景台坐落在雲龍山第三節山上。台高6米,佔地1500平方米。整個建築依山就勢,造型古樸端莊,氣勢雄偉。登台臨欄遠眺,全城美景一覽無餘,盡收眼底;入夜,霓虹燈光芒四射。
卧牛泉
卧牛泉修復工程於1999年7月1日完工,並向遊人開放。始建於清末,是由雨水山泉自然彙集而成。因泉池東壁巨石形似卧牛而得名。池長約30米,寬6米,深5米。
三義橋
三義橋
三義橋
三義橋位於卧牛泉泉池中部,呈拱型,橋欄由青石雕刻而成,上有二龍戲珠、麒麟等傳統圖案,現在橋東面立有三義碑。
唐宋摩崖石刻造像
雲龍山唐宋摩崖石刻造像位於興化禪寺內,依山而鑿。1993年興建大雄寶殿時發掘。現存7組、71龕、38題記、遊記、195尊造像。上下兩部分有唐宋時期石階相通。造像5厘米至11.52米不等,均為高浮雕。
利濟亭
利濟亭始建於清光緒年間。據《利濟碑》記載:清光緒年間,彭城義士楊文一等五義士,為方便行人休憩而捐資興建。
誼亭
誼亭已有百年歷史,旨在紀念蘇東坡與雲龍山人張天驥之間的友誼,“誼亭”二字為蘇軾書體。
姜公亭
姜公亭位於雲龍山首節大士岩北側,姜焯曾任徐州知府,在徐理政期間主持興建大士岩、創建尊經閣、重修學宮,對徐儒學佛學頗有貢獻,後人建亭以存紀念。
御碑亭
御碑亭位於雲龍山一節山平台,清乾隆帝歷史上多次來徐,在雲龍山多次留有詩、聯、文等刻石。後人為紀念聖跡,建御碑亭以資銘記。
抗戰亭
津浦鐵路抗戰殉難員工紀念碑亭,坐落於雲龍山北麓,建於1947年5月,1995年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徐州市鐵路分局募捐集資重修。1987年被列為徐州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亭主要記載1937年末,日寇侵華逼近徐州,徐州機務段的鐵路員工共有186人為國捐軀,特建碑亭以致垂念。
同心台
同心台位於雲龍山觀景台南20米,由“同心鎖”、“同心柱”、“同心鏈”三部分組成。同心鎖重680斤,刻有“心愿鎖,鎖定心愿到永遠”。四根同心柱刻有“平安鎖、連心鎖、定情鎖、財源鎖、成材鎖、長壽鎖、同心鎖、友情鎖”等吉祥祝福語。
杏花村館
位於雲龍山第九節西麓,周圍杏林密布,是踏青賞花之佳處。杏花村館為基本對稱格局,四合院式建築。主樓兩層,樓層設腰檐平座,四周落地格扇。主樓兩側設附屬用房,其間均由廊、牆聯繫或分隔。杏花村館總佔地約2.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970餘平方米。
雲龍書院
雲龍書院
雲龍書院
雲龍書院始建於清康熙六十年(公元1721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徐州知府李根雲改建為雲龍書院。著名詞人、探花馮煦當過院長,進士王欽霖、劉庠當過教師,其學生韓志正曾當選為孫中山大總統時的中華民國國會議員。書院最初為清初宮式建築,內有講堂、四賢祠、文昌閣、宜福堂、紫翠軒、白鹿洞、望湖亭等建築。辛亥革命后,書院為戰爭所破壞,夷為廢墟,前後共存182年。1996年園林部門依史料記載,恢復了白鹿洞、望湖亭、可廊等古建築,部分再現了雲龍書院昔日的風采。
興化寺
興化寺原名石佛寺,初建於唐朝開元年間。歷經數朝代,古迹眾多:大雄寶殿、濟公殿、鐘樓、藏經樓等,其中較出名的是北魏時期的大石佛,唐代的摩崖石刻。石佛為釋迦牟尼佛半身像,高約三丈二尺。這就是與雲崗和龍門石窟同時代富有盛名。
大士岩
大士岩是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徐州知州姜焯創建的,原為放鶴亭僧舍。興建僧舍挖地基時,發現一巨石長約八丈。姜焯授意工人雕為觀音大士像,原石當中有白紋一道,橫亘腰間,隨示名玉帶觀音,統名為大士殿。大士岩院內有清代種植的古柏兩株,已有幾百年的歷史。
雲龍山索道
雲龍山特色索道
雲龍山特色索道
雲龍山索道位於風景優美、風光旖旎的雲龍湖畔,穿越於逶迤九節的雲龍山脈,整個索道全長1200米,垂直高度88米,設立十八個支架,三個站房,西站站房與果樹盆栽園為鄰,西站站房與觀景台相系,東站站房與南郊彭園相對,運行速度1m/秒,最大單向運輸量450人/小時,吊藍式吊藍數量129個,為單線自動循環式,雲龍山索道的特點是將整個南郊風景區聯成一體。
雲龍山滑道
是由世界著名的德國威港滑道公司設計,並提供世界上最先進的不鏽鋼設備,滑道起點設在索道中站附近,全長1000米,高差84.5米,寬3米。雲龍山索(滑)道的建成,使景區三點連成一線,西邊有湖,東邊有洞,中間有台,與諸多景點相連,交相輝映,人行其上,使雲龍山周圍各處美景盡收眼底。
劉備泉
劉備泉位於湖東路北入口東側雲龍山腳,泉上方有三讓亭,以喻陶謙三讓徐州,劉備接任徐州牧,泉因此而得名。泉出石罅,流碧含煙,冷沁肌骨。
劉備泉茶苑
劉備泉茶苑位於劉備泉南側,緊靠漢畫像石館,為一組背山面湖的清式風格單層建築,院落布局隨山勢變化,建築面積約360平方米。
張山人舊居
徐書信詩/戚有信書
徐書信詩/戚有信書
張山人名天驥,字聖塗,自號“雲龍山人”。蘇軾任徐州知州時因與其志趣相投,遂成為好友。蘇軾常率賓客僚屬赴張山人舊居飲酒、作詩吟賦。
舊居有堂屋三間,西屋三間及廚房兩間,院內清幽雅緻。公元1077年因黃河決口,水灌徐州城,張山人舊居被大水毀壞。張山人又在舊居東山頂另建新居。現存的張山人舊居為後人依史料記載而重新恢復的,具有典型宋代農家小院的風格。
懷古亭
懷古亭原名“醉亭”,為方便古代文人隱士飲酒休息而建。1952年10月29日,毛澤東主席登上雲龍山,與其隨從在此亭合影留念,並作出“綠化荒山,變窮山為富山”的重要指示。從此,徐州人民掀起了植樹造林,綠化家鄉的熱潮。為紀念毛主席登臨,此亭更名為“懷古亭”。

文化活動


廟會

雲龍山廟會
雲龍山廟會
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觀音菩薩誕辰之日),為雲龍山廟會正會之時。雲龍山廟會始於清康熙年間的雲龍山大士岩觀音會。當時徐州知州姜焯派人雕鑿了觀音像,信佛教者多來祭拜,久而久之形成觀音會。十九日這一天,進供者、燒香者、乞子者、還願者以及湊熱鬧趕會者、放風箏者眾多。雲龍山有歌舞曲藝、民俗表演、風味小吃、傳統手工藝品等。

重陽節

興化禪寺
興化禪寺
中國素有重陽登高的習俗,徐州人對重陽登高更是十分重視。自農曆九月初八下午起,便全家老小相偕或親朋好友相邀攜酒肴徒步登臨雲龍山。有關資料曾這樣記載舊時徐州登山之俗:“山間聚飲者,比比皆是,呼拳行令,山鳴谷應。如遇相識,則移席以就,合二為一,熱鬧非常。歡娛時白日苦短,夕陽下人影漸長,待山下炊煙四起時,山間喧嚷漸弱,遊人眼惺顏酡,兒童攙婦人,少壯扶老人,迤儷下山,踏萬家燈火而歸。”
現代的重陽登山活動內容更加豐富,除聚飲歡娛外,也有登高祈壽。每年由雲龍山管理處主辦的重陽登山活動,為徐州市重要的民俗活動。

喊山大賽

雲龍山
雲龍山
喊山為徐州地區特有的健身益體的傳統民俗,登雲龍山進行喊山健身活動,已成為徐州人民生活的一種時尚,歷史上彭祖高壽,是因為他有一套養生長壽的方法,其中就是吹吁呼吸、吐故納新的保健養生辦法。
為弘揚地方傳統民俗文化,宣傳登山健身時尚,每年在雲龍山都將舉行喊山大賽活動。

詩詞

登雲龍山
蘇軾
醉中走上黃茅岡,滿岡亂石如群羊。岡頭醉倒石作床。仰看白雲天茫茫,
歌聲落谷秋風長。路人舉首東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
送蜀人張師厚赴殿試
蘇軾
雲龍山下試春衣,放鶴亭前送落暉。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馬如飛。
月夜與客飲杏花下
蘇軾
杏花飛簾散余春,明月入戶尋幽人。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苹。
花間置酒清香發,爭挽長條落香雪。山城酒薄不堪飲,勸君且吸杯中月。
洞簫聲斷月明中,惟憂月落酒杯空。明朝卷地春風惡,但見綠葉棲殘紅。
訪張山人得山中字二首
蘇軾
(一)
萬木鎖雲龍,天留與戴公。路迷山向背,人在瀼西東。
薺麥余春雪,櫻桃落晚風。入城都不記,歸路醉眠中。
(二)
魚龍隨水落,猿鶴喜君還。舊隱丘墟外,新堂紫翠間。
野麋馴杖履,幽桂出榛菅。灑掃門前路,山公亦愛山。
題雲龍草堂石磬
蘇軾
折為督郵腰,懸作山人室。殊非濮上音,信是泗濱石。
游雲龍山和韻
李蟠
岸草萋萋合遠天,如環合抱古城邊。千盤怪石懸風磴,一罅靈根寫玉泉。
樵斧擔雲歸晚磬,漁蓑帶雨出朝煙。山中六月無長夏,盡日風涼便是仙。
次韻童二樹登雲龍山
邵大業
千尺玲瓏暮靄橫,彭門風月許誰爭。高亭尚有蘇張跡,勝地空傳楚漢名。
雙履躡雲看鶴影,一筇依日送河聲。莫因往事成惆悵,且聽山人作鳳鳴。
登雲龍山
高斌
雲龍峰獨秀,靈境接彭城。亭與人皆古,山因寺得名。
重來驚舊雨,一上喜新晴。賢守饒風韻,蘇堤自可成。
游雲龍山作
愛新覺羅·弘曆
彭城駐輦厪河防,咫尺雲龍戲馬旁。本意原非是山水,偷閑聊復訪蘇張。
翠峰夏首關林葉,綠野風清泛麥芒。底事今來艱迥句,為民籌濟為民傷。
春日登雲龍山憩放鶴亭
閻焜貞
百仞岡頭碧可攀,憑欄放眼到塵寰。二分紅杏三分柳,萬里黃河九里山。
亂石盤盤羊可叱,晴雲冉冉鶴知還。風流彷彿今仍在,春水時鳴澗谷間。
秋夜登雲龍山放鶴亭
解元
當年放鶴人何處?月滿空庭此日名。亂石崎嶇南北路,黃河襟帶古今情。
千家燈火連徐市,九里煙雲接漢營。回首林泉霜色動,山山草樹盡秋聲。
登雲龍山晚眺偶成
陶澍
青山兩岸抱徐州,也比金陵枕石頭。氣久隨偃王盡,城名猶為老彭留。
關津有險當淮泗,鄉里無情斗項劉。斜日雲龍閑眺望,古今何限水東流。
送暉亭
韓維張
龍山尋勝跡,小步送暉亭。暮色收林表,苔痕印屐青。
登雲龍山賦呈李宗仁
郁達夫
道阻彭城十日間,郊垧時復一躋攀。地連齊魯頻傳警,天為雲龍別起山。
壯海風懷如大范,長淮形勝比雄關。指揮早定蕭曹計,忍使蒼生血淚殷。

旅遊信息


交通線路

雲龍山交通圖
雲龍山交通圖
到達北門:
公交乘坐2路,11路,11路附線,64路,608路至師大北門下往回走300米左右即可到達北門。
到達西門:
公交乘坐38路,47路,63路,游3路到雲龍山站下。
其他線路:
22,游2,55,都可到達。

遊覽線路

從北門出發
李可染《雲龍山寫照》
李可染《雲龍山寫照》
北大門-曲港跳魚-三義橋-蘇步橋-戴季陶石刻-懷古亭-雲龍書院-東坡石床-黃茅岡摩崖石刻-張山人故居-望湖亭-戲樓-五十三參-大士岩-古柏-船廳天上座-碑廊-放鶴亭-飲鶴泉-御碑亭-招鶴亭-寺-景台-心台-西會館-戰亭-大門。
從西門出發
西大門-石壁流淙-鶴歸亭-幽邃軒-五十三參-大士岩-御碑亭-飲鶴泉-招鶴亭-船亭天上座-碑廊-興化寺-觀景台-同心台-山西會館-抗戰亭-蘇步橋-戴季陶石刻-懷古亭-雲龍書院-東坡石床-黃茅岡摩崖石刻-張山人故居-可廊-白鹿洞-望湖亭-戲樓-西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