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藺草編

馬藺草編

馬藺草編是福建福州市著名特產,傳統手工編織技藝之一。由形狀呈三角、細長而柔軟的馬藺草編織而成。品種有床席、沙發席、草帽手提包、遮陽笠等,具有細緻、光潔、堅韌耐用、散熱性強等特點。截止2009年,福州馬藺草編織品,已多次參加了福建省及全國工藝展覽,並被用來裝飾北京人民大會堂的台灣廳。

名稱由來


馬藺草編
馬藺草編
馬藺草編不是因地得名,而是因草得名。福州郊區的馬面草俗稱台灣草,來源於 台灣省,它同我國東北的烏拉草及南美的巴拿馬草齊名於世,被稱為世界上的“三棵寶草”。馬藺草呈三角形,長而柔軟,用它編的各種草製品,如草帽、手提包、床席等,細緻光滑,堅韌耐用,散熱性強,深受用戶的歡迎。

引種起源


馬藺草俗稱台灣草,原產於台灣,與東北烏拉草、南美巴拿馬草並稱“世界三大寶草”。
馬藺草葉呈三角形,細長柔軟,可加工製成床席、沙發席、草帽、手提包、遮陽笠等編織物,這些物品具有細緻光潔、散熱性強、堅韌耐用、輕巧美觀的特點。鼓山後嶼的馬藺草編多次參加省、全國工藝品展覽,歷來為國內外客商、用戶喜愛,還被選為人民大會堂台灣廳的裝飾品。 1936年日本佔據台灣時,后嶼農民郭功元冒著生命危險,在朋友幫助下,運回一簍馬藺草種。從此,這種草在後嶼落戶,繁殖發展成了福州的名牌產品。馬藺草於1958年由后嶼移植到南嶼、琅岐、埠頭等鄉。浙江寧波在1976年引種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