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鳳頭鸚鵡

白鳳頭鸚鵡

白鳳徠頭鸚鵡(學名:Cacatua alba)是鸚形目鳳頭鸚鵡科的鳥類,全長約46厘米。是最多產的鳳頭鸚鵡之一,它們的冠羽是所有鳳頭鸚鵡中最大的,潔白無瑕的羽毛十分美麗,在國際的鸚鵡養殖中算是常見的種類。棲息在海拔600m以下的山丘地森林、開闊林地、森林邊緣地帶、紅樹林、沼澤區等地,通常聚小群活動,天然食物包括堅果、種子、漿果、水果等。分佈於印度尼西亞摩鹿加省的北摩鹿加群島。

形態特徵


白鳳徠頭鸚鵡
白鳳徠頭鸚鵡
白鳳頭鸚鵡身長46厘米,體重550克。和其他的鸚鵡有相同的特點,它們都有鉤曲的喙和對趾足。不同主要在於能夠收展的頭冠,以及羽毛中缺少令其他鸚鵡羽毛呈現出虹彩的結構。平均要比其他的鸚鵡體型大,其冠羽是所有鳳頭鸚鵡中最大的,它又稱雨傘鳳頭鸚鵡,這個名稱由來是因為其頭上的羽冠張開時宛如一把雨傘狀,潔白無瑕的羽毛十分美麗,雌鳥的虹膜有點帶淡紅色。

棲息環境


喜愛棲息在海拔600米以下的山丘地森林、開闊林地、森林邊緣地帶、紅樹林、沼澤區等地,通常成群或一小群約3-10隻左右活動,有時在棲息處會聚集較大群約50隻的族群。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生活習性


天然食物包括堅果、種子、漿果、水果等,整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樹上。籠養的白鳳頭鸚鵡有時非常吵雜,喜愛啃咬東西,啃咬力十分強勁,剛引進飼養時較害羞,能很快地適應新環境。
白鳳頭鸚鵡(圖3)
白鳳頭鸚鵡(圖3)
白鳳頭鸚鵡(圖4)
白鳳頭鸚鵡(圖4)
白鳳頭鸚鵡(圖5)
白鳳頭鸚鵡(圖5)

分佈範圍


分佈在印尼摩鹿加省的北摩鹿加群島,包括哈馬黑拉島,巴燦島,特爾納特島,蒂多雷島。
白鳳頭鸚鵡(圖2)
白鳳頭鸚鵡(圖2)
白鳳頭鸚鵡(分布圖)
白鳳頭鸚鵡(分布圖)

繁殖方式


築巢於中空樹洞中,繁殖期約在4月間。折鳳頭鸚鵡是鳳頭鸚鵡中較容易繁殖的種類,全年均可繁殖,最好選擇堅固厚實邊緣加金屬的巢箱,或是將巢箱外掛在籠外,否則可能會被它們咬的離離落落,通常一窩產2 顆卵,公鳥與母鳥輪流孵卵,約30天後孵化,3個月後羽毛長成,親鳥常常只專心照顧一隻雛鳥,所以常檢查巢箱及幼鳥的情形是必須的,有飼養雛鳥經驗的人最好能夠抓出手養以確保每隻幼鳥能順利健康的成長與發育。
籠養的雨傘鳳頭鸚鵡有時非常吵,喜愛啃咬東西,啃咬力十分強勁,身上會有白色粉狀毛屑物,剛引進飼養時較害羞,人工繁殖鳥能很快地適應新環境;台灣的雨傘鳳頭鸚鵡多為東南亞走私與進口的野生鳥,也有少數多年在台的野生鳥所繁殖出來的幼鳥,大部分人不適合飼養這類大型巴丹,除了環境許可外,尚有噪音、動輒五六十年的壽命與正確知識及負責心等問題,請飼養前先做好功課與各項理性評估。

種群現狀


白鳳頭鸚鵡(圖6)
白鳳頭鸚鵡(圖6)
獵人常用馴服乖巧的白鳳頭鸚鵡引誘野生的白鳳頭鸚鵡進入陷阱,在1984年時約有12193隻野生的白鳳頭鸚鵡被捕獲,出口或走私至別的世界各地,不包括約有7-10%的野生鳥在未被販賣時即死亡,以及印尼國內買賣的數量,當地居民有時也獵殺它們作為食物,加上棲息地破壞導致的巢穴不足等問題,使它們的數量不停地下滑,全世界的總數量約在5萬至20萬隻之間,但有可能更多。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12年鳥類紅色名錄——易危(V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