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
全國重點大學
重慶大學(Chongqing University,CQU),簡稱重大,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由教育部、重慶市、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位列“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211工程”、”985工程”,入選“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中國政府獎學金來華留學生接收院校、教育部來華留學示範基地,為卓越大學聯盟、中俄工科大學聯盟、中波大學聯盟、一帶一路高校聯盟、“長江—伏爾加河”高校聯盟、CDIO工程教育聯盟成員單位。
重慶大學創辦於1929年;1942年,成為一所綜合性大學;1952年調整為以工科為主的多科性大學;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98年成為“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00年,原重慶建築大學、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與重慶大學合併組建為新的重慶大學;2001年列入“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2017年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
截至2021年3月,學校有4個校區,佔地面積5200餘畝,校舍建築面積近170萬平方米;設有二級學院36個,開辦本科專業99個;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5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3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5個;有在校學生47000餘人,其中研究生20000餘人,本科生26000餘人,來華留學生1700餘人;有教職工53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2900餘人;圖書館累計藏書495.26萬冊。
前身溯源
● 原重慶大學
民國14年(1925年)冬,巴縣議事會議長李奎安就提出議案,倡議籌辦重慶大學。但因為四川局勢動蕩,建校所需經費沒有著落,創建之議一擱就是數年。
民國18年(1929年)夏,“重慶大學促進會”成立。同年8月,重慶大學籌備會成立大會開展,會上發布《重慶大學籌備委員會成立宣言》。同年10月12日,重慶大學在菜園壩楊家花園正式開學,建校之初,僅設立文理預科班。
民國22年(1933年),學校全體學生遷入沙坪壩新校區。同年秋,學校增設農學院,完成三院。
重慶大學
民國24年(1935年)5月底,重慶大學被批准為省立大學,改為“四川省立重慶大學”。同年,四川省立工學院合併至重慶大學。同年,學校文、農學院併入四川大學。
民國26年(1937年)9月,國立中央大學西遷重慶,借重慶大學於11月1日開學。
民國27年(1938年)春,國立山東大學師生分別轉入國立中央大學,圖書、儀器、機械分別暫交國立中央圖書館、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中央工業職業學校保管使用。
民國28年(1939年)9月18日,國民參政會議第一屆第四次大會在學校理學院召開,蔣介石出席會議並發表演講。
民國30年(1941年)7月,因新任校長人選問題,學生和當局發生多次嚴重衝突。
民國31年(1942年)3月5日,學校復校。同年9月5日,蔣介石令陳立夫解散重慶大學。同年12月,學校被批准為國立大學,直屬於教育部。抗日戰爭中,重慶大學師生積極參加民族救亡活動。
民國35年(1946年),國立中央大學還校南京,國立山東大學復校青島,其中中央大學部分師生留駐重慶,校舍以及部分設備併入國立重慶大學,國立中央專科職業學校繼續留渝辦學。
民國36年(1947年),沙磁醫院正式成為重大醫學院的附屬醫院。
1948年,開始招生研究生。
1949年11月,重慶解放,新中國接管國立重慶大學,隨後更名為重慶大學。
1951年9月,經中央人民政府燃料工業部批准,正式建立“西南石油工業專科學校”,學校與重慶大學合作辦學。
1952年,為支持國家高等教育發展,學校文、理、商、法、醫五個學院以及工學院中的土建系、化工系、無線電系等調出,創建和支援了中國國內十多所院校。
1953年,學校電訊系調整至北京郵電學院。
1954年,學校採礦系的石油及天然氣鑽井專業調整到北京石油學院。
1955年,學校地質系調至成都地質學院。
1960年,學校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1981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學校成為全國首批博士和碩士學位授予單位。
1989年,學校成為全國16所工科重點大學科技工作研討會成員。
1996年,學校被正式列入國家“211工程”和“九五”建設規劃。
1999年,學校入選第一批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 重慶建築大學
1952年10月,全國院系調整,由重慶大學、西南工業專科學校、川北大學、川南工業專科學校、成都藝術專科學校、交通專科學校、貿易專科學校等7所大專院校的10個土木建築系合併成立重慶土木建築學院。
1953年,雲南大學、貴州大學的土木系併入學校。
1954年4月,學校更名為重慶建築工程學院。
1978年,學校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1994年1月,學校升格為重慶建築大學。
1996年,建設部、四川省和重慶市共建重慶建築大學。
● 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
1974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學校創建,后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基本建設工程兵第一技術學校。
1983年7月,改編為重慶建築工程學校,由建設部直屬。
1984年9月,改為重慶建築專科學校,劃歸中國建築工程總公司領導。
1992年4月,更名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
1997年,學校被確定為全國示範性高等工程專科重點建設學校。
合併發展
2000年4月,重慶大學、重慶建築大學、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新的重慶大學,新的重慶大學為教育部直屬高校。
2001年,學校共建成為國家“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同年12月,學校獲准試辦國家示範性軟體學院。
2006年2月,學校接受漢辦委託與勿洞市政局共同進行孔子學院的實際建設;9月,學校參與舉辦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獨立學院)。
2007年,學校入選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同年9月,學校入選第一批國家大學生創新性實驗計劃項目。
2008年,教育部與重慶市人民政府簽訂協議繼續重點共建重慶大學。
2010年11月,學校與北京理工大學等9所高校共同發起成立卓越人才培養合作聯盟。
2011年3月,學校加入中俄工科大學聯盟;6月,學校被教育部批准為第二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同月,牽頭建立重慶市大學聯盟。
2012年11月,學校入選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基地。
2013年1月,學校入選第二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同年,學校被教育部列為全國首批來華留學示範基地建設高校。
2014年7月,學校被評為2014年度“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10月,學校入選國家“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
2016年3月,重慶大學與兩江新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共建“中新(重慶)國際聯合研究院”;同月,重慶大學(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增補為中國宇航學會第六屆理事會常務理事單位;11月,學校獲批教育部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基地項目。
2017年5月,學校加入中英大學工程教育與研究聯盟;9月,學校入選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10月,重慶大學與重慶市腫瘤醫院、重慶市急救醫療中心開啟“非直管”附屬醫院合作;12月,重慶大學近代建築群入選“第二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
2018年3月,學校入選教育部首批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同年9月,河鋼集團—重慶大學西南研究院成立;10月,學校與兩江新區共建重慶大學附屬兩江醫院;11月,入選第一批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12月,重慶大學黨委被列為首批“全國黨建工作示範高校”培育創建單位。
2019年1月,重慶大學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項目開工;同月,學校被確定為全國首批“民政部政策理論研究基地”;同年3月,重慶市腫瘤醫院划轉為重慶大學直屬附屬醫院;4月,重慶文學院與重慶大學圖書館合作共建“重慶作家書院”;5月,學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增列為學位授權自主審核單位;7月,學校成為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簽約成員大學;8月,學校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創新創業典型經驗高校”;9月,學校成為中國人工智慧教育聯席會創始成員和理事單位。;12月,重慶三峽中心醫院划轉為重慶大學直屬附屬醫院。
2020年5月,學校與四川大學牽頭成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聯盟;6月,重慶大學附屬中學、重慶大學附屬小學揭牌;7月,加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藝術聯盟;8月,四川省人民政府與重慶大學簽署省校戰略合作協議;9月,加入健康扶貧聯盟;10月,被國家知識產權局、 教育部確定為2020年度國家知識產權示範高校;同月,加入“城鄉規劃扶貧聯盟”;同月,加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高校外語聯盟;11月,重慶市方誌館重慶大學分館揭牌;同月,重慶大學審計處被評為“2017至2019年全國內部審計先進集體”;12月,重慶大學與南京市簽署協議,共建重慶大學南京研究(生)院;同月,入選第三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名單(創業就業方向)。
2021年4月22日,加入“西部高校青年宣講聯盟”。
2021年6月18日,重慶市涪陵中心醫院划轉為重慶大學直屬附屬醫院簽約儀式在重慶大學舉行。重慶市涪陵中心醫院成為重慶大學第三所直屬附屬醫院,更名為“重慶大學附屬涪陵醫院”。
截至2021年3月,學校設有二級學院35個,開辦本科專業99個。
學院 | 專業 |
---|---|
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 |
重慶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 | 給排水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環境生態工程 |
重慶大學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 | 能源與動力工程、核工程與核技術、新能源科學與工程 |
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物聯網工程 |
重慶大學博雅學院 | 哲學、法學、漢語言文學、歷史學 |
重慶大學外國語學院 | 英語、日語、德語 |
重慶大學體育學院 | 體育教育 |
重慶大學藝術學院 | 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產品設計、繪畫、舞蹈表演、音樂表演(聲樂方向) |
重慶大學美視電影學院 | 表演、播音與主持藝術、戲劇影視導演、廣播電視編導、戲劇影視文學、戲劇影視美術設計、影視攝影與製作 |
重慶大學法學院 | 法學、知識產權 |
重慶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 | 能源經濟、金融學、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會計學(ACCA方向)、物流管理 |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 | 新聞學、廣播電視學 |
重慶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 行政管理、城市管理、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 |
重慶大學生命科學學院 | 生物科學 |
重慶大學生物工程學院 | 生物工程、生物醫學工程、智能醫學工程 |
重慶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 應用化學、化學工程與工藝、材料化學、製藥工程 |
重慶大學物理學院 |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應用物理學、物理學 |
重慶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 | 強基計劃(數學與應用數學)、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統計學、金融數學 |
重慶大學大數據與軟體學院 | 軟體工程、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人工智慧 |
重慶大學自動化學院 | 自動化、物流工程、機器人工程 |
重慶大學微電子與通信工程學院 | 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集成電路設計與集成系統 |
重慶大學光電工程學院 | 測控技術與儀器、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 |
重慶大學管理科學與房地產學院 | 工程管理、工程造價、房地產開發與管理、財務管理 |
重慶大學-辛辛那提大學聯合學院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中外合作辦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中外合作辦學) |
重慶大學汽車工程學院 | 車輛工程、工業設計 |
重慶大學航空航天學院 | 航空航天工程、工程力學 |
重慶大學資源與安全學院 | 採礦工程、安全工程 |
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重慶大學機械工程學院 | 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工業工程、機器人工程 |
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 | 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城市地下空間工程、測繪工程 |
重慶大學弘深學院 | —— |
重慶大學建築城規學院 | 建築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 |
重慶大學藥學院 | 藥學 |
截至2021年3月,學校有教職工5300餘人,其中專任教師3100餘人,其中有院士等國家級人才近200人,國家級創新群體8個,省部級各類人才500餘人,博士生導師1000餘人,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2000餘人。
專職院士 | 楊士中(中國工程院)、鮮學福(中國工程院)、周緒紅(中國工程院)、楊永斌(中國工程院)、李文沅(中國工程院)、潘復生(中國工程院)、田村幸雄(中國工程院) |
國家級教學名師獎獲得者 | 何玉林、張興國、曾孝平 |
“百千萬工程”人選 | 秦大同、任宏、張宗益、潘復生、尹光志、魏子棟、王伯初、劉慶、廖強、張靜、司馬文霞、孟衛東、劉新榮、王時龍、劉漢龍、何強、廖瑞金、盧義玉、陳偉根、朱才朝、胡千庭、蔡開勇、胡少偉、廖曉峰 |
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 | 盧義玉、劉慶、周小平、楊慶山、張靜、蔣斌、陳蓉、謝開貴、曹華軍、胡少偉、柴宏祥、丁選明、朱恂 |
“萬人計劃”哲學社會科學領軍人才 | 張宗益、孟衛東、劉渝琳 |
“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 | 黃河、羅陽、閆海龍、蘇曉傑、郭小安 |
“973項目”首席科學家 | 劉慶、楊春和、溫志渝、胡千庭 |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 | 劉慶、廖瑞金、張宗益、潘復生、楊春和、廖強、王時龍、周小平、朱恂、劉漢龍、李劍、盧義玉、吳興剛、楊慶山、謝開貴、胡少偉、蔡開勇、朱濤 |
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 | 潘復生、張宗益、張靜、盧義玉、蔡開勇 |
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 | 陳蓉、呂學偉、丁選明、李俊、劉界鵬、劉炳勝、藍宇、李莉、王宇航 |
重慶市“兩江學者” | 王家序、廖瑞金、趙萬民、姜德義、蒲勇健、潘復生 |
重慶市百名學術學科領軍人才 | 朱才朝、周小平、蔣興良 |
國家級教學團隊 | 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2007)、電工電子基礎系列課程教學團隊(2008)、建築技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2008)、大學英語系列課程教學團隊(2009)、工程管理專業平台系列課程教學團隊(2009)、電子技術系列課程教學團隊(2010) |
截至2021年3月,學校有博士后流動站29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5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3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5個;有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3個、一級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19個(含培育2個)、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2個、“十三五”市級重點學科38個。
重慶大學
博士后流動站(29個):機械工程、電氣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光學工程、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應用經濟學、生物醫學工程、生物學、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土木工程、建築學、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力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環境科學與工程、生態學、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法學、化學工程與技術、數學、物理學
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5個):應用經濟學、法學、新聞傳播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礦業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軟體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
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電路與系統
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3個):哲學、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中國史、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生態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礦業工程、交通運輸工程、航空宇航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軟體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基礎醫學、臨床醫學、藥學、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藝術學理論、音樂與舞蹈學、戲劇與影視學、美術學、設計學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25個):電子信息、機械、材料與化工、資源與環境、能源動力、土木水利、生物與醫藥、交通運輸、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會計、金融、應用統計、國際商務、法律、社會工作、體育、漢語國際教育、翻譯、新聞與傳播、建築學、城市規劃、風景園林、工程管理、藝術
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學科(3個):機械工程(自定)、電氣工程(自定)、土木工程(自定)
一級國家重點學科(3個):機械工程、電氣工程、生物醫學工程
二級國家重點學科(19個):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車輛工程、電機與電器、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高電壓與絕緣技術、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電工理論與新技術、生物醫學工程、精密儀器及機械、材料學、工程熱物理、城市規劃與設計(含:風景園林規劃與設計)、岩土工程、採礦工程、技術經濟及管理、計算機軟體與理論(培育)、鋼鐵冶金(培育)
國家級臨床重點專科(2個):中醫腫瘤科、急診醫學科
“十三五”市級重點學科(38個):應用經濟學、法學、馬克思主義理論、中國語言文學、外國語言文學、新聞傳播學、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統計學、力學、機械工程、光學工程、儀器科學與技術、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電氣工程、信息與通信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建築學、土木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礦業工程、核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城鄉規劃學、風景園林學、軟體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工商管理、公共管理、戲劇與影視學、設計學
● 學科評估
根據教育部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中心公布第四輪一級學科評估結果,學校有3個學科獲評A類學科:電氣工程、機械工程、儀器科學與工程。此外,學校進入B+(全國前10%-20%)的學科還有14個:建築學、城鄉規劃學、土木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數學、工商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礦業工程、生物醫學工程、化學工程與技術、法學。
截至2021年3月,學校有工程學、材料科學先後進入ESI世界前1‰學科,12個學科進入ESI世界前1%。
● 質量工程
截至2021年3月,學校有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4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19個、“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3個、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國家級虛擬模擬教學實驗中心3個、國家級創新實驗區3個、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2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30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含網路教育)20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7門、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項目5項、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3門、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含網路)11門、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3個、市級“三特行動計劃”特色專業建設項目29個、市級特色學科專業群7個、市級特色專業8個、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市級精品課程47門、市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6門、市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6門。
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7個):英語、新聞學、數學與應用數學、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車輛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土木工程、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程、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採礦工程、環境工程、建築學、城鄉規劃、風景園林、工程管理、工商管理、會計學、工業工程
國家級特色專業(19個):採礦工程、軟體工程(設2個專業方向)、市場營銷、熱能與動力工程、電子信息工程、土木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城市規劃、生物工程、車輛工程、環境工程
“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13個):勘查技術與工程、機械工程及自動化、熱能與動力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軟體工程、建築學、給排水科學與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冶金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土木工程
國家級“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4個):《學科交叉、專業融合、產學研教一體化的跨界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大數據科學與技術專業建設及新工科人才培養探索與實踐》《信息類專業新工科政產學研用多方協同育人模式改革與實踐》《多學科交叉融合的先進位造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機械基礎實驗教學中心(機械工程學院)、經濟管理實驗教學中心(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電工電子實驗教學中心(電氣工程學院、通信工程學院)、工程材料實驗教學中心(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大學物理實驗教學中心(物理學院)、土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土木工程學院)、城市建設與環境工程實驗教學中心(環境與生態學院)、建築城規實驗教學中心(建築城規學院)
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3個):能源與動力電氣虛擬模擬實驗中心(動力工程學院、電器學院)、機械基礎及裝備製造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機械工程學院)、礦山開採與安全虛擬模擬實驗教學中心(資源及環境科學學院)
國家級創新實驗區(3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軟體工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複合型視覺藝術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教學基地(2個):機械基礎課程教學基地、電工電子基礎課程教學基地
國家級精品課程(含網路課程,20門):《建築構造》《大學英語》《工程地質》《機械基礎實驗》《網際網路及其應用》《大學化學》《建築物理》《經濟法》《Java程序設計》《工程建設合同管理》《土木工程材料(建築材料)》《電子技術實驗》《高電壓技術》《岩石力學》等
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7門):《圖說人際關係心理》《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結構力學》《電子商務》《藝術導論》《數學實驗》《客戶關係管理》
國家級虛擬模擬實驗教學項目(5項):工程建造模架構造與設計分析虛擬模擬實驗、大型齒輪箱結構設計與分析虛擬模擬實驗、災難事件融合報道虛擬模擬實驗等
國家級雙語教學示範課(3門):《信息安全導論》《鋼鐵冶金學》《信號與系統》
國家級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企業合作的奧秘(1~7講)》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含網路,11門):《數學實驗》《大學化學》《機械基礎實驗》《建築物理》《土木工程材料》《工程製圖(Ⅱ)》《機械原理》《市場調查》《經濟法》《網際網路及其應用》等
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23個):冶金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市級“三特行動計劃”特色專業建設項目(29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機械設計製造及其自動化、給排水科學與工程、能源與動力工程、採礦工程、風景園林、冶金工程、工商管理、工程管理、建築學、電子信息工程、軟體工程、測控技術與儀器、建築環境與能源應用工、法學、車輛工程、房地產開發與管理、數學與應用數學、播音與主持藝、新聞學、英語、城鄉規劃、光電信息科學與工程、環境工程、化學工程與工藝、生物醫學工程、安全工程、自動化、行政管理
市級特色學科專業群(7個):土木建築特色學科專業群、高端裝備與動力系統特色學科專業群、電力能源工程與管理特色學科專業群、礦冶工程特色學科專業群、智慧綠色城鎮人居環境保障體系學科專業群、工業安全與環境風險專業群、新聞傳播與影視藝術專業群
市級特色專業(8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會計學、英語、表演、法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冶金工程、自動化
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8個):現代生命科學實驗教學中心(生物工程學院)、語言語音實驗教學中心(外國語學院)、數學實驗教學中心(數學與統計學院)、基礎化學實驗教學中心(化學化工學院)、計算機基礎實驗教學中心(計算機學院)、力學實驗教學中心(資源及環境科學學院、土木工程學院、環境與生態學院)、工程培訓中心(機械工程學院)、測控儀器及光電技術教學中心(光電工程學院)
市級精品課程(47門):《概率論與數理統計》《高等數學》《中國建築史》《中外園林史》《材料力學》《工程力學》《安全人機工程學》《理論力學》《物理化學》等
市級雙語教學示範課程(6門):《信息安全測評與風險評估》《管理會計》《工業傳熱學》《國際經濟法》《材料力學》等
市級精品資源共享課(16門):《工程項目管》《合同法》《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電子商務概論》《機械設計》《工程製圖》《電工學》《大學化學》《電子技術實驗》《機械基礎實驗》《岩石力學》《冶金原理》《高電壓技術》《結構力》《大學計算機基礎》等
(註:名單不全)
● 學生成績
2017至2018學年,學校獲得國際、國家級獎項572項,其中國際一等獎及以上28項,全國特等獎17獎,全國一等獎53項;省部級獎項241項。其中,在第十二屆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中,獲特等獎;在“TI杯”模擬電子系統設計邀請賽中,獲全國一等獎1項;在第八屆全國大學生機械創新設計大賽中,獲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在2018中國機器人大賽中,獲得一等獎(冠軍);在中國大學生電動方程式大賽中,學校獲得總成績優勝獎、易車新聞傳播大獎、Mathworks控制策略開發及軟體實現獎等單項獎;在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智能汽車競賽中,獲得4項全國一等獎和1項全國二等獎。
2018至2019學年,學校獲省級及以上獎項共計1320項,其中國際級特等獎2項,一等獎22項;國家級特等獎12項,一等獎55項,二等獎170項。其中,在第六屆全國大學生工程訓練綜合能力競賽中,獲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在2019年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交叉學科建模競賽(MCM/ICM)中,獲得Outstanding Winner和Finalist各1項;在2019年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中獲得特等獎;在2019年第17屆Jessup國際法模擬法庭辯論賽中國區選拔賽中,獲全國一等獎、最佳辯手獎、最佳書狀陳述獎。
2020年,學校獲省級及以上獎項共計688項,其中國際級特等獎1項,一等獎11項;國家級特等獎1項,一等獎7項,二等獎20項。在第六屆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1金3銀3銅,連續兩屆捧得團體“優勝杯”;在第十三屆全國大學生節能減排社會實踐與科技競賽中,獲全國特等獎1項、全國一等獎7項,創下歷年最佳成績;在2020年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和交叉學科建模競賽(MCM/ICM)中,獲得Finalist1項;在全國大學生化工設計競賽中,再次獲得全國一等獎;在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中,獲金獎1項、銀獎4項、銅獎2項;在第七屆“創青春”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網際網路組)中,斬獲金獎1項、銀獎1項、優秀獎1項。
● 教學成果
截至2020年6月,學校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44項;截至2018年9月,獲省級教學成果獎121項。
1989至2018年重慶大學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一覽表 | ||
成果名稱 | 獲獎級別 | 獲獎時間 |
---|---|---|
工業產品造型設計課程的創立、建設及實踐 | 優秀獎 | 1989年 |
金屬切削原理及刀具課程教材建設及教學改革 | 優秀獎 | 1989年 |
機械設計直觀教學基地建設 | 優秀獎 | 1989年 |
建築學專業體系化改革 | 優秀獎 | 1989年 |
全國大學英語考試的設計、實施及研究 | 一等獎 | 1993年 |
工科本科教育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1993年 |
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開創《高層建築防火》新課程 | 二等獎 | 1993年 |
開創《理論力學》形象演示教學系統 | 二等獎 | 1993年 |
結合多山市情,辦出城市規劃專業特色 | 二等獎 | 1993年 |
培養工程型碩士研究生的探索與實踐 | 二等獎 | 1993年 |
《鋼鐵冶金原理》(修訂版)(教) | 一等獎 | 1997年 |
“產、學、研”結合提高高電壓技術專業辦學水平 | 一等獎 | 1997年 |
製造系統工程(MSE)研究生培養模式與實踐 | 二等獎 | 1997年 |
以數學建模教學為突破口,促進工科數學教學改革 | 二等獎 | 1997年 |
大學英語教師在崗培訓系統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1997年 |
適合國情的學分制教學管理模式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1997年 |
建築構造技術系列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踐 | 二等獎 | 1997年 |
面向21世紀機械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一等獎 | 2001年 |
大力發展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積極推進工科研究生教育改革 | 二等獎 | 2001年 |
高等工程教育實驗與工程實踐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1年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1年 |
面向21世紀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1年 |
《數學實驗》課程教學模式和方法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1年 |
創建高校教學實訓基地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1年 |
普通高校成人高等學歷教育管理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1年 |
電氣信息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教學內容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1年 |
數學系列課程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1年 |
建設國家工科教學基地構建機械基礎教學平台的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5年 |
創新機制,管理育人——建築學、城市規劃專業教學管理改革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5年 |
軟體工程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5年 |
給水排水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建設的探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05年 |
創建“體驗互動”教學模式,全面提高大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 二等獎 | 2009年 |
電子信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中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和實施 | 二等獎 | 2009年 |
基於“知識體系融合”理念的漸進式一體化工程管理專業教學與實踐體系 | 二等獎 | 2009年 |
我國控制工程領域工程碩士培養機制的研究與創新 | 二等獎 | 2009年 |
全國工程碩士《自然辯證法》課程教材立體化建設 | 二等獎 | 2014年 |
面向創新型人才培養需求,構建“認知、體驗、探索”一體的數學實踐教學體系 | 二等獎 | 2014年 |
構建漸進性階梯式工程實踐教學體系,造就實用型軟體工程創新人才 | 二等獎 | 2014年 |
面向建設工程全壽命期執業能力的工程管理專業教學體系 | 二等獎 | 2014年 |
面向“因材施學”的大學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體系的探索與實踐 | 二等獎 | 2014年 |
國際化引領建築與環境領域“二三二”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和實踐 | 二等獎 | 2018年 |
機械專業人才創新能力跨界協同培養體系研究與實踐 | 二等獎 | 2018年 |
面向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重構工程管理本科專業人才培養體系 | 二等獎 | 2018年 |
打造跨校跨地區通識教育聯盟,構築優質教育資源共享體系 | 二等獎 | 2018年 |
據2021年5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國家級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科技部國際聯合研究中心3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7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戰略研究培育基地1個、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2個、“國家外專局、教育部創新引智基地”5個、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個、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1個、其他部委科研平台4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4個,教育部創新團隊7個,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3個,國防創新團隊1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21個、重慶市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個、重慶市技術創新中心3個、重慶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個、重慶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個、重慶市國際聯合研發中心3個、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6個、重慶市工程實驗室7個、重慶高校市級重點實驗室18個、重慶高校市級研究中心1個、“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6個、重慶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5個、重慶市人文社科普及基地5個、重慶市高校創新團隊15個、重慶市科委新產品研發團隊2個、其他科研平台12個。
重慶大學
國家級重點實驗室(3個):機械傳動國家重點實驗室、輸配電裝備及系統安全與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煤礦災害動力學與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
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鎂合金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科技部國際聯合研究中心(3個):微納系統及新材料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低碳綠色建築國際聯合研究中心、無線電能傳輸技術國際聯合研究中心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3個):複雜煤層瓦斯抽采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血管植入物開發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化工過程強化與反應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
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1個):庫區環境地質災害防治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重慶)
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1個):新型微納器件與系統技術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7個):光電技術及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三峽庫區生態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山地城鎮建設與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物流變科學與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低品位能源利用技術及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信息物理社會可信服務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複雜系統安全與自主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類)
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個):工業CT無損檢測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教育部戰略研究培育基地(1個):重慶大學區域經濟與科教戰略研究中心
教育部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2個):綠色建築與人居環境營造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輕合金材料國際合作聯合實驗室
國家外專局、教育部創新引智基地(5個):輸變電設備與系統安全創新引智基地、生物力學與組織修復工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低碳綠色建築人居環境質量保障創新引智基地、先進材料基因組表徵與調控創新引智基地、高性能風電設施及其高效運行學科創新引智基地
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個):雪峰山電力裝備安全教育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1個):教育部深空探測聯合研究中心
其他部委科研平台(4個):農業部農作物生態環境安全監督檢測測試中心(重慶)、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公共實驗中心(國家發改委)、國家大學科技園(科技部、教育部)、民政部政策理論研究基地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4個):高壓水射流破岩理論及其在地下工程中的應用基礎研究、高電壓輸配電裝備安全理論與技術、“金屬材料的形變、相變及強韌化研究”等
教育部創新團隊(7個):高壓輸變電設備安全運行科學與新技術、高性能傳動件及系統創新設計理論與方法、輕合金加工與製備中的基礎問題和關鍵技術、山區岩土工程、高效低碳製造系統、非常規天然氣高效開發與利用、“先進位造、空間環境、信息、材料”
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3個):先進金屬結構材料基礎研究及工程應用創新團隊、高性能鎂合金材料及應用創新團隊等
國防創新團隊(1個):特種高性能機電傳動系統
重慶市重點實驗室(21個):輸變電安全科學與電工新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輕金屬科學與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三峽庫區水環境安全與生態環境重慶市重點實驗室、現代物流重慶市重點實驗室、軟體理論與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非均質材料力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數字影視藝術理論與技術重慶市重點實驗室、潔凈能源與特色資源高效利用化工過程重點實驗室、生物感知與智能信息處理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金屬增材製造(3D列印)重慶市重點實驗室、材料基因組工程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天然產物全合成與創新藥物研究重慶市重點實驗室、釩鈦冶金及新材料重慶市重點實驗室、軟凝聚態物理及智能材料研究重慶市重點實驗室、智慧無人系統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分析數學與應用重慶市重點實驗室、工程結構抗震防災重慶市重點實驗室、植物激素與發育調控重慶市重點實驗室、空天地網路互聯與信息融合重慶市重點實驗室、理論與計算化學重慶市重點實驗室、腫瘤轉移與個體化診治轉化研究重慶市重點實驗室
重慶市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1個):重慶市雪峰山能源裝備安全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
重慶市技術創新中心(3個):重慶市極端電磁脈衝生物效應技術創新中心、重慶市綠色製造技術創新中心、重慶市輕量化材料技術創新中心
重慶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4個):重慶市鎂合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網路化製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材料表面精密加工及成套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微光機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殺蟲真菌農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醫療電子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機電傳動與智能控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交通物聯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血液凈化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高性能混凝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無線電能傳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特種通信與組網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生物醫學電磁技術與數字診療設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智能交通(ITS)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重慶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個):重慶市腫瘤學臨床醫學研究中心
重慶市國際聯合研發中心(3個):低碳高性能水泥基材料國際聯合研發中心、中新無線電能傳輸技術國際聯合研發中心、中-美重慶大學帕克國際聯合研發中心
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6個):環保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多能互聯互補分散式能源技術及系統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能源網際網路與智能電力裝備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光電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智慧無人系統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腫瘤臨床多組學大數據應用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
重慶市工程實驗室(7個):血管植入物重慶市工程實驗室、無線電能傳輸技術重慶市工程實驗室、化工過程強化及反應重慶市工程實驗室、山地人居環境工程與綜合技術重慶市工程實驗室、高性能集成電路重慶市工程實驗室、先進鑄造重慶市工程實驗室、庫區山地城鎮地質災害防治重慶市工程實驗室
重大之夜(10張)
重慶高校市級重點實驗室(18個):材料物理重點實驗室、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重點實驗室、建築技術重點實驗室、能礦資源開發及三峽庫區環境損傷與工程災害重點實驗室、熱工重點實驗室、軟體工程重點實驗室、市政與環境工程重點實驗室、新型建築材料與工程重點實驗室、岩土工程重點實驗室、運載器測控及遙感技術信息傳輸重點實驗室、自動化工程重點實驗室、電工新技術重點實驗室、污染防治與廢物資源化重點實驗室、冶金工程重點實驗室、生物醫學工程重點實驗室、高電壓技術與系統信息監測重點實驗室、功能基因及調控技術重點實驗室、非線性分析及應用重點實驗室
重慶高校市級研究中心(1個):寬頻無線接入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2011計劃”協同創新中心(6個):重慶自主品牌汽車協同創新中心(國家級)、山地城鎮建設防災與減災重慶市協同創新中心(市級)、重慶市深空巡視探測協同創新中心(市級)、能源網際網路與智能裝備重慶市協同創新中心(市級)、鋼結構與建築工業化協同創新中心(市級)、地方政府治理協同創新中心(市級)
重慶市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5個):工商管理與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公共經濟與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西部環境資源法制建設研究中心、語言認知及語言應用研究基地、建設經濟與管理中心
重慶市人文社科普及基地(5個):重慶大學藝術學院、重慶市協同創新知識產權研究中心、重慶大學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經略研究院)、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重慶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重慶市高校創新團隊(15個):輕合金材料科學與技術、新能源化工創新團隊、生物流變學與納米技術創新團隊、先進位造技術創新團隊、微生物能源高效轉化理論與技術、信息安全與計算智能、基於學科交叉(Bio-X模式)的生命科學基礎問題研究、山區岩土工程、水資源規劃、廢水處理理論、綠色建築、三維列印(增材)製造、果實發育調控、工程結構抗震防災、低品位能源清潔高效轉換與利用技術、車輛動力傳動與控制、現代信號處理
重慶市科委新產品研發團隊(2個):智能服務新產品研發團隊、高附加值天然植物提取新產品研發團隊
其他科研平台(12個):重慶市現代物流生產力促進中心、重慶市製造業信息化生產力促進中心、重慶市數學科學研究所、重慶市兩化融合促進與服務中心、重慶市鈉米材料與技術工程中心、重慶市清潔生產工程研究中心、重慶市三峽庫區生態環境遙測遙感監控實驗室、重慶市虛擬儀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大學建築教育科普基地、重慶大學物理探索科技館、重慶市生態環境非常規天然氣開發污染控制與資源化重點實驗室、綠色建築與人居環境質量保障科研創新平台
截至2021年3月,學校獲批國家級科研項目2100餘項(其中牽頭千萬元級以上重大項目30餘項),榮獲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勵一等獎50餘項,獲批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大科學裝置建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
2011年至2016年重慶大學國家科技獎獲獎情況一覽表 | ||
項目名稱 | 獲獎等級 | 獲獎時間 |
---|---|---|
軍工項目 | 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 2011年 |
高品質鎂合金集成與循環應用技術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2011年 |
深部鹽礦采鹵溶腔大型地下儲氣庫建設關鍵技術及應用研究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2011年 |
豬雞病原細菌耐藥性研究及在安全高效新獸葯研製中的應用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2012年 |
軍工項目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2012年 |
電網大範圍冰凍災害預防與治理關鍵技術及成套裝備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 2013年 |
混凝土裂縫分齡期防治新材料和新技術及其應用 |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 2013年 |
燃料電池中多相能質傳遞與反應動力學的相互作用機理 | 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 | 2013年 |
氣體絕緣裝備特高頻局部放電監測的關鍵技術及其應用 |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2014年 |
高端重載齒輪傳動裝置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2014年 |
高可靠精密濾波傳動技術及系統 | 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 2015年 |
12000噸航空鋁合金厚板張力拉伸裝備研製與應用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2015年 |
城市高密集區大規模地下空間建造關鍵技術及其集成示範 | 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 2016年 |
● 館藏資源
截至2020年6月,重慶大學圖書館累計藏書495.26萬冊,中外期刊6500餘種,電子圖書382.6萬餘冊、電子期刊9.21萬種。截至2019年12月,學校圖書館數字館藏累計1209.29萬冊,其中中文數字報刊5.76萬種,外文數字報刊3.45萬種,中文數字圖書283.15冊,外文數字圖書116.32萬冊,博碩士論文800.61萬篇;自建資料庫41萬多條,各種收藏品4233件。
● 學術期刊
重慶大學學報
《重慶大學學報》創刊於1960年,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重慶大學主辦的自然科學綜合性學術刊物。學報主要欄目有機械工程、電氣、熱能、材料工程、計算機、通信、自動化、礦山。學報被Elsevier Scopus資料庫、美國《化學文摘》(CA)、美國《劍橋科學文摘》(CSA)、波蘭《哥白尼索引》(IC)、中國科學引文資料庫(CSCD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與引文資料庫(CSTPCD)、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期刊網資料庫、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資料庫、萬方數據系統數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資料庫、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1992、1996、2000、2004、2008、2011、2014)等收錄。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重慶大學主辦的社會科學綜合性學術期刊。學報設有區域開發、經濟研究、管理論壇、社科研究與評價、法學研究、社會與公共管理、教育研究、經濟發展、建築城市、政治哲學、文學研究、社會學、歷史學、語言藝術等欄目。學報是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入編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AMI綜合評價A刊核心期刊、人大複印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RCCSE中國權威學術期刊、中國高校系列專業期刊成員刊;被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資料庫、中國期刊網、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龍源期刊網、博看網等收錄。縉湖雲湖
截至2021年3月,學校與32個國家和地區的186所高校、研究機構建立了合作關係,擁有國家級學科創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國際聯合實驗室等各類國際合作平台20餘個;設有重慶大學-辛辛那提聯合學院;年均學生出國(境)訪學人數達到3700餘人;設有泰國勿洞孔子學院、義大利比薩孔子學院、澳大利亞樂卓博大學孔子學院;入選教育部首批“來華留學示範基地”。
● 校徽
學校校徽包括校標和徽章。
重慶大學
學校校標為圓形構圖,圓內上部區域是以毛澤東書法字體為基礎設計的“重慶大學”;中部區域為三角圖形,三角形中下部為九條水平細紋及重疊其上的五個山形圖樣,上部為“1929”數字,三角形外上方為齒輪,兩側各一束弧形橄欖枝圖案;下部區域為弧形英文“CHONGQING UNIVERSITY”。
學校徽章為題有毛澤東書法字體校名的長方形證章,規格為45mm*15mm。教職工的徽章為紅底金字,學生的徽章為白底金字。
學校校徽
● 校訓
耐勞苦、尚儉樸、勤學業、愛國家
● 校風
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 學風
求知、求精、求實、求新
● 校歌
學校校歌為1936年由胡庶華作詞、許可經作曲創作的《重慶大學校歌》。
《重慶大學校歌》 | |
歌詞 | 曲譜 |
---|---|
江漢思禹功,教化溯文翁。 學府宏開,濟濟隆隆。 考四海而為俊,障百川而之東。 研究科學,振興理工。 啟茲天府,積健為雄。 復興民族兮,誓作前鋒。 |
據2021年3月學校官網顯示,學校有學生社團216個,其中校級社團190個,院級社團26個;開展了言詠國風系列活動、青年節網上主題團日活動、傳統文化作品大賽、“運動一夏”系列活動、職業規劃大賽等學生活動。學校大門
職務 | 名單 |
---|---|
黨委書記 | 舒立春 |
黨委副書記、校長 | 張宗益 |
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 | 陶舉虎 |
黨委副書記 | 王旭 |
副校長 | 孟衛東、明炬、劉漢龍、王時龍、廖瑞金 |
學校名稱 | 姓名 | 任期 |
---|---|---|
重慶大學 | 劉湘 | 1929年10月至1935年8月 |
胡庶華 | 1935年8月至1938年7月 | |
葉元龍 | 1938年10月至1941年7月 | |
張洪沅 | 1941年9月至1949年11月 | |
何魯 | 1950年3月至1952年11月 | |
鄭思群 | 1956年7月至1966年8月 | |
曾德林 | 1978年4月至1980年5月 | |
何文欽 | 1980年5月至1982年4月 | |
江澤佳 | 1982年12月至1986年12月 | |
顧樂觀 | 1986年12月至1992年8月 | |
吳雲鵬 | 1992年8月至1996年8月 | |
劉飛 | 1996年8月至1997年7月 | |
吳中福 | 1997年7月至2003年1月 | |
李曉紅 | 2003年2月至2010年12月 | |
林建華 | 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 | |
周緒紅 | 2013年6月至2017年12月 | |
原重慶建築大學 | 李海文 | 1952年10月至1955年7月 |
石昌傑 | 1965年8月至1972年6月 | |
宋元良 | 1972年6月至1983年10月 | |
盧忠政 | 1983年10月至1992年3月 | |
梁鼎森 | 1992年3月至1995年12月 | |
祝家麟 | 1995年12月至2000年5月 | |
原重慶建築高等專科學校 | 石澤民 | 1978年11月至1979年11月 |
尹鈞 | 1979年11月至1983年7月 | |
何高毅 | 1987年1月至1991年4月 | |
武育秦 | 1993年3月至1998年10月 | |
潘文宛 | 1998年10月至2000年5月 |
截至2020年6月,重慶大學為國家和地方培養和輸送了40萬餘名高級專門人才,其中40餘人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工程院院士。(詳細內容見重慶大學校友總會)
領域 | 校友 |
---|---|
兩院院士 | 李四光、李星學、沈其韓、盛金章、謝學錦、汪家鼎、柯召、周惠久、張直中、時鈞、傅鷹、魏壽昆、黃量、俞建章、梁樹權、郭尚平、沈忠厚、邱中建、王方定、周明鎮、張效祥、何知禮、鐘山、黃尚廉、林華寶、楊士中、孫才新、李文沅、李曉紅、楊士中、鮮學福、周緒紅、楊永斌、潘復生、李文沅、田村幸雄、劉加平、徐僖、林寶華 |
專家學者 | 馬寅初、吳冠中、吳宓、錢榮堃、楊明照、陳重穆、劉占芳、侯祐堂、劉茂才、康來明、馬庭林、吳禮運、徐尚志、熊顯彬、吳惠弼、李興源、王家素、唐遠炎、何金良、江澤佳、段文波、李世蓉、盛湘渝、張序九、熊榆、何晉秋、周國富、全子一、張志強、冉克平、楊瑛、齊建國、董志強、梅遂生、熊曉英、李虞庚、劉興才、唐賢明、李虞庚、陶功明、張寶蘭、李潔、侯國求、張銀安、劉加平、 |
英雄楷模 | 周均時、曾紫霞、張現華、何柏梁、薛傳道、劉國鋕、齊亮、陳以文、何其忱、趙化宇、劉波濤、孔琳、黃松 |
黨政領導 | 向巴平措、秦宜智、劉鵬、蒲海清、王曉東、韋韜、聶衛國、李鉞鋒、傅凌、段余應、王新強、譚松平、陳邦柱、和志強、王秀智、饒明忠、陳少榮、楊志文、吳碧蓮、李玉光、李先逵、黃文傑、彭琳、高峰、李樹基、康綱有、秦敏、吳剛、湯宗偉、杜黎明、陳重、王志傑、李建春、賴明、楊小偉、張洪飈、伍維根、王維俊、楊應楠、余遠牧、郝康理、鄧全忠、張宗源、易軍、李成金、秦少波、周少政、羅瑩、唐昆明、滕英明、藍慶華、李尚福、張志芬、尹家緒、辛毅、高波、湯小川、唐賢明、唐小我、鄧智尤、李明舟 |
高校領導 | 陳德文、歐可平、張宗益、張國林、張衛國、楊天怡、陳流汀、朱祥華、劉伯權、張湘偉、彭小奇、張文衛、嚴欣平、賀建民、呂明、何建平、胡丹、柯玲、劉清友、伍維根、周哲瑋、劉倫、黃明、周直、易志堅、施進發、鄭旭煦、張學洪、徐世偉、成祖德、尹華川、馮濤 |
商業精英 | 任正非、唐立新、葉寧、王國春、肖松、石啟榮、劉明忠、彭凡、張必壯、熊中元、王永泉、陳玉東、吳德政、薛榮、金卓君、崔堅、梁尤平、尹家緒、景柱、畢亞雄、呂華祥、張良、雷洪、王勁、劉加才、朱建派、游萬龍、劉代德、向德洪、賀建華、黃運飛、董德福、王勁、李志高、江善明、屈慶麟、蘭曉華、顏艷春、畢亞雄、潘傑客、陳衛、康先海、蔣國俊、王紹東、傅剛義、薛榮、鄭學選、金卓君 |
體育文藝 | 閻肅、陳豹隱、艾偉、李元勝、荀運昌、王利器、尚仲敏、非天夜翔、王琪博、張國立、唐藝昕、郭曉敏、赫子銘、瑛子、辣目洋子、邢健、應亮、陳鵬翱、陳富、公鈺涵、王博谷、黃然、陳廷嘉、李佳念、文靜、李易霖、尚華、唐熙、趙子惠、陳振環、孫文婷、張朋、張珊萌、文靜、陳一諾、曾培、王唯、榮飛、陳木易、段卿卿、杜十五、劉成瑞、苗若木、張昊翔、亓肖肖、石藤正一、曹蘇蘇、陳夢希、陳里洋、蔡雅同、王翀、周星余、張昊翔、陳諾、趙波、趙吉、李小晶、劉妙 |
2021年,位列2021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第201-300位之間。
2021年6月,位居2022QS世界大學排名第651-700區間。
2021年8月7日凌晨,重慶大學官方微博發布關於該校女副教授董某高墜身亡調查情況的通報。通報稱,經公安機關調查,認定董老師系自主高墜,排除刑事案件;經專項工作組核查,未發現董老師遺書所反映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