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白蓮教的結果 展開

白蓮教

蒲松齡所著小說

《白蓮教》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內容簡介


作品原文
白蓮教某者,山西人,忘其姓名,大約徐鴻儒之徒(1)。左道惑眾(2),慕其術者多師之。
某一日將他往,堂中置一盆,又一盆覆之,囑門人坐守,戒勿啟視。去后,門人啟之,視盆貯清水,水上編草為舟,帆檣具焉(3)。異而撥以指,隨手傾側;急扶如故,仍覆之(4)。俄而師來,怒責:“何違吾命?”門人立白其無。師曰:“適海中舟覆,何得欺我?”又一夕,燒巨燭於堂上,戒恪守(5),勿以風滅。漏二滴(6),師不至。儽然而殆(7),就床暫寐;及醒,燭已竟滅,急起爇之。既而師入,又責之。門人曰:“我固不曾睡,燭何得息?”師怒曰:“適使我暗行十餘里,尚復云云耶?”門人大駭。如此奇行,種種不勝書。
後有愛妾與門人通。覺之,隱而不言。遣門人飼豕(8);門人入圈,立地化為豕。某即呼屠人殺之,貨其肉。人無知者。門人父以子不歸,過問之,辭以久弗至。門人家諸處探訪,絕無消息。有同師者,隱知其事,泄諸門人父。門人父告之邑宰。宰恐其遁,不敢捕治;達於上官,請甲士千人,圍其第,妻子皆就執。閉置樊籠(9),將以解都(10)。途經太行山,山中出一巨人,高與樹等,目如盎,口如盆,牙長尺許。兵士愕立不敢行。某曰:“此妖也,吾妻可以卻之。”乃如其言,脫妻縛。妻荷戈往。巨人怒,吸吞之。眾愈駭。某曰:“既殺吾妻,是須吾子。”乃復出其子,又被吞,如前狀。眾各對覷,莫知所為。某泣且怒曰:“既殺我妻,又殺吾子,情何以甘!然非某自往不可也。”眾果出諸籠,授之刃而遣之。巨人盛氣而逆。格鬥移時,巨人抓攫人口,伸頸咽下,從容竟去。
據《聊齋志異》手稿本
註釋原文
“註釋”
(1)徐鴻儒:山東鉅野人,明末白蓮教起義領袖。詳卷三《小二》注。
(2)左道:旁門邪道。
(3)帆檣(qiáng強):船帆船桅。檣,桅杆。
(4)仍覆之:依舊用盆蓋好。
(5)恪(kè克)守:敬守,堅守。恪,恭敬。
(6)漏二滴:二更時分。
(7)儽(léi耒)然而殆:睏倦得很厲害。儽,頹喪、疲睏的樣子。《老子》:“儽儽兮若無所歸。”殆,疲睏。
(8)飼豕:餵豬。此從二十四卷抄本,底本作“伺豕”。
(9)樊籠:此指帶木籠的囚車,即檻車。
(10)解(jiè介)都:押解往京城。
白話譯文
白蓮教徒某人,是山西人,不記他的姓名了,大概是徐鴻儒的徒弟。他有一種法術,能迷惑眾人。羨慕他的法術的大多拜他為師。一天,某人將要到別處去,在堂屋當中放一個盆,又用一個盆扣在上面,囑咐徒弟坐在那裡看守著,並告誡他不要打開看。某人走了之後,徒弟便打開看,只見盆里盛著清水,水上漂著一隻用草編成的小船,船上有桅杆和帆。徒弟覺得很新奇,用手指撥弄它,小船隨著手指,一歪便倒了,急忙扶正同原來一樣,仍舊扣上。一會兒他師父回來,生氣地責備他:“為什麼不聽我的話?”徒弟馬上辯解說沒有偷看。他師父說道:“剛才海里船翻了,你怎麼能騙得了我?”又有一天晚上,在堂屋裡點了一隻大蜡燭,告訴徒弟看守好,別讓風吹滅了。到了二更多天,師父還沒有回來,徒弟實在睏乏,就上床去暫睡一會兒。等到醒來,蠟燭竟已滅了,急忙起來又給點上。不久,師父回來,又責備他。徒弟說道:“我一直守著沒睡,蠟燭怎麼能滅?”他師父生氣地說道:“剛才你讓我走了十幾里黑路,還說什麼一直守著沒睡?”徒弟大為驚駭。類似這樣奇異的行為,一件一件的寫不過來。
後來,某人的愛妾與徒弟私通,他發覺了,但是假裝不知道,也不說。有一次,他叫徒弟去餵豬。徒弟到了豬圈裡面,立即變成了豬。他馬上叫屠夫來把他殺掉,把肉賣了。這事別人沒有知道的。徒弟的父親因為兒子沒回家,就來問某人,他便答對說徒弟好久沒有來了。徒弟家裡的人各處探訪,一點消息也沒有。有和某人同師學藝的一個人,暗中知道這件事,偷偷告訴了徒弟的父親。徒弟的父親告到縣官那裡。縣官怕某人會逃掉,不敢輕易逮捕處置他,便報告上官,請求撥給了帶甲武士1000人,包圍了他的住宅。這樣,才把他連同他的老婆兒子一齊逮住,關在籠子里,把他們解送京都。途中經過太行山,山中出來一個巨人,身高和一棵大樹差不多,眼睛像茶碗,嘴像盆,牙齒有一尺多長。押送的兵士都嚇得站住不敢往前行。某人說道:“這是妖怪,我老婆可以打敗他。”押解的人於是就照他說的,解開他老婆的綁繩。他老婆拿著長槍前往,巨人發怒,一吸氣便把她吞到肚裡去了。眾人更加害怕。某人說道:“既然吃了我的老婆,那必須我兒子去。”於是又放他的兒子前去,又像方才一樣被吞進去了。眾人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道怎麼辦好。某人又哭又發怒地說道:“既殺了我的老婆,又殺了我的兒子,我怎能甘心?但是非讓我自己上去不行。”眾人果然把他從籠里放出,給他一把刀讓他上前去。巨人氣勢洶洶迎上來,兩個格鬥了一陣,突然巨人把他一把抓住放進口中,伸著脖子咽了下去,然後竟從容地走了。
《卷六·白蓮教》
作品原文
白蓮盜首徐鴻儒(1),得左道之書(2),能役鬼神。小試之,觀者盡駭,走門下者如鶩(3)。於是陰懷不軌。因出一鏡,言能鑒人終身。懸於庭,令人自照,或襆頭(4),或紗帽(5),繡衣貂蟬(6),現形不一。人益怪愕。由是道路搖播(7),踵門求鑒者(8),揮汗相屬(9)。徐乃宣言:“凡鏡中文武貴官,皆如來佛註定龍華會中人(10)。各宜努力,勿得退縮。”因以對眾自照,則冕旒龍袞(11),儼然王者。眾相視而驚,大眾齊伏。徐乃建旂秉鉞(12),罔不歡躍相從,冀符所照。不數月,聚黨以萬計,滕、嶧一帶(13),望風而靡(14)。后大兵進剿(15),有彭都司者(16),長山人,藝勇絕倫。寇出二垂髫女與戰。女俱雙刃,利如霜;騎大馬,噴嘶甚怒。飄忽盤旋,自晨達暮,彼不能傷彭,彭亦不能捷也。如此三日,彭覺筋力俱竭,哮喘而卒。迨鴻儒既誅,捉賊黨械問之,始知刃乃木刀,騎乃木凳也。假兵馬死真將軍,亦奇矣!
據《聊齋志異》手稿本
註釋原文
“註釋”
(1)白蓮:白蓮教,佛教宗派之一,詳前《白蓮教》注。
(2)左道:旁門邪道。此指方術。
(3)走門下者如鶩:投奔其門下者甚多。如鶩,趨之若鶩。鶩,野鴨。
(4)襆頭:包頭軟中,隋唐以後官帽之一種。詳《珠兒》注。
(5)紗帽:古代君主、貴族和官員所戴的一種帽子。后因以戴紗帽為居官的代稱。
(6)繡衣貂蟬:繡衣,漢直指使者(皇帝特遣的執法大吏)的衣飾,見《漢書·武帝紀》;貂蟬,為漢侍中、中常侍的冠飾,見《漢書·輿服志》下。襆頭、紗帽、繡衣貂蟬,均指漢官服飾。
(7)搖播:迅速傳播。搖,疾,迅速。見《〈廣雅·釋詁〉疏證》。
(8)踵門:親至其門。
(9)揮汗相屬:謂來的人眾多,接連不斷。揮汗,意猶揮汗成雨,形容人多。《晏子春秋·雜》下:“臨淄三百閭,張袂成陰,揮汗成雨。”相屬,相連。
(10)如來佛:即佛祖釋伽牟尼。如來梵語多陀阿伽陀的意譯,為釋伽牟尼的十種稱號之一,表示他是從如實道而來成正覺。龍華會:指“龍華三會”。中國民間宗教謂宇宙生滅歷經三個時期,即所謂龍華初會是燃燈佛鐵菩提樹開花,二會是釋伽菩提樹開花,三會是彌勒佛鐵菩提樹開花。明、清時期民間宗教教派的宗教思想均與“龍華三會”說有關。白蓮教及其教派吸收了“龍華三會”說和彌勒降世說。
(11)冕(miǎn免)旒(liú流)龍袞(gǔn滾):古帝王冠服。冕,宋以後專指皇冠。旒,為皇冠前後懸垂的玉串。尤袞,即袞龍袍,天子、上公之服。
(12)建旂秉鉞:謂自稱王侯。旂,上畫龍形,竿頭系鈴的旗。《周禮·春宮·司常》:“日月為常,交龍為旂。······王建大常,諸侯建旂。”秉,持。鉞,黃鉞,以黃金為飾的斧,為帝王所專用。《尚書·牧誓》:“王左杖黃鉞。”
(13)滕、嶧:滕縣、嶧縣,今山東滕州市、棗莊市一帶。
(14)望風而靡:此泛言滕、嶧一帶軍民仰望風聲而披靡。
(15)大兵:清人對政府軍的稱呼。
(16)都司:駐各省武官。清代為正四品。
白話譯文
白蓮教首領徐鴻儒,得到了一本左道旁門的書,能夠驅使鬼神為他做事。一次他稍微試驗了一下,觀看的人都感到驚恐,投奔到他門下的人很多。於是徐鴻儒暗暗萌發了造反的念頭。一天,他取出一面銅鏡,說能夠照出人的一生禍福。他把銅鏡懸在院子里,讓人們自照,鏡子里的人,有的戴著頭巾,有的戴著紗帽,錦繡華服,貂蟬美飾,形象不一。人們更加感到驚奇。從此這個消息到處傳播,上門請求照鏡子的人接連不斷。徐鴻儒於是宣稱:“凡是鏡子里照出的文武高官,都是如來佛祖註定龍華會裡的人。大家應該努力,決不能退縮。”於是徐鴻儒當著眾人的面照自己,便看到鏡子里的他頭戴皇冠,身穿袞龍服,儼然就像帝王一樣。眾人你看我我看你,感到十分驚訝,一齊跪倒在地。
徐鴻儒於是豎起反旗,眾人無不歡騰雀躍相隨,希望自己能成為像鏡子里的形象那樣的高官。不到幾個月,徐鴻儒就聚集了一萬多人,滕縣、嶧縣一帶官府望風逃竄。後來大隊清兵前去剿捕,其中有一位彭都司,是長山縣人,武藝高強,無人能敵。白蓮教軍中出來兩個少女和他交戰,她們都使雙刀,鋒利如霜;騎著高頭大馬,非常威武、她們飄忽盤旋,從早晨一直殺到傍晚,少女不能傷害彭都司,彭都司也沒能取勝。這樣廝殺了三天,彭都司累得精疲力竭,最後氣喘而死。後來徐鴻儒兵敗被殺,捉到他的同夥拷問,才知道少女用的是木刀,騎的是木凳子。假兵馬累死了真將軍,也夠奇異的了。

作者簡介


蒲松齡
蒲松齡
蒲松齡(1640-1715),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他出身於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父親蒲槃原是一個讀書人,因在科舉上不得志,便棄儒經商,曾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產。等到蒲松齡成年時,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貧困。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