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橋
青草橋
衡陽市城北蒸湘匯合處,橫架著青草橋。大橋1186年始建至今,共有831年歷史(1186年一2017年)。“瀟湘八景畫難描,雅愛衡陽青草橋。”這是清代詩人朱佩蓮的詩句。詩人緣何雅愛青草橋呢?曾經這青草橋下,漁舟如織,漁歌如潮。青草橋頭兩端,酒家店鋪鱗次櫛比,素有“青草橋頭酒百家”之稱,為衡州八景之一。那時候,青草橋頭林立的酒店,隨處飄舞著各式各樣的旗幟,那就是酒旗。五顏六色,千姿百態的酒旗,迎風招展,獵惜飄舞,確實是一種壯觀。人們不由想起了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的繁華,似乎那面"孫羊正店"的酒招就飄揚在衡陽的青草橋頭。
俗稱“草橋”。位於中山北路北端的青草橋,橫跨蒸水,靠近蒸水注入湘江的河口。此地原有渡口,稱青草渡。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四月,衡州知府薛柏瑄始建木橋於青草渡,費銀800緡,米70擔。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青草橋遭火焚毀,分巡道姜儀、太守林允宗、知縣郭文習等大集工匠,盡易以石,為七隧,長45丈,逾年訖工,並更名為“永濟橋”。清康熙八年(1669),僧人海岸、圓木募銀2700餘兩,又對該橋進行修繕,橋兩側懸建吊樓,橋上開設40餘間茶樓酒肆店鋪,風格別緻,橋頭草前街、草後街酒家林立,商賈雲集,一時成為繁華之地,橋北頭的筷子洲為修造木船處,白帆連片,艏艉相接,每當夜幕降臨,橋上橋下和橋頭,燈火萬點,漁歌滿江,酒家笑浪,甚為奇觀,“青草橋頭酒百家”被譽為衡陽八景之一。清雍正二年(1724)十月十三日夜一次大火,將橋上的茶樓酒肆店鋪焚毀殆盡,知府孫元以橋上開設店鋪易致橋壞為由,嚴禁民眾再在橋上建屋開店,並捐資在橋的兩旁立石欄桿,共253樁,盡設石扇,橋面石上加鐵錠,北頭建“文昌閣”,共費700餘緡錢。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洪水沖壞五墩橋腳面后,欄桿多壞,又募捐修復,改稱“青草橋”。1944年,日寇犯衡時被炸毀,后架木橋以通汽車。1949年5月9日,木橋被洪水衝垮,僅余橋墩。衡陽解放后,在舊橋墩上架設臨時木橋。1956年7月,衡陽市人民政府撥款在原臨時木橋下游10米處新建橋墩,加高路基,橋面擴寬至10米,其中車行道寬7米,兩旁人行道各寬1.5米,成為石墩石拱、8孔中型公路橋,長166.35米,1957年元月15日竣工通車。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該橋數次維修加固。最近一次大修是在2009年。現在青草橋已成為市區內重要交通要道,是石鼓區境內臨江風光帶的主要景點之一。
青草橋
青草橋
青草橋還流傳著許多優美的民間傳說和故事。相傳,古時有一書生赴京趕考,路過衡陽,走到青草橋上,看見橋下河裡有一條草魚正在吃草,心裡一動,喊書童趕緊拿出筆墨紙張,寫道:“青草橋青草魚口含青草”,要再寫下聯,就觸住了(衡陽方言:堵塞、愣住,一時想不起之意),一氣之下,決心暫不去趕考,硬要對上這幅對子。半年過去了,他沒有想出下聯。一年過去了,他天天動腦筋,還是對不出。這一天,書生又來到橋上,走來走去,苦思苦想,偶然瞟了一眼橋下的黃花洲(又稱“筷子洲”),只見洲上黃花盛開,一位少女正在洲上園內採摘黃花,書生心中一亮,出口吟道:“黃花園黃花姐手摘黃花”。這幅對聯後來被刻在青草橋頭,重修青草橋時拆除了。
多的眼球,酒家老闆們千方百計把自家的酒旗做得有特色,盡量使自家的酒旗格外引人注目。他們在酒旗上署上店家字型大小,或懸於店鋪之上,或掛在屋頂房前,或乾脆另立一根望桿,扯上酒旗,讓其隨風飄展,以達到招徠顧客的目的。有的店家還在酒旗上注有經營方式或售賣數量等內容,以便讓客人一目了然。他們有的象《歧路燈》上開封祥符三月三吹台會上的那面“飛在半天里”的“酒帘兒”寫著“現沽不賒”;也有的象《水游傳》里武松打虎前所進店家的招旗寫著“三碗不過岡”;還有的也學著孟州蔣門神“河陽風月”的招旗,在鑲金旗上寫道:“醉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等等。於是,青草橋兩岸的酒旗更加五花八門,異彩紛呈。正如不少詩歌作品中描述的那樣:“碧疏玲隴含春風,銀題彩幟邀上客” ,“閃閃酒帘招醉客,深深綠樹隱啼鴛” ,“君不見菊潭之水飲可仙,酒旗五星空在天”。應該說,那時青草橋頭的酒旗的作用,也不亞於今天都市裡異彩紛呈的招牌、燈箱或霓虹燈之類吧。
這些酒店老闆們每天一大清早就起來,笫一件事就是升酒旗。因為酒旗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酒旗的升降是店家有酒或無酒、營業或不營業的標誌。早晨起來,開始營業,有酒可賣,便高懸酒旗;若無酒可售,就收下酒旗。《東京夢華錄》里也有這方面的描述:“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這“望子”就是酒旗。
如今,在青草橋頭已難覺酒旗的蹤影,酒旗的風韻已隨歲月飄逝。偶爾在書本上看到關於青草橋頭酒旗高懸的圖片,但仍透著一種韻味。不過,“青草橋頭酒百家”“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景緻我們再也無法領略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