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啼

夜啼

夜啼,中醫病名。嬰兒白天能安靜入睡,入夜則啼哭不安,時哭時止,或每夜定時啼哭,甚則通宵達旦,稱為夜啼。多見於新生兒及6個月內的小嬰兒。新生兒及嬰兒常以啼哭表達要求或痛苦,飢餓、驚恐、尿布潮濕、衣被過冷或過熱等均可引起啼哭。此時若喂以乳食、安撫親昵、更換潮濕尿布、調整衣被厚薄后,啼哭可很快停止,不屬病態。

簡介


● 英文名稱:Night Crying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分科—兒科

古籍摘選


● 小兒夜啼,其症有拾,當辨是何症,隨病治之。有客忤夜啼、有躽啼、有邪於心痛啼、有胎熱伏心啼、有盤腸內釣啼、有胎寒啼、有乳食作痛啼、有驚啼、有天釣啼、有受寒肚痛啼。(《嬰童類萃·夜啼論》)

名詞解釋


● 以嬰兒日間安靜,夜間啼哭不安為主要表現的疾病。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嬰兒夜間反覆啼哭,原因不明者,稱作夜啼。

疾病特點

● 新生兒及嬰兒入夜啼哭不安,時哭時止,或每夜定時啼哭,甚則通宵達旦,但白天如常。
● 有腹部受寒、護養過溫、暴受驚恐等病史。
● 全身一般情況良好,排除因外感發熱、口瘡、腸套疊、寒疝等疾病引起的哭。
● 各項輔助檢查無異常發現,原因不明。

病因病機

● 先天因素責之於孕母素體虛寒或孕母性情急躁,遺患於胎兒。
● 後天因素包括腹部受寒,體內積熱,暴受驚恐。
● 病位主要在心、脾。
● 病機為脾寒,寒則痛而啼;心熱,熱則煩而啼;驚恐,驚則神不安而啼。寒、熱、驚為本病之主要病因病機。

病證鑒別

● 生理性啼哭:新生兒及嬰兒不會言語,只能用啼哭作為表達要求或痛苦的方式,這是一種正常生理活動。如果因為飢餓、二便、過冷過熱等原因引起啼哭,則會在餵食、更換尿布、調節衣被后停止啼哭,不屬於病理情況。
● 病理性啼哭:因疾病引起患兒不適,日夜均可啼哭。如新生兒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或顱內出血,急腹症,佝僂病及手足搐搦症患兒常煩鬧不安、易哭。

治則治法

● 夜啼的治療原則是調和五臟。
● 若為脾寒氣滯所致,則應溫脾行氣。
● 若因心經積熱所致,則應清心安神。
● 若因驚恐傷神所致,則應定驚寧神。

預防調護

● 孕婦及乳母不宜過食寒涼與辛辣熱性食物,孕期適當補充鈣劑。
● 注意新生兒保暖而不過熱,尤其要注意腹部保暖。
● 嬰兒啼哭不止時,注意尋找啼哭原因,如飢餓、過飽、悶熱、寒冷、蟲咬、尿布浸漬、衣被刺激等,並及時解決。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馬融。中醫兒科學。第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