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玉

李君玉

李君玉,原名李德潤,1915年出生於河北省易縣南管頭村的一個富裕農民家裡。

20世紀20年代,李君玉的家鄉就有了中共黨組織的活動。受革命的影響,李君玉喜歡看進步書籍,並樂意幫助比他家困難的孩子。1931年,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易縣省立第八中學。

基本簡介


1941年夏,李君玉改任龍華縣民政科長。為了有力打擊日軍的侵華氣焰,推動抗日軍民反“掃蕩”,他冒著生命危險到縣城附近發動群眾,宣傳黨的政策,積極開展“擁軍支前”活動,對死難者家屬及時給予安慰和撫恤,並帶領游擊小分隊經常在一區、二區、三區打游擊,有力地牽制了敵人。
李君玉忙於革命工作,經常路過家門而不入,就連最疼愛他的祖父母去世,他都未回家為老人送終。在最艱苦的1941年反“掃蕩”中,他回過兩次家,每次回家都教妻子學文化和革命知識,使妻子懂得了許多革命道理。當年夏,為了躲避日軍“掃蕩”,李月亭隨家人搬遷到狼牙山腳下的龍王廟村居住。9月23日,日軍分4路向狼牙山進發,圍困了兩天兩夜,李月亭帶著剛出生3個月的兒子隨鄉親們藏在山洞裡,由於李月亭沒奶水喂孩子,孩子餓得哇哇亂哭,如果被日軍發現,洞內幾十名鄉親的生命就會受到威脅,在此緊要關頭,她忍痛捂住兒子的嘴。25日傍晚,日軍撤退了,可兒子早已停止了呼吸,為此李月亭一病不起。李君玉回家得知這一消息后痛苦萬分,想自己為革命出生入死,近而立之年才得一子,但妻子為了保護鄉親們的生命安全,捨棄自己的兒子,也是對的。他忍住悲痛,勸慰妻子說:“為了鄉親們的安全,你忍痛割愛,做的對,是我的好妻子。兒子,今後咱們還會有的!”
不久,李君玉到邊區開會途經狼牙山,又遇上來狼牙山“掃蕩”的日軍。為了不使革命文件落入敵人之手,他趕緊回到家中將文件交與妻子,並交待說:“文件是我的生命,不管遇到什麼情況,你都要全力保護它。”說完,他就離開了家。李月亭剛把文件藏好,敵人就進屋了。日軍將刺刀架在李月亭的脖子上,逼問八路軍的下落,並把兩歲的小女兒拉到屋外折磨。敵人的刺刀,女兒的哭喊都沒有動搖李月亭保護丈夫交給的文件的決心。她只有一句話:“不知道!”敵人一無所獲,最後打了李月亭幾個耳光離去。李君玉回到家裡,見家中被搶劫一空,文件卻安全無恙。李君玉深感內疚,感到自己對家庭、對妻子虧欠的太多太多,他激動地拉起李月亭的手,已是熱淚盈眶,沒想到這次相見竟是夫妻倆的最後一次相見。
1942年3月6日,根據專署指示,李君玉同龍華縣公安局長康翰文一起到邊區開會。由於日軍“掃蕩”頻繁,會期推遲了幾次,這次接到通知,二人決定冒著生命危險如期赴會。他們剛走到大盤石村就遇上了外出“掃蕩”的敵人。日軍像餓狼似的撲了上來,他們邊打邊退,與日軍進行了頑強的搏鬥,行至玉山鋪上邊的上下鐵壺處,日軍追擊越來越近,槍聲也愈響愈烈,康翰文不幸腿部受傷,二人見勢不好,立即在水洞溝口燒毀所帶的主要文件,相互掩護,想擺脫敵人的追殺。不料,敵人圍了上來,李君玉頭部中彈昏了過去。急切中,康翰文把剩餘文件塞進冰窯,把所帶邊區票撕碎。為了不當俘虜,康翰文飲彈殉國。敵人衝上來用石頭將李君玉的頭砸爛,李君玉壯烈犧牲。
為了緬懷李君玉、康翰文二位烈士,龍華縣政府在他們犧牲的山溝里樹立了紀念碑,還將李君玉生前生活和戰鬥過的孔各庄東溝命名為“君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