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寨里鎮的結果 展開

寨里鎮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轄鎮

寨里鎮ZhailiTown,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下轄鎮,位於濟南市萊蕪區西部。轄48個行政村,50個自然村。距萊蕪區中心19千米。地處泰萊平原中部,棗(園)徐(州)公路,姚(庄)口(鎮)公路在境內穿越。

歷史沿革


鎮因政府地寨里村而得名。據出土《重建金堂禪寺之記》石碑記載,元朝初年,鎮國將軍都元帥劉禹東征時,曾在此安營紮寨,由此得名劉元帥寨、舊寨;明朝稱舊寨保,清末稱舊寨鎮,民國時期改稱寨里。清末屬西鄉舊寨保、王許保、大下保。民國初年屬第八區、第九區。1941年春屬萊蕪(北)縣寨里區、水北區。1945年10月兩區合併稱水北區。1951年3月改稱第十四區。1951年5月第十五區所轄的7個鄉划入,1953年7個鄉歸回第十五區。1955年改稱水北區。1958年3月分設為水北鄉、寨里鄉。同年10月合併設立寨里公社。1960年4月,原羊里公社的羊里、王石2個管區劃入;1964年5月,兩個管區歸回羊里公社。此時,寨里公社轄寨里、大下、太平、水北、公王5個管理區。1984年4月,改稱寨里辦事處,轄公王、水北、太平4鄉和寨里鎮,48個行政村,50個自然村。
1985年10月改稱寨里鎮,轄48個行政村,50個自然村。1997年,面積69.73平方千米,人口58164人,轄4個管理區,寨里東、寨里西、寨里南、前枯河、后枯河、賈庄、公家莊、郗漁池、大魚池、東漁池、戴漁池、公王莊、前裴王、后裴王、北峪、金井、方家莊、張家埠、宋家埠、孔家埠、薛家埠、北庵、和平、唐王許、周王許、韓王許、邊王許、魏王許、蘇家坡、小下、宜山、吳家窪、燕家汶、王家窪、周家窪、郝家溝、太平街、趙官莊、澇坡、劉大下、王大下、曹大下、陳大下、水北東街、水北西街、卞官莊、王圍子、大高庄48個個行政村,50個自然村。2002年,面積69.73平方千米,人口57776人,轄4個管理區,48個行政村,50個自然村

行政區劃


寨里東村、寨里西村、寨里南村
前枯河、后枯河、賈庄(原名賈家莊)、公家莊、郗漁池、大漁池、東漁池、戴漁池、公王莊、前裴王、后裴王(后裴王、北裴王)、北峪(北峪、曹家莊)、金井、方家莊、張家埠、宋家埠、孔家埠、薛家埠、北庵、和平、唐王許、周王許(周王許、丁家屋)、韓王許、邊王許、魏王許、蘇家坡、小下(小下、趙家莊)、宜山、吳家窪、燕家汶、王家詿、周家窪、郝家溝、太平街(太平街、丁家莊)、趙官莊、澇坡、劉大下、王大下、曹大下、陳大下、水北東街、水北西街(二村合稱水北街)、卞官莊、王圍子、大高庄(原名高庄)。

代碼及分類

371202108(48村):
200寨里西村
201寨里東村
202寨里南村
203小下村
204趙官莊村
205魏王許村
206邊王許村
207大高庄村
208澇坡村
209王大下村
210劉大下村
211王圍子村
212曹大下村
213陳大下村
214卞官莊村
215公王莊村
216前裴王村
217后裴王村
218前枯河村
219后枯河村
220郗魚池村
221大魚池村
222東魚池村
223戴魚池村
224宜山村
225太平街村
226韓王許村
227周王許村
228唐王許村
229蘇家坡村
230薛家埠村
231孔家埠村
232和平村
233宋家埠村
234張家埠村
235北庵村
236公家莊村
237水北西街村
238水北東街村
239周家窪村
240王家窪村
241吳家窪村
242燕家汶村
243金井村
244北峪村
245賈家莊村
246方家莊村
247郝家溝村

文化


1984年5月,萊蕪市寨里鎮戴魚池村村民在取土時發現一座墓葬。萊蕪市圖書館、泰安市文物考古研究室派員前往進行了清理。墓葬位於戴魚池村南均300米處。這裡原是一台地,因經常取土,在台地的南沿形成了高4至5來的斷崖。墓葬發現於斷崖下,距台地地表5.4米。
古墓二棺一槨,槨及內外棺均用加工規整的松柏木料製造。主要隨葬品有鼎、車轡、劍、戈、矛、鏃、馬銜、豆、舟、玉等。以隨葬品銅鼎為依據,可知墓主人是一有名的武將,其身份相當於士一級的奴隸主貴族。全國發行的考古權威刊物《文物》,在1989年第2期以“山東萊蕪市戴漁池戰國墓”為題,對戴漁池古墓群第一座古墓的發現挖掘情況進行了報道。1991年6月發現的古墓為一棺一槨,出土的隨葬品有紋銅鼎、古貝幣等裝飾器物幾十件。其中古貝幣刻制逼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