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動脈栓塞

急性動脈栓塞

急性動脈栓塞是指血栓栓子隨動脈血流沖入並栓塞遠端動脈的一種循環系統疾病。心源性血栓是急性動脈栓塞的主要原因,占所有病例的80%~90%。下肢動脈栓塞比上肢高,股總動脈最易受累。急性動脈栓塞會造成栓塞動脈血流中斷,神經、肌肉缺血、缺氧,隨時間延長造成組織壞死。急性動脈栓塞主要臨床表現是疼痛、蒼白、麻木、運動障礙、脈搏消失等。本病主要治療方法包括非手術治療及手術治療。本病會引起動脈血栓蔓延、骨筋膜室綜合征、腎功能損害、高鉀血症、高乳酸血症、肌紅蛋白血症等。本病屬於一種循環系統急症,主要根據栓塞部位不同而預后不同。

就診科室


● 普通外科或外科

病因


● 急性動脈栓塞的病因主要是心血管源性、醫源性及其他原因造成的栓子脫落。

癥狀


● 典型癥狀
● ● 急性動脈栓塞主要有肢體缺血的表現,受累肢體疼痛、蒼白、脈搏消失、麻木、運動障礙和皮溫變化。
● 其他癥狀
● ● 隨病情進展損傷相關器官組織功能后可有高熱、少尿、昏迷等表現。

檢查


● 診斷急性動脈栓塞需要進行影像學檢查。

影像學檢查

● 彩色多普勒超聲節段性測壓:判斷肢體動脈缺血嚴重程度。
● 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準確定位肢體動脈栓塞部位,判斷肢體缺血嚴重程度及間接判斷側支循環情況。
●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CT血管成像(CTA):可以明確患肢有無缺血、是否為動脈栓塞、栓塞的部位等,還能為手術提供前後比較。
● 動脈造影:是一種有創的檢查方法,是診斷肢體缺血的金標準。

診斷


● 醫生根據癥狀、既往病史、影像學檢查等可診斷急性動脈栓塞。

癥狀

● 主要癥狀是病變肢體的疼痛、蒼白、脈搏消失、麻木、運動障礙和皮溫變化。

既往病史

● 患者常有器質性心臟病、心房顫動和動脈粥樣硬化等病史。

影像學檢查

● 多普勒超聲節段性測壓:可發現臨近平面的血壓相差30mmHg,提示近端閉塞。
● MRA及CTA檢查:可發現患肢動脈血管連續性突然中斷,並有彎曲或新月形重影缺損。
● 動脈造影:較直觀地看到血管情況及側支循環情況,並可能發現造成動脈栓塞的原因。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肢體疼痛、蒼白、運動障礙等癥狀,容易與急性動脈栓塞混淆,這些疾病有急性動脈血栓形成、主動脈夾層動脈瘤、股青腫、腘動脈窘迫綜合征、動脈外壓迫性病變、肢體動脈外傷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
● 醫生主要通過癥狀、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進行診斷。

治療


● 急性動脈栓塞的治療方法有非手術治療和手術治療。

非手術治療

● 一般治療:患肢減少活動,體位低於心臟平面15°~20°,注意保暖,禁止熱敷及冷敷。
● 抗凝治療:可防止栓塞動脈內繼發血栓形成、心房內附壁血栓生成發展以及深靜脈血栓形成。
● 溶栓治療:在發病早期用藥療效較好。發病後期用藥,血栓機化,溶栓療效差。
● 祛聚治療: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
● 擴血管療法:直接或間接作用於周圍血管而增加血流。
● 其他:高壓氧艙可增加血氧分壓及血氧飽和度,一定程度上改善肢體缺血。

手術治療

● 動脈切開取栓或溶栓術:切開動脈后,用取栓導管將血栓取出,或通過介入的方式實施溶栓治療。
● 截肢術:若患者肢體已壞死,儘早行截肢術。

危害


● 患者可出現局部疼痛、腫脹,影響正常工作和生活。
● 急性動脈栓塞可引起肢體壞死、酸中毒、高鉀血症、腎衰竭、低血壓以至休克等嚴重併發症。
● 本病如果治療不及時,對患者身體創傷及心理創傷影響都很大。
● 給社會及家庭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也給患者本身帶來巨大的心理負擔。

預后


● 急性動脈栓塞預后與年齡、栓塞部位及發病時間有關。
● 發生於腹主動脈騎跨栓塞的患者預后差、死亡率高,為20%~30%。
● 發生於肢體的栓塞若及時發現、及時治療,預后較好。

預防


● 及時糾正心房顫動,預防器質性心臟病及動脈粥樣硬化可有效預防急性動脈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