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樹峰

原江蘇省作協理事

江樹峰(1914—1993),江蘇揚州人。原名江世伯。詩人,教授。青年時代即隨兄江上青及好友陳素組成抗日救亡團體,宣傳抗日。1941年主持新四軍東進后的《東南晨報》。1949年前後,任職於揚州中學,後任揚州師範學院外國文學教研室主任。他曾任揚州市政協副主席、江蘇省文聯常委、江蘇省作協理事,系《東方文化》雜誌創始人之一,中華詩詞學會籌委會副秘書長,中華詩詞學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

出版著作《蘇聯文學小史》、《水滸的好處》。一生創作詩詞甚多,詩友稱其為“江夫子”。有《夢翰詩詞抄》、《江樹峰詩文選》、《江樹峰文集》行世。

人物生平


幼年與江上青一起在揚州瓊花觀小學讀書。
1927年,由於北伐戰爭,當地局勢混亂,與江上青一起到江蘇南通的大哥江世俊處。后江樹峰和他六哥江上青在揚州中學讀書,他們同時認識了當時的革命者,共產黨員顧民元,經他介紹兄弟二人加入了共青團,從此走上革命道路。他與江上青一起創辦《夜梟》雜誌,抨擊國民黨反動統治,宣傳革命。
1933年於吳淞公學經濟系畢業後到天長縣中學任教。
1937年抗戰爆發后,江上青與江樹峰和其他戰友們一起組織了“江都縣文化界救亡協會流動宣傳團”,先後到達合肥、六安、大別山區、商城、浠水等地宣傳抗日。
1937年11月以後從事抗日救亡宣傳工作,創辦《抗日周刊》。新四軍東進以後,曾任啟東縣政府秘書長、第四分區專署文教科科長。
1941年主持新四軍《東南晨報》(“江海報”前身)的工作(這是東進后的報紙)。后因母親病重要人照顧,而回到揚州中學教書。后還在通州師範、上海市私立中學、美漢中學任教直至全國解放。
建國后,創建了揚州師範學院,江樹峰是第一批來到這個學校的教師,教授語文,直到1993年去世,他也有很好的詩詞功底,有《夢翰詩詞抄》在香港圖啟圖書公司出版。
他的書法和繪畫有很有名氣,他從1955年起還是揚州政協的副主席,為革命和教育事業貢獻了一生。還先後任揚州市文聯副主席、市政府委員、市政協副主席、市中蘇友協副會長、揚州師範學院中文系外國文學教研室主任、江蘇省文聯常委、省作協理事、揚州市民盟副主任委員、江蘇省民盟委員等職。
他愛家鄉,1964年曾寫散曲《沉醉東風——江都水利樞紐工程贊》:“霓虹橋運河高跨,萬福閘明珠佩掛;樞紐鎮龍宮,江淮都聽話。贏得了棉稻油瓜,沉醉東風千萬家,全記得黨的恩情大。”
他的詩詞既善於從大處、高處、遠處落墨,又有以精緻纖巧含蓄見長,比如《揚州慢——為廿四橋新景題詞》:“東倚五亭,北連蜀麓,新景廿四初成。正煙花三月,盡歌館沉沉。自杜牧題詩之後,青山隱隱,都帶深情。繼唐音樓台聳翹,裝點江城。徐凝俊句,今二分,明月重吟。
恰海舶龍行,機飛鶴翼,四海嘉賓。芍藥瓊花爭艷,波心唱,白石歡騰。賞吹簫人秀,小紅也在新生。”該詞五色斑斕,用典多處,無論是眼前美景還是緬懷英哲,都用鮮明幽美的意象。一些尋常景,一入詩人筆端不僅成了一幅幅美麗圖畫,而且飽含了豐富的情感,洗鍊精純,咀嚼無滓。1993年11月3日江樹峰病故於北京,終年80歲,著有《夢翰詩詞抄》。

個人生活


江樹峰,江蘇揚州人。原名江世伯,字達臣。江上青之弟。
江樹峰幼年與江上青一起在揚州瓊花觀小學讀書。
1927年間由於北伐戰爭,當地局勢混亂,與江上青一起到江蘇南通的大哥江世俊處。
1936年與江上青等人創辦《寫作與閱讀》雜誌,擔任編輯工作。參加了江上青等人組織的“江都縣文化界救亡協會流動宣傳團”,並隨團先後到六安、潁上、浠水等地廣泛開展抗日宣傳、組織民眾工作。在浠水分手后,江上青經常給江樹峰寫信,並曾有詩寄江樹峰。
1941年曾主持新四軍東進后的《東南晨報》(《江海報》的前身)工作。建國后,任江蘇省民盟常委、揚州市民盟主任委員、市政協副主席。
畢生從事教育,研究中外文化,曾任揚州師範學院外國文學教研室主任、江蘇省文聯常委、江蘇省作協理事。老年移居北京,是中華詩詞協會發起人之一,任中華詩詞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