繸䲁

錦䲁科繸䲁屬的魚類

繸䲁,學名:(Jordan et Snyder,1902),為錦䲁科繸䲁屬的一種魚類,俗名蝴蝶爺魚、花魚。在中國,分佈於黃海、渤海等海域。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日本。

簡介


詳細情況

編號:8078
拉丁目名:PERCIFORMES
中文目名:鱸形目
中文科名:錦䲁科
拉丁科名:Pholidae
中文屬名:繸䲁屬
拉丁屬名:Azuma
拉丁種名:emmnion
定名人:Jordan et Snyder
年代:1902
中文名:繸䲁 
原始文獻:Proc. U. S. Nat. Mus., 25:463
模式產地:日本
俗名:蝴蝶爺魚, 花魚
國內分佈:黃海, 渤海
資料來源:黃渤海魚類調查報告:171-172.

特徵


硬骨魚綱、鱸形目、線䲁科。系冷溫性近海底層魚類。體延長,側扁。頭小,側扁,吻端圓鈍;頭部的吻背中央、顱頂部、項背、頦部、眼間隔前緣、眼上方及前鰓蓋骨至口角下方均有發達的繸狀皮質突起,約有28個左右,各皮質突頂端均呈掌狀分枝。口較小,下位,稍傾斜。下頜略長於上頜。兩頜各有齒2行,內外行齒頭交錯排列而成1行切緣。眼較大,側上位;眼間隔微凹。鰓孔大。背鰭1個,基底與背緣近等長,由鰭棘組成,前端數棘頂端有皮質突起,末端有鰭膜與尾鰭基相連。胸鰭寬大,側下位,圓形。腹鰭小,喉位,有1棘。臀鰭基底較長,始於背鰭基底中間前下方,前緣有1棘,末端有鰭膜與尾鰭基相連。尾鰭圓形。體被細小長圓鱗,大多埋於皮下。有側線,很短,由小孔組成,每小孔前均有1個三角形皮質突起,由前向後漸小。體色艷麗,有橙黃、橘紅、淺棕等色,並間有淡色區,腹部色較淺。頭部下方有淺色橫紋。體側有8—10個褐色雲狀橫斑。背緣和背鰭有8—9個黑褐色寬橫紋,成體背鰭斑紋多呈雲狀。胸鰭褐色,橫紋不明顯。腹鰭黑色。臀鰭有7—8條黑褐色寬橫斑,與體側下方的橫斑相連。尾鰭有1—2條不規則橫紋。各鰭邊緣均與體色一樣艷麗。體長一般為18—25厘米。
背鰭LⅥ-LⅦ;臀鰭Ⅰ-40—42;胸鰭14—16;腹鰭Ⅰ-4;尾鰭3+12+3。體延長,側扁。頭小。吻短,圓突。頭部有多數皮質突起:吻背中央1枚,眼間隔、顱頂兩橫行,較大,頭后緣及兩側數枚,項背左右各1枚,前鰓蓋骨邊緣至下頜下方6枚,鰓蓋骨邊緣及喉部各1對,其中眼間隔1對較大,末端分支。鱗很小,埋於皮下。側線僅在胸鰭上方有小孔。背鰭由鰭棘組成,前數棘上端有皮質突起。背鰭和臀鰭後端均與尾鰭相連。胸鰭寬圓,位低。腹鰭喉位。尾鰭短圓。體側橙黃色,有8個黑褐色雲狀大斑,腹下白色,背鰭、臀鰭有黑色斑紋,胸鰭和尾鰭有深色橫紋。

分佈


棲息於近海岩礁區。分佈於我國渤海;國外見於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