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花薊馬
纓翅目薊馬科的昆蟲
西花薊馬又稱苜蓿薊馬,屬纓翅目Thysanoptera,薊馬科Thripidae。該蟲原產於北美洲,1955年首先在夏威夷考艾島發現,曾是美國加州最常見的一種薊馬。自20世紀80年代后,成為強勢種類,對不同環境和殺蟲劑抗性增強,因此逐漸向外擴展。
西花薊馬
植物花朵上的西花薊馬
西花薊馬食性雜,目前已知寄主植物多達500餘種,主要有李、桃、蘋果、葡萄、草莓、茄、辣椒、生菜、番茄、豆、蘭花、菊花等,隨著西花薊馬的不斷擴散蔓延,其寄主種類一直在持續增加。據稱,依據西花薊馬的習性分析,在其分佈區內,幾乎所有觀賞類花卉均有夾帶西花薊馬的可能。對於不同種類的寄主植物,西花薊馬雖有喜好程度的差別,但均能生存且具有相當的繁殖能力。
西花薊馬繁殖能力很強,個體細小,極具隱匿性,一般田間防治難以有效控制。在溫室內的穩定溫度下,一年可連續發生12-15代,雌蟲行兩性生殖和孤雌生殖。在15℃-35℃均能發育,從卵到成蟲只需14天;27.2℃產子最多,一隻雌蟲可產卵229個,在通常的寄主植物上,發育迅速,且繁殖能力極強。
西花薊馬
西花薊馬幼蟲
1997年,西花薊馬列入我國《潛在的進境植物檢疫危險性病、蟲、雜草名單》;2003年,首次報道在北京郊區的溫室內發現西花薊馬,現在雲南、浙江、山東均有西花薊馬的報道。
西花薊馬由於蟲體微小,具強趨觸性,常生活於花、芽等隱蔽處,高繁殖性,短生活期,而且產卵於植物組織中,所以給化學防治帶來很大的難度。一種藥劑或一次噴葯很難將其各個蟲態全部或大部分殺死,多次或高濃度用藥很容易使其產生抗藥性。所以近年主張對該蟲的控制主要採用下列綜合防控的方法。
(1)加強檢疫
西花薊馬
(2)生物防治
近年研究較多的是鈍綏蛾,在溫室仙客來上,每7天釋放200-350頭/米²的處理中,完全可控制其危害。釋放小花蝽也有良好防效,這些天敵在缺乏食物時能取食花粉,所以效果持久。
(3)合理施藥
多數文獻報道西花薊馬對擬菊酯類、有機氮類和有機磷類殺蟲劑已產生抗性,效果差,但不同地方種群對不同藥劑敏感性不同。昆蟲生長調節劑如卡死克、抑太保、虱蟎脲等效果較慢但持久,並可與捕食性天敵協同防治。不同地區在篩選敏感性藥劑的基礎上採取輪換不同殺蟲藥劑品種、減少施藥次數、結合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可減輕化學殺蟲劑的選擇壓力,延緩抗性產生。
應採取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策略,協調應用植物檢疫、農業、物理、生物和化學防治技術。
嚴格植物檢疫措施由於目前該蟲種僅在個別省(直轄市)發生為害,做好植物檢疫工作至關重要。實行普查和專業檢驗結合的辦法,禁止從疫區調運蔬菜、花卉、苗木,保護廣大非疫區。蔬菜生產管理人員和廣大菜農,要增強植物檢疫意識,不從疫區盲目引進苗木,防止人為傳播擴散。西花薊馬傳人新區零星發生時,應在植物檢疫部門的指導下,採取剷除寄主和封鎖疫區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