皿
漢語漢字
皿 ,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讀音是mǐn ,基本含義是碗、碟、杯、盤一類用器的統稱:器皿。筆畫數:5;部首:皿;筆順編號:25221
如:器皿;皿金(金屬器皿);皿卷(清代科舉,順天鄉試監生的試卷);皿器(盛物用具的統稱)等。
字象盛食物之器具。《說文》:「皿,飯食之用器也。象形。與豆同意。凡皿之屬皆從皿。讀若猛。」徐鍇改作「飲食之用器」,可從。
皿
象形字。“皿”的甲骨文字形(圖1、2)就像帶底座的碗、碟、盤、盆等之類的飲食器具的形狀。上面是盛食物的碗口,有些字形兩邊有耳環(圖2),也像口沿外翻的樣子;中間兩條斜線是支撐碗的柱體,下面一橫是底座。入周后,表示器身的弧線多數不再向上伸展,而變作趨於低平的淺弧。西周晚期起,表示器座的兩條豎線間,或填加一二橫畫為飾,這在東周習見。戰國時代,已經低平的淺弧線兩端又反其勢向下彎轉,這就完全失落了器身特點,經秦漢漸變,兩端下折線與底部橫線終於碰接,為漢后楷書繼承。而《說文解字》(徐鉉本)小篆的寫法是戰國后的另一種變化形式,器身形弧線下的兩條短畫脫離弧線,後代隸楷沒有這種形式。隸書作圖13、14。楷書作皿,兩側的提耳下垂,和底器相連。“皿”字獨體用例不多,主要出現在合體字中。從甲骨文字形來看,“皿”最初之義就是指碗、碟、盤、盆等之類的飲食器具。在古代皿是指代盤碟之類的飲食器具,後來詞義的擴大,就泛指日常生活中盛裝東西的器具。
皿
字形扁寬,居田字格中心部位。㇕(橫折)的橫段在橫中線上方,豎段左斜;框中兩豎分列豎中線兩側,末筆長橫形成寬底。
中上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m | i̯ăŋ | |
王力系統 | 陽 | m | iaŋ | |
董同龢系統 | 陽 | m | juăŋ | |
周法高系統 | 陽 | m | iwaŋ | |
李方桂系統 | 陽 | m | jiangx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m | i̯wɐŋ | |
擬音/王力系統 | m | ǐɐŋ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m | jɐŋ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m | iaŋ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m | jɐng |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m | ǐaŋ |
韻書集成
韻書 | 字頭 |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廣韻 | 皿 | 皿 | 梗 | 上聲 | 三十八梗 | 明 | 開口呼 | 三等 | 次濁 | 武永切 | mjɐŋ | |
集韻 | 猛 | 梗 | 上聲 | 三十八梗 | 明 | 開口呼 | 二等 | 次濁 | 母梗切 | maŋ | ||
皿 | 梗 | 上聲 | 三十八梗 | 明 | 開口呼 | 三等 | 次濁 | 眉永切 | miaŋ | |||
禮部韻略 | 上聲 | 梗 | 眉永切 | |||||||||
增韻 | 上聲 | 梗 | 眉永切 | |||||||||
中原音韻 | 茗 | 上聲 | 庚青 | 明 | 次濁 | miəŋ | ||||||
中州音韻 | 上聲 | 庚青 | 葉名上聲 | |||||||||
洪武正韻 | 皿 | 上聲 | 十八梗 | 明 | 莫 | 次濁 | 眉永切 | miəŋ | ||||
分韻撮要 | 酩 | 陽上 | 第七英影應益 | 明 |
皿mǐn
皿字骨刻文演變:
引自:丁再獻、丁蕾《東夷文化與山東·骨刻文釋讀》十九章第二節,中國文史出版社2012年2月版。
皿mǐn
(1) ㄇㄧㄣˇ
(2) 碗、碟、杯、盤一類用器的統稱:器~。
(3) 鄭碼:LKA,U:76BF,GBK:C3F3
(4) 筆畫數:5,部首:皿,筆順編號:25221
(5)五筆打法:LHN
● 皿 mǐn ㄇㄧㄣˇ
◎ 碗、碟、杯、盤一類用器的統稱:器~
◎ 皿 mǐn
〈名〉
● ● (象形。小篆字形,象碗、盆之類的食器。本義:器皿) 同本義。泛指碗碟杯盤一類飲食用具 [vessel]
皿,飯器之用器也。——《說文》
於交皿蟲為蠱。——《左傳•昭公元年》。注:「器也。」
是不昭谷明而皿蠱也。——《國語•晉語》
牲殺器皿。——《孟子》。注:「皿所以覆器者也。」
器皿非滿案。——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 ● 又如:皿金(金屬器皿);皿卷(清代科舉,順天鄉試監生的試卷);皿器(盛物用具的統稱)
《唐韻》武永切《集韻》《韻會》《正韻》眉?切,?明上聲。《說文》飯食之器也。《增韻》盤?之屬。《左傳·昭元年》於文皿蟲為蠱。《注》皿,器也。《孟子》牲殺器皿。《注》皿,所以覆器者。
又《集韻》母梗切,音猛。義同。 《說文》象形。與豆同意。讀若猛。《佩?集》說文但音猛。今更立一音者,非。
【卷五】【皿部】皿
飯食之用器也。象形。與豆同意。凡皿之屬皆從皿。讀若猛。武永切
說文解字注
(皿)飯食之用器也。飯汲古閣作飮。誤。孟子。牲殺器皿。趙注。皿所以覆器者。此謂皿為幎之假借。似非孟意。象形。與豆同意。上象其能容。中象其體。下象其底也。與豆略同而少異。凡皿之屬皆從皿。讀若猛。按古孟猛皆讀如芒。皿在十部。今音武永切。
皿
字源解詁
略說: 字象盛食物之器具。 | 皿 |
詳解: 字象盛食物之器具。甲骨文象容器之形,廿七年皿或加從「金」旁,以表示它是青銅所鑄。裘錫圭提出甲骨文「皿」字象後人稱為尊、瓿一類的器物,並認為從已發現的銅器看來,只有戰國時代的廿七年皿自稱為「[金皿]」。 戰國以後,幾乎不見單獨的「皿」字,由此可見這類器物已經改稱其他名稱。甲骨文「皿」字讀為「盟」,用作地名。 《合集》10964:「田於皿」,指於盟地田獵。 《左傳.隱公十一年》:「向、盟、州、陘、懷。」地在今河南孟縣南。 另《合集》24892有「皿雨」一詞,讀作「猛雨」(趙誠)。金文「皿」用作本義,廿七年皿:「廿七年寧為[金皿]。」 另金文「皿」多用作人名。 伯簋:「白(伯)乍斬皿寶尊彝。」 相關漢字: 金,盟 | 皿 皿 |
blood; hemo; lifeblood
相關詩詞
·丁酉皿月十日之官毗
·丁酉皿月十日之官毗
·賀師垣賜御書一德格
·賀師垣賜御書一德格
·賀師垣賜御書一德格
·賀師垣賜御書一德格
北皿、南皿、皿金、皿器
一針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