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迷途之家的結果 展開
- 《東方Project》中的迷途之家
- 2005年鮑勃·迪倫主演的紀錄片
迷途之家
2005年鮑勃·迪倫主演的紀錄片
《沒有回家的路向:鮑伯·迪倫》是由馬丁·斯科塞斯執導的208分鐘人物傳記紀錄片。該片於2005年7月21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記錄了鮑勃·迪倫從1961年來到紐約參加演出開始到巡演結束的“退役”,再到1966年發生的摩托車事故之間的故事。
《沒有回家的路向:鮑伯·迪倫》該片片名源自鮑勃·迪倫歌唱的一首歌曲《像個流浪漢》,對於鮑勃·迪倫來說,家彷彿是一個不存在的,永遠無法抵達的彼岸,“他註定了無依無靠,像一塊滾動的石頭,永遠生活在路上”。
紀錄片穿插了默里·勒納(Murray Lerner)20世紀60年代拍攝的《從毛澤東到莫扎特》里關於鮑勃·迪倫的紀錄片片段;以及多恩·艾倫·潘尼貝克(D.A. Pennebaker)在1967年拍攝的紀錄片《別回頭看》中從未曝光的刪剪片段。
馬丁·斯科塞斯與剪輯師利用2000年後拍攝的大約十個小時對迪倫的採訪素材,以及鮑勃·迪倫早期的大量圖片,電影膠片和錄音資料進行製作。3個多小時的紀錄影像包含對鮑勃·迪倫和眾多20世紀60年代與他關係密切的朋友、歌手的訪談和多段不常見的演唱會現場和錄音室排練錄影。
影片中還包含了CD、DVD以及一本書。這些都得到鮑勃·迪倫的認可,記錄了他的成就,包括2001年,鮑勃·迪倫和他的經紀人傑夫·羅森一起面對鏡頭10小時的訪談。而且鮑勃·迪倫自己為電影配音旁白。
“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詩人艾倫·金斯堡,接受採訪時已經70歲了,到影片終於製作完成時,他已經辭世8年了。他在片中說,第一次聽到迪倫的歌《暴雨將至》時,他哭了。他說他意識到,“垮掉的一代”的火炬已經傳給了更年輕的下一代。
歌手瓊·貝茲片中的第一次出場,她在台上唱著《處女瑪麗的兒子》。鮑勃·迪倫看到電視上的她,稱她令人驚艷,他說這個女孩也許需要一個搭檔。後來他們相遇了,1963年的新港音樂節,女孩邀他同台演唱《上帝在我們這邊》,他們真的成了搭檔。富有諷刺意味的是,兩年後鮑勃·迪倫在英國巡迴演出,瓊·貝茲希望和他再次合作,鮑勃·迪倫卻堅決地拒絕了。鮑勃·迪倫很少稱讚別人,影片中除了對前輩伍迪·格思里和強尼·卡什表達過欽佩之意外,只對瓊·貝茲極力讚揚。
馬丁·斯科塞斯採訪了許多鮑勃·迪倫年輕時結識的朋友,大多是歌手。影片錄製時,這些人都已顯老態,他們有的看起來像中產階級,有的像無產階級,有的像知識分子。只有瑪麗亞·馬爾道還像個歌手,一個努力抓住青春尾巴的歌手。
職員表
總導演 | 馬丁·斯科塞斯 |
---|---|
製作人 | Jody Patton、Jody Allen、保羅G·艾倫、Margaret Bodde、Jessica Cohen、Barbara De Fina、蓋·伊斯特、Chelsea Hoffman、Susan Lacy、提亞·萊辛、Gub Neal、Jeff Rosen、馬丁·斯科塞斯、Nigel Sinclair、Justin Thomson-Glover、Anthony Wall |
攝影 | 瑪麗斯·阿爾貝蒂、Mustapha Barat、Oliver Bokelberg、Anghel Decca、Ken Druckerman、艾倫·庫拉斯、James J. Miller、James Reed、Lisa Rinzler、Michael Spiller |
剪輯 | David Tedeschi |
演員 | 角色 |
鮑勃·迪倫 | 鮑勃·迪倫 |
艾倫·金斯堡 | 艾倫·金斯堡 |
瓊·貝茲 | 瓊·貝茲 |
多恩·艾倫·潘尼貝克 | 多恩·艾倫·潘尼貝克 |
B.J. Rolfzen | B.J. Rolfzen |
Dick Kangas | Dick Kangas |
Pete Seeger | Pete Seeger |
奧西·戴維斯 | 奧西·戴維斯 |
約翰·肯尼迪 | 約翰·肯尼迪 |
馬丁·路德·金 | 馬丁·路德·金 |
馬丁·斯科塞斯 | 馬丁·斯科塞斯 |
Liam Clancy | Liam Clancy |
Tony Glover | Tony Glover |
Paul Nelson | Paul Nelson |
Dave Van Ronk | Dave Van Ronk |
Maria Muldaur | Maria Muldau |
John Cohen | John Cohenr |
Bruce Langhorne | Bruce Langhorne |
Mark Spoelstra | Mark Spoelstra |
蘇西·羅圖洛 | 蘇西·羅圖洛 |
Izzy Young | Izzy Young |
Mitch Miller | Mitch Miller |
John Hammond | John Hammond |
Mavis Staples | Mavis Staples |
Artie Mogull | Artie Mogull |
Harold Leventhal | Harold Leventhal |
Peter Yarrow | Peter Yarrow |
Bob Neuwirth | Bob Neuwirth |
Al Kooper | Al Kooper |
Bob Johnston | Bob Johnston |
Mickey Jones | Mickey Jones |
Johnny Cash | Johnny Cash |
Rick Danko | Rick Danko |
Lamar Fike | Lamar Fike |
Woody Guthrie | Woody Guthrie |
Carolyn Hester | Carolyn Hester |
Garth Hudson | Garth Hudson |
Richard Manuel | Richard Manuel |
Greil Marcus | Greil Marcus |
Christopher Ricks | Christopher Ricks |
Robbie Robertson | Robbie Robertson |
Manny Roth | Manny Roth |
Roy Silver | Roy Silver |
Sean Wilentz | Sean Wilentz |
以上信息來源
1961年,他改名為鮑勃·迪倫,來到紐約這個大城市唱歌,在那裡他找到跟他一樣的年輕人,那時候的年輕人都在改變,鮑勃·迪倫也在改變;1963年,在朋友家的地板上睡了幾年之後,鮑伯·迪倫終於搬進了他在紐約的第一個住所,和當時的女友蘇西·羅圖洛(Suze Rotolo)相互依偎走在雪后的紐約第四街的照片,被用做了1963年他專輯《放任自流的鮑勃·迪倫》(The Freewheelin' Bob Dylan)的封面。鮑勃·迪倫也憑《Blowin'in the Wind》等歌曲成為民謠英雄;1966年鮑勃·迪倫在一場演唱會上首次使用了電吉它,引起強烈爭議,他從這個雷電般炫目的巡迴演出回來后不久,他差點在一個摩托車事故里死掉,花了好幾個月才好起來。這宣告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迷途之家劇照
獲獎時間 | 獎項名稱 | 獲獎方 | 獲獎情況 | |
2006年8月19日 | 第58屆艾美獎 | 技術獎-非劇情類最佳混音 (單鏡/多鏡) | Tom Fleischman | 獲獎 |
技術獎-非劇情類最佳導演 | 馬丁·斯科塞斯 | 提名 | ||
技術獎-非劇情類最佳剪輯 (主單鏡) | David Tedeschi | |||
技術獎-非劇情類最佳音效 (單鏡/多鏡) | J.L. Dunnington、 Fred Rosenberg、 Philip Stockton、 Allan Zaleski | |||
2006年2月19日 | 第59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 休·威爾頓專業紀實節目獎 | 《沒有回家的路向:鮑伯·迪倫》 | 提名 |
專輯名:《No Direction Home:The Soundtrack》 類型:原聲碟 創作者:鮑勃·迪倫 發行時間:2005年8月30日 迷途之家 | |
1 When I Got Troubles 2 Rambler, Gambler (Home recording) 3 This Land Is Your Land (Live) 4 Song To Woody 5 Dink's Song (Minnesota Hotel Tape) 6 I Was Young When I Left Home (Minnesota Hotel Tape) 7 Sally Gal (Alternate Take) 8 Don't Think Twice, It's All Right (Demo) 9 Man Of Constant Sorrow (Live) 10 Blowin' In The Wind (Live) 11 Masters Of War (Live) 12 A Hard Rain's A-Gonna Fall (Live) 13 When The Ship Comes In (Live) 14 Mr. Tambourine Man (Alternate Take) 15 Chimes Of Freedom (Live) 16 It's All Over Now, Baby Blue (Alternate Take) | 1 She Belongs To Me (Alternate Take) 2 Maggie's Farm (Live) 3 It Takes A Lot To Laugh, It Takes A Train To Cry (Alternate Take) 4 Tombstone Blues (Alternate Take) 5 Just Like Tom Thumb's Blues (Alternate Take) 6 Desolation Row (Alternate Take) 7 Highway 61 Revisited (Alternate Take) 8 Leopard-Skin Pill-Box Hat (Alternate Take) 9 Stuck Inside Of Mobile With The Memphis Blues Again (Alternate Take) 10 Visions Of Johanna (Alternate Take) 11 Ballad Of A Thin Man (Live) 12 Like A Rolling Stone (Live) |
製作單位 | Spitfire影業 |
Grey Water Park製作(美國) | |
Thirteen/WNET(美國) | |
聯合製作 | Vulcan製作(美國) |
BBC | |
NHK(日本) | |
協作單位 | Box TV(英國) |
Cappa Defina製作 | |
PBS(美國) |
發行單位 | |
電視發行 | PBS(美國)、BBC(英國)、NHK(日本) |
---|---|
劇場發行 | Emerging影業(美國) |
DVD發行 | 派拉蒙(美國、西班牙);AVH(阿根廷) |
全媒體發行 | BBC(英國) |
影片上映 | |||
上映國家 | 上映時間、細節 | 上映國家 | 上映時間、細節 |
---|---|---|---|
美國 | 2005年7月21日 | 美國 | 2005年9月3日(特柳賴德電影節) |
加拿大 | 2005年9月17日(多倫多電影節) | 英國 | 2005年9月26日 |
瑞典 | 2005年10月8日(爆米花電影節) | 瑞典 | 2005年10月23日 |
西班牙 | 2005年10月28日(巴塞羅那國際音樂紀錄片電影節) | ||
法國 | 2005年11月9日 | 匈牙利 | 2005年11月15日(DVD發行) |
芬蘭 | 2005年11月16日(DVD發行) | 阿根廷 | 2005年11月23日(音像發行) |
義大利 | 2005年11月(都靈電影節) | 冰島 | 2005年12月21日 |
影片上映參考資料: |
影片里一個貫穿始終的主題,就是鮑勃·迪倫對任何意義或者標籤的反感和拒絕。他始終自認是一個唱歌的人、寫歌的人。最初他受皮特·西格等人的影響,寫過反戰的歌,也在民權運動中唱過歌,但都是以一個歌手的身份。當人們把主題歌手、時事歌手、抗議歌手的標籤貼在他身上時,他警惕地拒絕了。這也正是鮑勃·迪倫吸引人的地方。他有足夠的清醒和自覺,能夠抽身出來,與社會保持距離,專註於自己的藝術。鮑勃·迪倫的傳奇一直伴隨著爭議,而這些爭議卻只是不同群體各自一廂情願地自說自話,或者說是一種盲人摸象式的爭論。1966年英國巡演的畫面貫穿影片始末,此起彼伏的噓聲和叫嚷,英國紳士們漲紅著臉憤怒地聲討,正襟危坐的記者冷漠地發問。他們被冒犯了,因為他們只願意接受“民歌手鮑勃·迪倫”。這些畫面被拉扯成碎片,散布在影片的各個角落,冷不丁跳出來,看上去既正常無比,又荒誕至極。黑白的歷史影像資料讓人感慨時間不知不覺的飛逝速度,那個吟唱著與其嬰兒肥外貌不相稱的老成民謠的意氣少年,已被滿臉皺紋刻畫著世故滄桑的老人所取代。與所有其他被訪者都處於傳統的拍攝距離不同的是,馬丁·斯科塞斯以一個不同尋常的特寫鏡頭來記錄鮑勃·迪倫本人的談話。攝像機似乎想通過距離的拉近來讀出鮑勃·迪倫話語中的真實含義,又像是通過無法完全納入熒屏的那張面容來暗示企圖全面了解這位藝術家的徒勞。馬丁·斯科塞斯在這部紀錄片中採用的是相當常規的拍攝手法,不過值得慶幸的是,導演本身是一位對民謠和搖滾充滿熱情而又擁有高超敘事技巧的能人。(《中國電視(紀錄)》評)
迷途之家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