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薩瑪
2003年由斯迪克·巴爾馬克執導電影
《奧薩瑪》是由斯迪克·巴爾馬克執導,瑪麗娜·古爾芭哈利、祖巴爾·薩哈爾、阿里·哈拉迪主演的劇情片,於2003年6月27日在阿富汗上映。
該片講述了阿富汗在塔利班統治時期,奧薩瑪一家的男丁全部在戰爭中失去,母親只能靠私人行醫貼補家用,而塔利班是不允許女性工作的,為解決生計,12歲的女孩奧薩瑪被家人喬裝成男孩,女扮男裝去打工的故事。
劇照
角色 | 演員 |
奧薩瑪 | 瑪麗娜·古爾芭哈利 |
伊斯潘迪 | 阿里·哈拉迪 |
母親 | 祖巴爾·薩哈爾 |
客串 | Mohamad Nader Khadjeh |
客串 | Mohamad Haref Harati |
客串 | Gol Rahman Ghorbandi |
客串 | Khwaja Nader |
客串 | Hamida Refah |
製作人 | 斯迪克·巴爾馬克、莫森·瑪克瑪爾巴夫、上田信、Julia Fraser 、Julie LeBrocquy |
導演 | 斯迪克·巴爾馬克 |
副導演(助理) | Razi Mohebi |
編劇 | 斯迪克·巴爾馬克 |
攝影 | Ebrahim Ghafori |
配樂 | Mohammad Reza Darvishi |
剪輯 | 斯迪克·巴爾馬克 |
藝術指導 | Akbar Meshkini |
(以上資料來源)
角色介紹
奧薩瑪
演員瑪麗娜·古爾芭哈利
一個十二歲的小女孩,為了養活自己的家人,她不惜代價,剪掉了頭髮充當起了男人。但是,在一次意外的事件中,奧薩瑪的身份被人揭穿,隨即在審判中塔利班將她交給了一個老頭子作妻子,一個還未成年的女孩兒就這樣結束了她孩童的歲月。
母親
演員祖巴爾·薩哈
爾在一家人道主義援助機構開辦的醫院工作的女醫生,但是醫院被強行關閉后,她也失去了經濟來源,再加上當局宣布禁止婦女在沒有男性陪伴的情況下外出。身為寡婦的她無法再支撐家庭,家裡三個女人的生活陷於絕境。
伊斯潘迪
演員阿里·哈拉迪奧薩瑪
女扮男裝在父親的戰友店裡當小夥計時認識的小男孩,他一開始對奧薩瑪進行了小小的惡作劇式的訛詐。但是當奧薩瑪的身份即將暴露時,他反而開始拚命保護她。
(以上資料來源)
• 影片後期剪輯在伊朗完成,卻得到伊朗文化局及電影部的支援。
• 該片導演所起用的全是非職業演員。
奧薩瑪劇照
• 年幼的瑪麗娜·戈爾巴哈里是在喀布爾的街頭乞討時被導演注意到的。
• 該片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成。
時間 | 電影節/頒獎禮 | 獎項 | 獲獎主體 | 備註 |
2003 | 第56屆戛納電影節 | 金攝影機-特別提及獎 | 斯迪克·巴爾馬克 | 獲獎 |
法國藝術院線聯盟獎 | 斯迪克·巴爾馬克 | |||
戛納少兒電影獎 | 《奧薩瑪》 | |||
2004年 | 第61屆美國金球獎 | 電影類-最佳外語片 | 《奧薩瑪》 | 獲獎 |
2003年 | 第8屆釜山國際電影節 | 新浪潮單元-特別提及獎 | 斯迪克·巴爾馬克 | 獲獎 |
觀眾票選最佳影片獎 | 《奧薩瑪》 | |||
新浪潮獎 | 斯迪克·巴爾馬克 | 提名 |
(以上資料來源)
主創機構
機構類型 | 機構名稱 | 備註 |
製作公司 | NHK | 日本 |
Hubert Bals Fund | 荷蘭 | |
Barmak Film | ||
LeBrocquy Fraser Productions | 愛爾蘭 | |
Makhmalbaf Productions | 伊朗 | |
發行公司 | 聯美電影公司 | 美國 |
米高梅家庭娛樂公司 | 美國 | |
Madman Entertainment Pty. Ltd. | 澳大利亞 | |
Transeuropa Video Entertainment (TVE) | 阿根廷 | |
Lucky Red | 義大利 | |
Metro-Goldwyn-Mayer Distributing Corporation (MGM) | 美國 | |
Al!ve AG | 德國 | |
With Cinema | 韓國 | |
A-Film Distribution | 荷蘭 | |
Frenetic Films | 瑞士 | |
CDI Films | 阿根廷 | |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 瑞士 | |
Delphi Filmverleih GmbH | 德國 | |
ICA Projects | 英國 | |
Arkles Entertainment | 紐西蘭 | |
Folkets Bio | 瑞典 | |
Barbar Film | 土耳其 | |
Kamras Film Group | 芬蘭 |
上映信息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國家/地區 | 上映/發行日期 |
法國戛納電影節 | 2003年5月20日 | 中國香港 | 2004年4月22日 |
印度影迷電影節 | 2003年7月20日 | 阿富汗 | 2003年6月27日 |
丹麥哥本哈根國際電影節 | 2003年8月13日 | 美國遠程電影節 | 2003年8月31日 |
韓國釜山國際電影節 | 2003年10月3日 | 希臘 | 2003年10月10日 |
加拿大多倫多電影節 | 2003年9月8日 | 英國倫敦電影節 | 2003年10月25日 |
西班牙巴利亞多利德國際電影節 | 2003年10月29日 | 墨西哥國際電影院 | 2003年11月26日 |
挪威奧斯陸國際電影節 | 2003年11月27日 | 西班牙有限上映 | 2003年12月19日 |
日本NHK亞洲電影節 | 2003年12月13日 | 芬蘭 | 2003年12月19日 |
印度喀拉拉國際電影節 | 2003年12月16日 | 西班牙 | 2004年1月9日 |
荷蘭鹿特丹國際電影節 | 2004年1月24日 | 德國有限上映 | 2004年1月15 |
義大利 | 2004年1月30日 | 捷克菲比電影節 | 2004年1月30日 |
瑞士德語地區 | 2004年2月5日 | 美國有限上映 | 2004年2月6日 |
英國有限上映 | 2004年2月13日 | 奧地利 | 2004年3月5日 |
丹麥 | 2004年3月12日 | 瑞典 | 2004年3月12 |
中國台灣有限上映 | 2004年3月13日 | 法國 | 2004年3月14日 |
以色列 | 2004年3月18日 | 法國 | 2004年3月24日 |
法國瓦倫西亞電影節 | 2004年3月18日 | 墨西哥 | 2004年3月26日 |
瑞士法語區 | 2004年3月31日 | 比利時 | 2004年3月31日 |
中國香港國際電影節 | 2004年4月6日 | 荷蘭 | 2004年4月8日 |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國際獨立電影節 | 2004年4月14日 | 澳大利亞有限上映 | 2004年4月29日 |
紐西蘭 | 2004年5月13日 | 捷克 | 2004年6月3日 |
菲律賓 電影電影節 | 2004年6月23日 | 巴西有限上映 | 2004年6月25日 |
阿根廷 | 2004年9月2日 | 匈牙利 | 2004年9月30日 |
愛沙尼亞黑色之夜電影節 | 2004年12月3日 | 土耳其 | 2004年12月24日 |
馬來西亞有限上映 | 2004年12月30日. | 韓國 | 2006年2月2日 |
(以上資料來源)
海報
導演刻意安排一個12歲的孩子作為影片的主角,奧薩瑪這個名字是阿富汗任何一個婦女都能用的名稱,導演通過這一細微的環節,說明了在塔利班之下婦女受到非人的摧殘的普遍性。但是事情總有正反兩面,美國對該片青睞有佳,重要的原因是它的政治意義異常濃厚,而通過這樣的影片來對人們起到一種教化作用,至少讓人能感覺得到推翻塔利班政權是世界所作的一個英明舉措(《電影評介》評)。
《奧薩瑪》是一部無可否認的電影成功之作,在許多方面近似於當代伊朗學派的優秀作品,導演初露鋒芒就在力量與質量方面達到了一定水平。該片採取的政治立場既尖銳又鮮明,是一篇極為猛烈的聲討檄文。導演直截了當地揭露利用宗教狂熱、對男性青少年的強行徵招的事實,但他首先揭露的是對阿富汗婦女令人厭惡的濫施淫威。他描繪的現實是嚴酷的,甚至是難以忍受的。影片沒有試圖遷就觀眾的感覺,這對無依無靠、生計無著的母女的命運令人不忍卒睹,也對那些蓄著大鬍子的強權者毫不妥協地發動了正面的攻擊。不能不贊同電影中闡述的論點,但也不能忘記這些論點是為國家新主人的宣傳服務的。巴爾馬克將使女性淪入悲慘境地的責任全部歸於塔利班,但對他們下台後女性的命運隻字不提(《世界電影》評) 。
《奧薩瑪》有一種類似紀錄片的風格,雖然是一部純粹的故事片,但是經常出現俯瞰的長鏡頭、靜止鏡頭和對著人物直面拍攝的經驗使得它具有一種沉靜凝重的影像風格,一種紀實美學的態度。片中音樂的運用雖然少,但是阿富汗本土的音樂升華了影片的格調,奠定了這部阿富汗本土電影的風格特色。電影中很多細節都是交代不完整的,彷彿陷於奧薩瑪這個角色而沒有餘力關注其他。也許在一部類型片里這是不可原諒的錯誤,可是在這樣一部題材的影片里,故事的完整反而不是那麼重要,
精緻的設計也許並不是唯一值得稱道的地方,有時候過於精巧的布置反而透露出匠氣,鬆散自然的風格更加可以凸顯齣電影想要表達的本意所在(《當代電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