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肌性斜頸

小兒肌性斜頸

小兒肌性斜頸是多因先天因素等導致頭向一側偏斜的一種兒科常見疾病。小兒肌性斜頸目前病因不明,可能是產傷、局部缺血、靜脈閉塞、遺傳、宮內姿勢不良等多種因素導致胸鎖乳突肌的纖維化,出現攣縮和變短而引起的。小兒肌性斜頸的主要癥狀:患兒出生時並無異常,7~10天後發現頸部胸鎖乳突肌中下1/3處有腫塊隆起。2~3個月後腫塊逐漸縮小,6個月後逐漸消失。僅少數患兒頭部因攣縮、肌肉牽拉向一側偏斜,頭與面部因不正常的位置可產生繼發性畸形。小兒肌性斜頸主要通過按摩療法、被動牽拉、手術治療。小兒肌性斜頸如拖延治療,除斜頸外,多在2歲以後可繼發麵部畸形(面部正常一側肥大,另一側面部增寬、面部長度變短、眼外眥至口角變短,眼與耳不在同意水平面上)。小兒肌性斜頸多數患兒經及時有效的治療后可改善癥狀,12歲以上患兒即便手術也難以糾正面部畸形。

就診科室


● 兒科

病因


● 小兒肌性斜頸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認為與胸鎖乳突肌的纖維化導致攣縮與變短有關,但引起此肌纖維化的真正原因尚不清楚,可能的因素如下:
● 產傷。
● 局部缺血。
● 靜脈閉塞。
● 宮內姿勢不良。
● 遺傳。
● 生長停滯。
● 感染性肌炎。

癥狀


● 患兒出生時並無異常。
● 7~10天後發現頸部胸鎖乳突肌中下1/3處有腫塊隆起,質堅硬,呈圓形或橢圓形,底部不固定可以移動。按壓嬰兒會哭鬧,頭倒向患側,下頜轉向健側。
● 2~3個月後腫塊逐漸縮小,6個月後逐漸消失。僅少數患兒頭部因攣縮、肌肉牽拉向一側出現偏斜。
● 頭與面部因不正常的位置可產生繼發性畸形(面部正常一側肥大,另一側面部增寬、面部長度變短、眼外眥至口角變短,眼與耳不在同意水平面上。

需要通過哪些檢查來確診小兒肌性斜頸


● 確診小兒肌性斜頸主要依靠超聲檢查等幫助確診。早期超聲檢查用於了解腫塊性質、直徑,晚期用於了解肌肉纖維化情況。

診斷


● 醫生診斷小兒肌性斜頸,主要依據臨床癥狀以及超聲檢查等幫助確診。
● 臨床癥狀
● ● 患兒出生時並無異常,7~10天後發現頸部胸鎖乳突肌中下1/3處有腫塊隆起。2~3個月後腫塊逐漸縮小,6個月後逐漸消失。僅少數患兒頭部因攣縮、肌肉牽拉向一側偏斜,頭與面部因不正常的位置可產生繼發性畸形(面部正常一側肥大,另一側面部增寬、面部長度變短、眼外眥至口角變短,眼與耳不在同意水平面上)。
● 超聲檢查
● ● 早期可發現頸部胸鎖乳突肌中下1/3處有腫塊,並確定腫塊的性質及大小情況,晚期可發現有肌肉纖維化的情況。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頸部偏斜的癥狀,容易與小兒肌性斜頸混淆,這些疾病有產傷鎖骨骨折、先天性頸椎畸形、頸椎半脫位、習慣性斜頸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醫生主要通過臨床癥狀、超聲檢查、X線檢查等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目前主要通過按摩療法、被動牽拉、手術治療。

按摩療法

● 確診后即開始對腫物做手法輕柔按摩,並伸展攣縮的胸鎖乳突肌,每次伸展時維持2~3秒,每回做10~20次,每天做4~6回。按摩療法患兒父母也可在家中完成。
● 平時也應重視姿勢的糾正,如餵奶、睡眠時等。

被動牽拉

● 一旦確診應及早治療。最初可採取手法被動牽拉,方法如下:
● 頭部向對側側屈,使健側耳垂接近肩部,緩緩轉動使下頦接近患側肩部。在進行手法牽動時,要使患兒舒適平卧,頭部稍後伸位,患兒的肩、胸部要有人固定。
● 每一步手法應輕柔,切忌暴力,牽拉動作要持續而穩定。家長開始宜在專科醫師指導下操作,以後可自己在家施行。每次牽動15~20次,重複4~6次/天,效果滿意的佔大部分。

手術治療

● 手法治療無效,面部出現畸形的患兒需手術治療。
● 手術治療的目:矯正外觀畸形,改善頸部的伸展和旋轉功能。
● 12歲以上的患兒即便手術治療,面部的不對稱也很難恢復。
● 注意事項:術后要佩帶矯形石膏托、頸托維持中立位或矯枉過正位至少6周,在傷口癒合後繼續採用伸展治療,以防止複發。

危害


● 不及時治療,除斜頸外,多在2歲以後可繼發麵部畸形(面部正常一側肥大,另一側面部增寬、面部長度變短、眼外眥至口角變短,眼與耳不在同意水平面上)。

預后


● 小兒肌性斜頸若能及時有效的治療,多數患兒可改善癥狀,12歲以上患兒即便手術也難以糾正面部畸形。

預防


● 小兒肌性斜頸多為先天性因素引起,目前尚無有效的預防措施。最主要的是做到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防止給患兒帶來進一步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