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甲乙針

王氏甲乙針

《王氏甲乙針》源於《皇帝內經甲乙針灸篇》,在清朝光緒年間,由王氏醫館創始人王恩永針對神經類疾病患者的診治衍生而出,講究的是順應天道,融於自然,書中所著采穴的順序、針具、針法、手法和藥物均為自創,沿用百餘年來,幾經改革,適用於失眠、抑鬱、癲癇、精神障礙等疾病。主要內容是論述中醫經絡理論和行針之方法,因傳於王氏一脈,故命名為《王氏甲乙針》。《王氏甲乙針》在民間祖傳秘技中,有著承先啟後的重大作用。由於中醫珍典的各項針法在歷史的長河中,已然散落殘佚或之見散篇而未成體系,《王氏甲乙針》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針對癲、癇、狂等疾病衍生而出的針法。由王氏一脈續傳:“凡吾子孫,弘吾醫學,每代一人,必男丁,仁德之士,過午不診”,通過幾代人不斷完善,刪其浮詞,論其精要,到如今更顯珍貴。

簡要介紹


該書在對癲、癇、狂針灸所用之手法、針具、禁忌、經絡、穴位都有清晰的表述以及臨床經驗的總結論證。對原有內經649個個穴位進行針對性的刪減,使全書定穴49個,同比原著減少600穴位,由原著的廣泛性治療轉化成為針對性治療。該書所述行針技巧較為高深,因此要求所有學習者必先掌握捻、轉、提插、補泄之法,對人體的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奇經八脈等循行路線,行走規律熟記於心,知陰陽表裡,血氣運行之所在,方能研習此書。

運針之法


《王氏甲乙針》提倡個性化診療,根據患者的不同病情,不同體質以及通過時間推算人體氣血行走之所在,採用不同的運針穴位、手法進行針刺治療。王氏一脈在行針氣感上追求的是:平和之道,認為人體只有順應自然規律變化,才能保持與自然界之間的平衡,達到陰陽協調,五行互生,進而對疾病的治癒。因此王氏一脈由清光緒年間始,就要求患者在清晨行針,過午不診,認為只有在一日之晨才能更準確的把握人體氣感的變化。而針對一些特殊病人例如失眠、抑鬱、癲癇、精神障礙等患者更會要求選擇一些特定的地點如林間,湖泊等木氣充盈之地,進行刺穴診療。因為在這種環境下患者會感到心境神寧,只有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下患者的氣感才能更足,刺穴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該書記錄詳細的運針之手法,各項具體操作要領,均做了比較具體的標註,記錄臨床中各種患者體質接受針刺治療情況,對運針過程中的方向、深淺、手法都有非常詳細的記載。對刺穴之時間,禁忌均定下特殊標註,《王氏甲乙針》的詳細記載,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王氏醫館成員,無論是文學價值還是對醫學發展都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