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跳疽

環跳疽

疽毒是指發於髖部環跳穴者稱為環跳疽,又名貼骨疽,縮腳疽。正當於現代醫學的急生化膿性髖關節炎。中醫文獻中把生於膝部的叫疵疽,生於足踝部的叫足踝疽,生於肩部的叫肩中疽,生於肘部的叫肘疽,生於腕部的叫兌疽。病名雖不一,但均屬關節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

簡介


● 英文名稱:Suppurative Coxitis
● 又稱:股陰疽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臨床各科—外科

古籍摘選


● 環跳疽,生環跳穴,漫腫隱痛,遲脈沉緊,腿不能伸。《外科大成•卷二 分治部上•股部》

名詞解釋


● 生於髖部環跳穴處,以漫腫疼痛,影響髖關節活動,全身癥狀嚴重,潰膿難收,並易致殘為主要表現的無頭疽。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環跳疽其實是發生於環跳穴的附骨疽,其病因病機及相關治療與附骨疽大同小異。

臨床特點

● 環跳疽發病急驟,好發於兒童,男性多於女性。
● 環跳疽初起惡寒發熱,髖部筋骨隱痛,皮色正常,后疼痛加重,活動受限,不能屈伸,臀部外突,腿略外展、外旋,叩擊痛陽性。
● 成膿時皮色微紅,皮膚灼熱,疼痛劇烈,漫腫上達腰胯,下及大腿,壯熱不退。一般經1-3個月方可化膿,按腫塊有波動感提示膿已成。
● 膿潰時初流黃稠膿液,日漸稀薄,損骨后難收口難癒合,愈后多殘疾,患肢僵硬,關節畸形、脫位等。

病因病機

● 若外感風寒、風熱、濕熱毒邪,藴結於關節,或環跳穴附近疔瘡等化膿性急病,毒邪內陷流注關節,或病後餘毒未清,濕熱內蘊,流竄入里,均可致毒邪附著於筋骨,經脈阻隔,氣血失和,毒聚血凝而發病;
● 或外傷致筋骨損傷,暴露於外,復感邪毒,瘀血化熱,搏結凝滯於筋骨而病發。

治療

● 本病中醫辨證為濕熱瘀阻證,治療宜清熱化濕,活血通絡,方選仙方活命飲合五神湯加減治療;熱毒熾盛證,治療宜清熱化濕,和營托毒,方選黃連解毒湯合仙方活命飲加減治療;膿毒蝕骨證,治療宜補益氣血,清化餘毒,方選八珍湯合六味地黃丸加減治療。
● 外治注意固定患肢,初期選用金黃膏、沖和膏或玉露膏;成膿期宜切開引流;潰后宜藥線蘸八二丹入瘡,外敷紅油膏或沖和膏;竇道形成,用千金散或五五丹藥線入瘡,后改用八二丹藥線入瘡,外敷太乙膏或紅油膏,必要時手術治療;空腔或深瘡口者用墊棉法治療;膿腐盡選用生肌散、白玉膏外敷等。

日常調護

● 環跳疽患者平素需積極鍛煉身體,加強營養,禁魚蝦辛辣發物;
● 積極治療原發病;
● 治療期間忌負重、摔傷;
● 愈後繼續用藥3-6個月,預防複發。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陳紅風。中醫外科學。新世紀第四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