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庄行政村

段庄行政村

東段庄行政村是一個獨立的自然村,村位於東明縣城南13公里、東明集鎮政府駐地西北5公里處。現有225戶,1214人,耕地3600畝。據《段氏族譜》記載:明嘉靖元年(1522)段氏祖慶築從河南長垣縣澤炭遷此建村,以姓氏命名為段家莊,后演變為段庄,1981年更名為東段庄。該村1911年隸屬東明縣第七鄉,1933年屬東明縣一區,1944年屬東垣縣抗日根據地二區,1949年屬東明縣八區,1958年屬東明集公社,1979年後屬臨河店公社(鄉),2001年合併至東明集鎮。

基本信息


該村現有段、郝、邢、趙、劉、胡、王、盧、李九個姓氏。段氏,屬始遷老戶,現有192戶1083人。郝氏,現有13戶48人,分三支,一支於清末從該村東大約一華里處的小郝庄遷入,一支於清光緒年間從本鎮西郝庄村遷入,另一支於民國年間從東明集村遷入。邢氏,清嘉慶年間從本鎮邢庄村遷入,現有4戶18人。趙氏,1962年從陸圈鎮遷來,現有5戶18人。劉氏,1940年從沙沃鄉堡城村遷入,現有1戶4人。胡氏,清康熙年間從本鎮李官營村遷入,現有4戶15人。王氏,清末從村東小郝庄遷入,現有3戶12人。盧氏,清末由本鎮城子村遷來,現有2戶12人。李氏於1980年從本鎮柳園店村遷入,現有1戶4人。在上世紀的五六十年代,該村有刑合義、段芳芹、段明江、段順奇分別遷到甘南、新疆和安徽落戶。

歷史記載


東段庄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許多仁人志士為革命做出了貢獻和犧牲。段華岳1921年出生在一個富裕家庭,幼年即隨父學醫,1938年他衝破家庭阻力,毅然賣掉家產,購買成武器,參加了革命,1942年任東垣縣第七區抗日民主政府區長。段會膽1941年參加革命,跟隨劉鄧大軍南征北戰,參加了淮海戰役。1942至1945年間,該村相繼成立了婦救會、兒童團等群眾組織。婦救會長鬍翠蓮對黨忠心耿耿,對工作滿腔熱情,稱得上是巾幗英雄。在她的影響教育下,長子盧全喜15歲就參加革命工作,1943年在一次獨自執行任務時被漢姦殺害,年僅19歲,后被追認為革命烈士。兒童團團長段金五聰明機靈,探敵情、送情報,不畏艱險,1947年秋被敵人殺害,年僅16歲。
段庄村是一個多出文人雅士的村莊,僅清代就有舉人、秀才數人。段氏十二世祖段士卓(1697—1780)是皇清校尉,其子段致和是乾隆二十七年(1763)壬午科舉人,孫段廷鑒是嘉慶年間舉人,曾孫段德輝是道光八年(1829)戊子科舉人。祖孫四代一個校尉三個舉人,這在十里八鄉極為罕見。據傳,三代舉人居住的府舍是座北朝南的四合院,有堂樓、過樓、廳房、門樓等,建築雄偉壯觀。門楣上有一寬一丈、高三尺的橫匾,正中書有“鄉魁”兩個引人注目的大字,牌匾至今保存完好。段德輝樂善好施,村人段森木、胡家修等在道光二十四年為其贈送了書有“德隆望重”四字的匾額。光緒元年段德輝逝世時,周邊村莊的知名人士共同為其送有挽幛,進士范繩武撰文,縣長陳兵親筆書寫,高度概括了段德輝及其夫人的品行功德。
徠解放后,段庄村教育事業蓬勃發展,人才更是層出不窮。1952年村裡建起了小學,一個教學班,40多名學生。1966年成立了段庄完小,附近村莊的學生都來該校就讀,規模擴大到6個教學班,220多名學生。1972年建立了段庄聯中,周圍六個大隊集資建房13間,並划校田150餘畝,當時也稱為段莊農中。1984年鄉鎮中學成立,該村被改造成為一所標準化的完全小學。2007年學校再次改建,籌資70餘萬元建起了一幢12個班規模的教學樓。自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該村共有大中專畢業生69人,其中郝保明、段飛、邢瑞玲、段艷萍等考取了碩士研究生,段林海獲博士學位。
歷史上,該村還出現了幾個較有名氣的醫生。清末時期,段新田、段新平兄弟二人擅長婦科,醫德高尚,周邊村莊的知名人士曾為其立了兩座德行碑。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該村的小兒科醫生段啟后醫術精湛,譽滿鄉里。

教育情況


該村崇尚文化,文娛活動經久不衰。解放前,村裡就成立了高梆劇團,由老藝人段慶普主管,《南陽關》、《白蛇傳》等都是他們的拿手好戲。上世紀七十年代,在老劇團的基礎上又成立了30多人的文藝宣傳隊,經常演出《紅燈記》、《沙家浜》等樣板戲和《賣籮筐》、《送鐮記》等小型劇目,深受群眾喜愛。2000年,村裡成立了30多人參加的秧歌隊,每逢節日鑼鼓喧天、載歌載舞,活躍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解放以前,東段庄村集市貿易比較繁榮。清同治八年(1869)的黃河在東明境內肆虐橫流,使段庄一帶變成沙荒,難成莊稼。勤勞智慧的段庄人只好另謀生路,發展集市貿易和務工經商。一直到解放前夕,該村的集市都頗具規模,東西大街上布滿了店鋪、糧行、作坊、飯莊。路北有段體仁的雜貨鋪、段華岳的糧食行、段自謙的木板鋪、段斌卿的燒餅爐,路南有段二念的中藥鋪、段新平的花生行、段宅安的紙紮店、胡有膽的銀匠鋪等。其中胡家的銀匠鋪最為出名,做戒指、打手飾,技藝精巧,打出來的“八仙過海”活靈活現,栩栩如生。
解放后,段庄村發展成為著名的大棗之鄉。1961年村黨支部帶領村民在黃沙飛揚的土地上大做文章,建起了聞名全省的千畝棗園,共栽植棗樹2萬餘棵。他們從臨沂請來技術員負責技術指導。1973至1978年間,又聘請河南省新鄭市的技術人員來村傳授鮮棗烘乾技術。上世紀八十年代進入盛果期,每棵樹產鮮棗七八十公斤,全村人均收入1200元左右。為此有人送歌謠曰:“段庄三大寶,花生、西瓜、大紅棗”。在此基礎上村民又搞起了深加工,從州引進先進技術,辦起了蜜棗加工廠,產品遠銷到周邊省市,經濟效益進一步提高。

經濟情況


近些年來,段庄村不斷發展新的產業,經濟發展的步伐進一步加快。1991年對村北土地進行引黃灌淤,使千畝沙窪成為一片沃土。隨後,村民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採用小麥套種西瓜,西瓜套種棉花、花生等種植模式,變一年兩熟為三熟、四熟,農業生產飛速發展。在市場經濟的帶動下,村裡的商貿、養殖、加工和飲食服務業也都相繼發展起來,呈現出一派興旺發達的繁榮景象。1998年該村被選定為小康建設示範村,在全縣農村中率先鋪上了柏油路。1999年該村黨支部被市委授於“先進黨支部”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