絨繭金小蜂
絨繭金小蜂
該種與金小蜂外表極相似,但絨繭金小蜂頭寬不到長的2倍,上頰約為複眼長的0.5,唇基上的刻條擴至複眼下緣並至頰溝;而本種頭寬為長的2.0-2.1倍,上頰長約為複眼的1/4,唇基上的刻條限於唇基區。
中文名:絨繭金小蜂
拉丁學名:Trichomalopsis apanteloctenus (Crawford)
綱:昆蟲綱
目:膜翅目
科:金小蜂科
功能類別:寄生性天敵
寄主昆蟲:重寄生蜂
寄主危害作物:水稻
雌: 體長約2毫米。體及足的基節孔雀綠色; 複眼、單眼赤褐色;口器、觸角柄節或連梗節基部、翅基片及足基節以外的其餘部分,均黃褐色,觸角鞭節暗褐色;翅透明,翅脈淡黃色。頭、胸部具細而密的臍狀刻點;頭寬於胸;頰及唇基上有明顯刻條;觸角著生於顏面中部在複眼下緣連線的稍上方,很靠近,共13節,梗節與2個環狀節及第一索節之和約等長,第一索節長稍大於寬,第二至第六索節約等長稍呈方形,棒節3節,稍膨大,與其前3索節之和等長;後頭脊明顯。前胸背板短,后緣平滑;中胸盾縱淘僅前方明顯;小盾片大,盾形,並胸腹節後方突出呈頸狀,縱中脊細或個別消失,兩側褶脊明顯。前翅緣脈和后緣脈等長,明顯長於痣脈。後足脛節1距。腹部紡錘形,與胸部等長,平滑有光澤,第一背板占腹長1/3,產卵器剛伸出腹部末端。
雄:體長約1 5毫米,觸角第一至第五索節約等長,長約為寬的1.3倍,第六索節僅稍長於其寬;腹部近於卵圓形。
本種是稻田最常見的重寄生蜂,寄主有螟蛉懸繭姬蜂、稻苞蟲凹眼姬蜂、稻苞蟲下孔繭蜂、螟蛉內繭蜂、弄蝶絨繭蜂、縱卷葉螟絨繭蜂、螟蛉絨繭蜂、粘蟲絨繭蜂、擬螟蛉絨繭蜂、多絲絨繭蜂、縱卷葉螟長體繭蜂、粘蟲懸繭蜂、螟蛉裹屍姬小蜂、黑腹螯蜂、稻虱紅螯蜂、縱卷葉螟腫腿蜂等。單寄生,均從蜂繭內育出。在田間,當寄生於粘蟲、稻螟蛉或禾灰翅夜蛾的螟蛉絨繭蜂寄生率上升之後,繭上常見有絨繭金小蜂產卵,隨之,重寄生率也迅速上升,繭粒寄生率有時在50%以上,甚至達到80%,嚴重限制了螟蛉絨繭蜂作用的進一步發揮。
註:本種學名。過去一直用Eupter0ma1us parnarae Gahan 1919,中名為稻苞蟲金小蜂。此名最早見於楚南(1934)台灣稻螟蛉寄生蜂一文[Trans.Nat.Hist. S0c.Taiwan.33:227]。此蜂原記載在印度寄生於隱紋稻苞蟲,末說明寄生蟲期或是否重寄生。它與寄生於稻螟蛉上的絨螢蜂(即為螟蛉緘繭蜂)的日本種Trich0ma1us apante10ctenus Crawf0rd, 1911究竟如何區別,我們一直有所懷疑。1979年,承美國農業部小蜂專家E. E. Grisse11博士幫助,作者在美國自然博物館特地查看了上兩種模式標本,用雙目解剖鏡確認不出兩種雌蜂有什麼區別,均與我們從絨繭蜂繭中育出者相同,而與我國稻苞蟲蛹上育出的不同。現根據Kamij0, K.等(1982)整理,認為此兩種是同物異名,併入Trich0ma10psis屬。
北京、吉林、遼寧、江蘇、上海、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台灣、福建、廣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