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鞠躬盡瘁的結果 展開

鞠躬盡瘁

漢語成語

鞠躬盡瘁,漢語成語,拼音是jū gōng jìn cuì,褒義詞;指恭敬謹慎,竭盡心力。出自諸葛亮《后出師表》。

典故


漢末,曹操的兒子曹丕廢去漢獻帝,改國號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這時,佔據四川一帶
鞠躬盡瘁
鞠躬盡瘁
的劉備,也宣告登基,即歷史上所稱蜀漢的“先主”。劉備以諸葛亮為丞相,定都成都。於是,連同江南(江東)的東吳,就正式出現了魏、蜀、吳三國的局面。
不久,劉備去世,劉備的兒子劉禪襲位為“後主”。諸葛亮繼續任丞相,並受封為“武鄉侯”,蜀國一切軍政大權,都操在他手裡,由他裁決。諸葛亮是一貫主張聯吳伐魏的,這時他仍然一面和東吳結好,一面南征孟獲,平定南中諸郡,以消除後顧之憂,然後充實軍備,練兵習武,積極準備北伐魏國。出兵的時候,曾上表後主,力勸聽信忠言,任用賢臣,這就是後來流傳的《前出師表》。可是這次北伐,沒有完成,就暫時退兵回蜀。過了一些時候,諸葛亮又發動了第二次北伐,當時蜀國臣子官員中,頗有反對興師動眾的,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當時局勢,說明蜀漢與曹魏勢不兩立,必須北伐。這就是後來和《前出師表》同樣流傳的《后出師表》。
諸葛亮的前後兩次出師表,所表現的忠貞氣節,使文章被人千古傳頌。
《后出師表》的末後有一句道:“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就是人們常引用的一句成語。

典故寓意


諸葛亮忠心耿耿、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奮鬥精神,為後人做出了表率。盡職盡責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是我們應具備的素質。

成語運用


作謂語;含褒義;比喻不辭勞苦、奮鬥終生、大公無私的高貴品質。形容貢獻出全部精神和力量。
運用示例
明·宋濂《先府君蓉峰處士阡表》:“祖妣夫人與顯考鞠躬盡瘁,誓勿蹶其門。”
明·王世貞《鳴鳳記.第六齣》:“我老臣不能為玉燭於光天,豈忍見銅駝於荊棘,明日奏過聖上,親總六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歐陽予倩《忠王李秀成》:“第三幕臣只有一片愚忠,鞠躬盡瘁。

逸聞趣事


2013年3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暨2013年春季學期開學典禮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引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等經典,指出各種文史知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領導幹部也要學習,以學益智,以學修身。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
這句經典體現出作者忠心為國的獻身精神,讀來令人肅然起敬。

成語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先帝深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故托臣以討賊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故知臣伐賊,才弱敵強也。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顧王業不可得偏安於蜀都,故冒危難,以奉先帝之遺意也,而議者謂為非計······然後先帝東連吳越,西取巴蜀,舉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計,而漢事將成也。然後吳更違盟,關羽毀敗,秭歸蹉跌,曹丕稱帝。凡事如是,難可逆見。臣鞠躬儘力,死而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