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台鎮

四川省南充市順慶區下轄鎮

金台鎮位於南充以北,距城區14公里,從市區驅車20分鐘可到達。海拔高度319米。地理位置據縣誌載:金台,舊名韓家場,明代建場,明末兵毀。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在金台山重建,更名為金台場。清宣統二年(1910)以場設鎮,民國29年改鎮為鄉。1993年撤鄉建鎮。金台一壩地下水豐富,鑿井丈許,則有湧泉。堪稱井鄉。截至2020年11月1日,金台鎮常住人口為13993人。

2019年8月3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南充市調整順慶區儀隴縣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批複(川府民政〔2019〕4號):撤銷大林鎮,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金台鎮管轄,金台鎮人民政府駐金光街19號。

海拔460餘米的金台山巍然挺立於金台鎮場口。金台山,原為九龍山,屬南充龍泉山脈,其山峰巒疊嶂而連綿不斷,有九座山頭,主峰危峰兀立延伸於雲台山,山脊隨山勢走向延伸於數千米之外而近似龍身。人們從山前直上數百級崎嶇石梯,才能到達山頂,山上林壑優美,蔚然深秀,峭壁危峰,站在山的頂峰可眺望三十里遠的清泉寺寺峰及廟宇。

歷史沿革


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為金台場。清宣統二年(1910),以金台場設金台鎮。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金台鎮改為金台鄉。
1967年,改為光芒公社。
1981年,光芒公社改為金台鄉。
1994年,由金台鄉改為金台鎮。 
2019年8月30日,大林鎮併入金台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金台鎮地處順慶區北部,東依搬罾街道,南鄰荊溪街道,西連瀠溪街道,北接蘆溪鎮、梵殿鄉,距順慶區人民政府19千米, 區域總面積38.32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金台鎮地勢略為北高南低、西高東低;境內最高點位於金台山;最低點位於蒙家嘴。 

氣候

金台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具有四川盆地底部共同的氣候特徵,四季分明,冬暖、春旱、夏熱、秋雨、多
金台鎮
金台鎮
霧。氣候溫和;受四川盆地地形和氣候影響,全區日照時數略多於四川盆地平均值,但仍屬全國低值地區之一,年平均日照時數1246小時,最多年可達1656小時,最少年僅788小時;年平均太陽總輻射3558.7兆焦耳/平方米;多年平均氣溫17.4℃,1月平均氣溫6.4℃,極端最低氣溫-2.1℃;8月平均氣溫27.7℃,極端最高氣溫41.2℃;無霜期年平均30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1021毫米。 

水文

金台鎮有石橋河一條,石橋河由萬佛橋村入境,由西向南入搬罾,境內河道長2.4千米。

自然災害

金台鎮主要自然災害有暴雨、地質滑坡。嚴重的一次暴雨發生在1998年6月,時間約2個小時,境內梨子園村、肖家廟村、董家院村受災3100畝。

自然資源


金台鎮境內已探明地下礦藏主要為頁岩,儲量2億立方米,鹽礦儲量8000萬噸;有少量石油和天然氣;地下水資源可利用量為145萬立方米。2011年,金台鎮有耕地1.3萬畝。

行政區劃


金台鎮下轄18村:
董家院村、肖家廟村、萬佛橋村、包包田村、梨子園村、打石廠村、金寺院村、土埡村、蒙承宮村等。

人口民族


2010年,金台鎮人口有10188人。
截至2011年末,金台鎮總人口有1.71萬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4500人,城鎮化率26.3%;另有流動人口3300人。總人口中,男性9120人,佔53.3%;女性7980人,佔46.7%;14歲以下3120人,佔18.2%;15—64歲12160人,佔71.1%;65歲以上1820人,佔10.6%;人口均為漢族。2011年,金台鎮人口出生率12‰,人口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長率6‰,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698人。 
截至2018年末,金台鎮戶籍人口為16650人。 
截至2019年末,金台鎮戶籍人口為26330人。
2021年7月13日,南充市順慶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金台鎮常住人口為13993人。

經濟


綜述

2011年,金台鎮財政總收入376萬元。 
截至2018年末,金台鎮有工業企業8個,其中規模以上4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9個。 
截至2019年末,金台鎮有工業企業8個,其中規模以上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10個。 

農業

金台鎮農業以種植水稻、小麥、玉米、蔬菜為主。2011年,金台鎮農業總產值1.2億元。 

工業

2011年,金台鎮有工業企業4家,職工120人,工業總產值為1.5億元。 

商貿

截至2011年末,金台鎮有商業網點25個,職工120人。2011年,金台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300萬元;有集貿市場1個,年成交額450萬元。 

金融業

截至2011年末,金台鎮有金融機構1個;各類存款餘額為1.2億元,比2010年增長8%;各項貸款餘額5000萬。

文化


文物古迹

相關古墓
金台山延伸與之相連龍尾峰(雲台山)山腳處有古墓穴共兩座,由岩壁內鑿造而成。崖墓形制差異不大,均有墓門、墓道、墓室,墓室內有棺台,墓壁有龕。頂為平頂及穹窿頂等。墓室一般長3米,寬2.4米,頂高1.8米左右。墓室相連。這處崖墓群,因年長月久,現已嚴重破損,墓內已無隨葬品及屍骨遺骸。
參天古樹
清朝末年間,從金台場場頭至場尾一里路的距離,林木蔥蘢,綠樹成蔭,鄉民尤以場上有老黃葛樹八棵的談資而驕。在解放前場上樹木慘遭砍伐,而後竟存兩棵黃葛樹未遭砍伐。筆者少年時曾問及祖父這兩棵樹的樹齡,祖父告知,在他年幼時這些黃葛樹都已長成十圍之木,樹高數十米,枝繁葉茂,樹的根莖很深,其中一棵樹的根莖已盤根躥繞到幾十米外的會館田了。(筆者祖父出生於1918年)至今竟存活的兩棵黃葛樹其具體樹齡也無從考證。
寺廟林立
成為順慶北路山區一處香火旺盛的古廟宇群集之地,共有八座寺廟全分佈在金台境內(萬壽宮、禹王宮、蒙承宮、金寺院、龍神院、董家院、肖家廟、張爺廟)。金台八座廟宇數萬壽宮和禹王宮最為宏偉,殿宇森嚴,氣象萬千,禹王宮前四根9米高的整根青石雕刻的盤龍柱,雄武威風。兩座宮殿佔地22456平方米。
萬壽宮及禹王宮建於順治十三年(1656年),寺廟建築以木石結構相結合,以木結構為主,青石柱壁為輔。
兩座宮殿前後共18個院落,各個院落都有殿、堂、房、舍、廊等。其外形樸實,寺廟的柱於、斗拱、門窗、牆壁等均為土紅色。
廟內鐫鑄木雕,形象豐滿,面容勁猛,姿態各異的羅漢演武像栩栩如生,石刻筆法跳躍,點畫峻厚,骨力遒勁,筆鋒犀利,以隸為主,而又富於變化,有的急如猛浪狂奔,有的緩似流水潺潺。
1930年,兩座宮殿改為金台學堂,其它寺廟均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起毀損,僧人還俗。在“文化大革命”中寺廟內浮雕、羅漢演武像、碑記、楹聯、詩屏、匾額、椋木、四柱等遭到更為嚴重的破壞,沒有一尊具備完整的形象,廟宇拆毀過半。“文革”后禹王宮演武場改為戲遛壩子,羅漢演武台改為川戲台,其它寺廟後來成為生產隊保管室,以及村集體用房,而後又陸續拆除改建。萬壽宮於1986年拆除后原址新建金台小學主教學樓,1997年為擴建校園,禹王宮即在1997年完全拆除,至此金台所有寺廟徹底消失。
順慶起義遺址
據縣誌載,在“順瀘起義"時,劉伯承親臨指揮,在順慶激戰一天後,終因寡不敵眾,"順瀘起義"失敗,義軍隨即撤離順慶城區。1926年12月15日,起義軍敗退至順慶北路山區金台場。總指揮部設立在金台場下場口一稻田處召開作戰會議,後人即把此田擬名為“會館田”,至今會館田四周還殘存有指揮部防禦工事青石板牆。(會館田現處金台鎮小學旁)義軍當時即居住在萬壽宮,禹王宮休整。前方觀察哨所及制高點設立在張爺廟內,此處地勢可觀察金台整個地域。
穿斗青瓦里金台不只是個傳說
蒙永宏本報記者陳四四
汽車駛出南充城區一路向北,過瀠溪鎮,大約10分鐘后就到了順慶區金台鎮。這個古鎮有著400多年的歷史,至今還流傳著許多傳奇。
挖出一個黃金鑄造的硯台
在鎮上的一個茶館里,聽幾位八旬老人講,金台鎮原名韓家場,建於明代,場址在今天場鎮以東1公里的董家院村。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曾經帶兵轉戰於此,韓家場也因此在明末的戰火中被毀。
到清初“湖廣填四川”時,大量移民遷入,需要重建韓家場。地方官考慮到原來的韓家場建於高崗之上,取水不便,於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選中距韓家場1公里的平壩處重建。這裡地下水豐富,鑿井丈許,則有泉涌。其中有處泉水呈黑色,常年噴涌,遇大旱也不枯竭。就是在這股黑色泉水之下,重建時挖出一個黃金鑄造的硯台,於是將韓家場更名為金台場。清宣統二年(1910年)以場設鎮,所以有了“金台鎮”。
金台有沒有金硯台如今已無從考證,但當地曾經產黃金卻是事實。在村民的帶領下,記者在位於場鎮附近的羅盤山、搖金山,看到了許多人工挖掘的洞子,村民叫做“金洞子”。這些洞大多深不見底,洞內有洞,四通八達。
18個院落的家廟氣勢宏大
在金台場鎮口,海拔460餘米的金台山巍然挺立。據當地老人介紹,金台山的九座山頭上原來都分別建有廟宇、道觀,鎮內有萬壽宮、禹王宮等八座家廟。
其中最讓老人們懷念的是修建於順治十三年(1656年)的萬壽宮和禹王宮。兩座廟宇佔地2萬多平方米,房屋院落毗鄰,形成一處龐大的古建築群。木結構的建築,青石柱壁,土紅色的斗拱門窗,看起來森嚴雄偉。“前後共18個院落,各個院落都有殿、堂、房、舍、廊等。”老人們說。
“當時廟宇內有很多木雕,”金台小學退休教師李國林說,以山水樹木、戲劇故事為主要內容,三國故事最多。也許是當地人喜歡三國大將,像萬壽宮內供奉著三國時蜀國大將關羽,張爺廟內則供奉著張飛
金台境內的數十座寺廟均於上世紀50年代初毀損。1997年,禹王宮拆除。李國林告訴記者,拆除時人們在梁木上發現一塊匾額,上面詳細記述了萬壽宮和禹王宮的修建始末。根據匾額上鐫刻的“饒、黃、余、賴”、“贛州會所”等內容來看,萬壽宮和禹王宮應為當時“饒、黃、余、賴”四大姓氏修建的家廟,而這四大姓氏很可能就是“湖廣填四川”時從江西等地遷徙至金台的。
穿斗青瓦房連成古街
場鎮上,至今還保留著一條寬不足5米、長達千餘米的古街。
古街兩邊多是明清時期的青瓦房,為穿斗結構。梁木鉚釘相連,柱柃相互貫通,屋脊連成一體,房屋交錯,庭院深深。牆壁多為木板拼接而成,偶用黃泥、竹篾敷就。
在鱗次櫛比的明清民居中間,夾雜著學校、政府、銀行等高樓大廈,以及磚混結構的小洋樓。尚存的一些老屋,也被主人改換門庭,安裝上了捲簾門或玻璃。街面也改用混凝土澆築而成。街上非常冷清,一些老人還固守在老街上,做著小生意。
“古場鎮原來很繁華。”李國林說,遇到趕場天,搬罾、大林等鄉鎮的農民都會來趕集,街上人頭攢動,車水馬龍。古街上20多家茶館家家座無虛席,說書的、打金錢板的、耍小魔術的、賣唱的,熱鬧非凡。
“新街修起后,做生意的、買東西的都跑到新街上去了,老街就逐漸變得‘門前冷落鞍馬稀’了。”看著落日,李國林淡淡地說。 

交通


金台鎮境內有縣道瀠新公路、鄉鎮道搬(罾)金(台)路、金(台)大(林)路交會。截至2011年末,金台鎮通村公路總長29千米。

社會


教育

截至2011年末,金台鎮有幼兒園1所,小學1所,初中1所,在校生共1860人,專任教師87人,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文化事業

截至2011年末,金台鎮有文化站1個,有村文化活動中心9個;有各類圖書室9個,藏書1.35萬餘冊。截至2011年末,金台鎮有學校體育場2個;12%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56%。截至2011年末,金台鎮有廣播電視站1個,有線電視用戶數為1200戶,入戶率35%。 

醫療衛生

截至2011年末,金台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個;設病床30張,執業醫師3人,執業助理醫師1人,註冊護士2人。2011年,金台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6000人次。 

社會保障

2011年,金台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為54戶,人數103人,支出16.7萬元,月人均135.1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630戶,人數2394人,支出143.6萬元,月人均50元;農村醫療救助267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1552人次,共支出7.8萬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74人,撫恤事業費支出33.9萬元;社會福利費220萬元;敬老院1家,床位16張,收養農村五保15人。截至2011年末,金台鎮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5024人,參保率35%。 

郵政電信

截至2011年末,金台鎮有郵政所1處;有電信服務網點5個;實現通信網路全覆蓋。

代表人物


北區山鄉英模
據南充縣誌“抗戰英名目錄”記載,在抗日及抗美援朝等戰爭中,金台湧現的六位烈士,在戰爭中他們勇猛頑強,多次勇挫敵軍,他們分別是羅天武、趙鳳文、蒙伯林、董仁寶、彭高遠、馮昌良、六名烈士都壯烈犧牲於抗戰。
古老的金台鎮,南充的北大門,這一方英雄的鄉土,人文薈萃的地方,是不能被世人遺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