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野獸男孩的結果 展開

野獸男孩

2011年美國丹尼爾·巴爾茲執導的愛情電影

《野獸男孩》是由CBS Films發行的愛情片,由丹尼爾·巴爾茲執導,亞歷克斯·帕蒂弗凡妮莎·哈金斯主演。影片於2011年3月4日在美國上映。

影片講述了富家子弟凱爾被受他侮辱的同學肯德拉下了惡咒,把他變成了人見人厭的“怪物野獸”,只有當一個女孩真正發自內心愛上這個野獸,咒語才會解除的故事。

劇情簡介


凱爾·金斯頓(亞歷克斯·帕蒂弗飾)人品很差,他為了嘲弄自己的同學肯德拉(瑪麗·凱特·奧爾森飾),專門把她邀請到自己的聚會上讓她出醜,備受侮辱的肯德拉當即給他下了惡咒,把他變成了人見人厭的“怪物野獸”,只有當一個女孩真正發自內心愛上這個野獸,咒語才會解除。
凱爾的父親見到自己的兒子變成這個樣子,心中充滿厭惡,他冷酷的把凱爾趕到布魯克林的一個宅子里,軟禁了起來,只給他留了一個同情他的管家和一個雙目失明的家庭教師。正當凱爾認為自己永遠也無法解除咒語之際,老天爺給他送來一個人,這個人是個癮君子,被凱爾撞見殺死了毒販,凱爾許諾會給他自由和安全,條件是讓他的女兒琳迪(凡妮莎·哈金斯飾)住進自己的家。

演職員表


演員表

演員角色
亞歷克斯·帕蒂弗凱爾·金斯頓
凡妮莎·哈金斯琳迪
瑪麗·凱特·奧爾森肯德拉
Justin BradleyStudent
彼得·克勞斯羅伯
達科塔·約翰遜Sloan
埃里克·克諾德森Trey
Karl GraboshasMale Teacher
麗莎·蓋伊·漢密爾頓Zola
Jonathan DubskyStudent at Green Party
David FrancisDr. Davis
尼爾·帕特里克·哈里斯Will
Steve GodinJunkie
Gio PerezVictor
Roc LaFortuneLindy's Father
Julie DretzinRob's Assistant

職員表

製作人Susan Cartsonis 、Michael Flynn 、Roz Weisberg 
導演丹尼爾·巴爾茲
副導演(助理)Richard L. Fox 、Caroline Landry、Andrew M. Robinson
編劇丹尼爾·巴爾茲 、阿萊克絲·弗林
攝影Mandy Walker
配樂馬賽羅·扎沃斯
剪輯Todd E. Miller、Thomas J. Nordberg
選角導演Sarah Finn
藝術指導Rusty Smith
美術設計Isabelle Guay 、Jean-Pierre Paquet
服裝設計Suttirat Anne Larlarb
視覺特效Kevin Quatman

角色介紹


凱爾·金斯頓
凱爾·金斯頓
凱爾·金斯頓
演員 亞歷克斯·帕蒂弗
人品很差,他為了嘲弄自己的同學肯德拉,專門把她邀請到自己的聚會上讓她出醜,備受侮辱的肯德拉當即給他下了惡咒,把他變成了人見人厭的“怪物野獸”,只有當一個女孩真正發自內心愛上這個野獸,咒語才會解除。
琳迪
琳迪
琳迪
演員 瓦妮莎·哈金斯
凱爾的同班同學,是一個天真、可愛而且善良的女孩。但是凱爾之前一直沒有注意過相貌平平的她。後來住進凱爾的家,日久的相處令他們展開了一段浪漫的愛情,更令凱爾開始明白什麼是真正的美麗。
肯德拉
肯德拉
肯德拉
演員 瑪麗·凱特·奧爾森
一個偽裝成高中生的女巫,在凱爾的聚會上備受侮辱便當即給凱爾下了惡咒,把他變成了人見人厭的“怪物野獸”。她給了凱爾一年時間去尋找真愛。如果能找到這樣的真愛,凱爾還有機會做回自己。
羅伯
演員 彼得·克勞斯
凱爾的父親,見到自己的兒子變成野獸的樣子,心中充滿厭惡,他冷冷地把凱爾趕到布魯克林的一個宅子里,軟禁了起來,只給他留了一個同情他的管家和一個雙目失明的家庭教師。

音樂原聲


音樂專輯​歌曲目錄​歌手
《野獸男孩》原聲帶
《野獸男孩》原聲帶
專輯語種:英語
唱片公司:Lakeshore Records
專輯類別:原聲帶、影視音樂
​1.On The Radio
2.Vanity
3.Garden of Exile
4.Get Free
5.Boys & Girls
6.Crashing
7.Transatlanticism
8.Today Is the Day
9.The Long Goodbye
10.Breathe In, Breathe Out
11.Heaven
12.Broken Arrow
13.Be Mine
Regina Spektor
Soundtrack
Toby Martin
The Vines
Raney Shockne
Soundtrack
Wenzel Templeton / Robert Pegg
Tim Myers
Army Navy
Mat Kearney
Soundtrack
Raney Shockne
Soundtrack

幕後花絮


• 影片原計劃於2010年7月30日上映,但為了避免與扎克·埃夫隆的《查理的生與死》正面衝突,所以製片方把影片推遲到2011年春季上映。
• 該片是CBS Film製作的第一批唱片之一。
• 2009年6月12日,就在影片開始拍攝的前一天,魁北克政府突然宣布稅收改革,要提高影片的稅率。而《野獸男孩》恰巧就是在此政策公布前決定要在魁北克拍攝的影片。
• 劇組在魁北克僱用了300多個當地的普通居民作為群眾演員。
• 劇組在確定男主角人選的時候有一個要求,那就是男主角必須和《暮色》中的羅伯特·帕丁森風格相似。
• 為了給影片做宣傳和拓展影片市場,CBS Film宣布將會發行影片中的服裝和道具,並為之開發遊戲。
• 工作人員要在帕蒂弗的臉上做上7個疤痕,在他身上做上60個疤痕。其他的還有60個紋身以及一些細小的獨立的化妝。除此之外,帕蒂弗還帶上了隱形眼鏡,因為電影要求他需要改變自己瞳孔的顏色。整個化妝的流程要花上7個小時,在這期間,帕蒂弗不能洗臉,不能亂動,因為每次化妝都要和上次保持一致。
• 亞歷克斯·帕蒂弗為了扮演這個角色必須剃光頭。
• 影片的製作成本和宣傳成本一共只有2000萬美元。
• 影片2009年6月13日開始拍攝,外景地包括了蒙特利爾和魁北克。
• 影片的第一部預告片在芝加哥拍攝,其中出現的高中是沃爾·特佩頓大學預科高中。
• 影片只用了45天便拍攝完畢。
• 瑞典的獨立樂隊Marching Band為影片演唱了幾首歌。
創作背景
該片改編自阿萊克絲·弗林創作於2007年的同名小說,小說的主要情節來源於傳統的童話故事《美女與野獸》。12月,CBS Film便相中了這本流行讀物,買下了小說的拍攝版權。2009年2月,CBS Film的主席兼CEO艾米·拜爾宣布這部電影將由丹尼爾·巴爾茲改編劇本並指導。
現場拍攝
影片2009年6月13日開始拍攝,外景地包括了蒙特利爾和魁北克,影片只用了45天便拍攝完畢。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該片改編自阿萊克絲·弗林創作於2007年的同名小說,小說的主要情節來源於傳統的童話故事《美女與野獸》。12月,CBS Film便相中了這本流行讀物,買下了小說的拍攝版權。2009年2月,CBS Film的主席兼CEO艾米·拜爾宣布這部電影將由丹尼爾·巴爾茲改編劇本並指導。
現場拍攝
影片2009年6月13日開始拍攝,外景地包括了蒙特利爾和魁北克,影片只用了45天便拍攝完畢。

製作發行


製作公司
CBS Films
Storefront Films 
發行公司
CBS Films (USA)Sony Pictures Releasing (UK)
Alliance Films(Canada)Sony Pictures Releasing[荷蘭]
Audio Visual Enterprises[希臘]Sony Pictures Releasing[新加坡]
Sony Pictures Releasing (Argentina)Mongkol Major(Thailand)
Sony Pictures Releasing (Belgium)Noori Pictures (South Korea)
上映地區上映時間上映地區上映時間上映地區上映時間
美國2011年3月4日澳大利亞2011年4月14日土耳其2011年5月19日
中國台灣2011年5月13日英國2011年4月22日愛沙尼亞2011年5月27日
中國香港2011年3月31日菲律賓2011年4月23日立陶宛2011年5月27日
馬來西亞2011年3月3日西班牙2011年4月29日拉脫維亞2011年5月27日
加拿大2011年3月4日奧地利2011年4月比利時2011年6月15日
韓國2011年3月17日阿根廷2011年5月5日荷蘭2011年6月16日
挪威2011年4月1日義大利2011年5月11日希臘2011年6月23日
德國2011年4月7日新加坡2011年5月12日葡萄牙2011年6月23日
以色列2011年4月14日南非2011年5月13日法國2011年7月6日 

獲獎記錄


時間屆次獎項候選人獲獎情況
2011第13屆青少年選擇獎-最佳突破電影男星亞歷克斯·帕蒂弗獲獎
2011第13屆青少年選擇獎-最佳電影吻戲亞歷克斯·帕蒂弗&瓦妮莎·哈金斯提名

影片評價


野獸男孩 官方劇照
野獸男孩 官方劇照
亞歷克斯·帕蒂弗的“賣相”為這部電影加分不少,不少女觀眾都在稱讚這位20歲男演員的外形。而美國媒體給出的綜合評分則不太好,26家媒體給出的綜合評分為41分。《舊金山紀事報》給了75分,說看完這部電影,會讓人想接著看該片導演的下一部作品。《娛樂周刊》給了16分,認為該片從表演到服裝,都一無是處。《好萊塢報道》稱這部電影不但摧毀了原著故事的美好之處,而且每個在故事上有所創新的點都是大錯特錯。(南海網、舊金山紀事報、娛樂周刊、好萊塢報道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