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不足
氣不足
氣不足,中醫病因病機學名詞,指正氣不足。氣是人體內活力很強運行不息的極精微物質,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之一,由腎中的精氣、脾胃吸收運化水谷之氣和肺吸入的清氣共同結合而成。氣運行不息,推動和調控著人體內的新陳代謝,維繫著人體的生命進程。氣的運動停止,則意味著生命的終止。《靈樞•口問》:“故邪之所在,皆為不足。故上氣不足,腦為之不滿,耳為之苦鳴,頭為之苦傾,目為之眩。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乃為痿厥心悗。”氣不足可見於各個臟器,如:上氣不足為五臟六腑上升於頭部的精氣不足;肝氣不足,又稱肝氣虛,指肝之精氣不足的病證;肺氣不足,即肺氣虛;胃氣不足即胃氣虛,胃氣虛弱出現的證候;中氣不足,即脾胃之氣虛弱、運化失職。氣不足是中醫的說法,中醫認為精,氣,神,人之三寶。其中的氣,與健康和疾病關係密切。因氣行於體內而無形,發於體外而無影,運走自如,可知覺而不可見,因故得名。真氣之氣運行於經、絡、脈之中。人的生命活動,需要從“天地之氣”中攝取營養成分,以充養五臟之氣,從而維持機體的生理活動。人的五臟、六腑、形體、官竅、血和津液等,皆有形而靜之物,必須在氣的推動下才能活動。當氣的運動失衡時,就會引發疾病。
● 肺氣不足,即肺的生理功能減弱。多由寒溫不適,久咳傷氣,悲傷不已,勞逸不當所致。
● 肝氣不足,是肝氣失常之一,是肝臟功能失調的一大病理機制。
● 膽氣不足,又稱膽虛,膽虛氣怯。病後膽氣虛弱,臟腑功能失調所致。
● 此外,還有腎氣不足、脾氣不足、胃氣不足、心氣不足、宗氣不足、中氣不足、元氣不足證等。
● 1.氣不足
● 指正氣不充足;上氣不足耳鳴目眩;
● 2.中氣不足
● 常見胃腸疾病。症見面色黃而少華,唇淡或黯,食欲不振,食后腹脹,眩暈,聲低,氣短,倦怠乏力,便溏。
● 3.肝氣不足
● 則病目不明,兩脅拘急,筋攣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怒,如人將捕之,是肝氣之虛也。
● 4.肺氣不足
● 即肺的生理功能減弱。症見咳喘無力,氣短,動則益甚,痰液清稀,聲音低怯,神疲體倦,面色晄白,畏風自汗,舌淡苔白,脈虛。《諸病源候論•五臟六腑病諸候》:“肺氣不足,則少氣不能報息,耳聾,咽干,是為肺氣之虛也。
● 《諸病源候論•胃病候》:“胃氣不足,則飢而不受水谷,飧泄,嘔逆,是為胃氣虛也。
● 5.膽氣不足
● 又稱膽虛,膽虛氣怯。病後膽氣虛弱,臟腑功能失調所致。症見虛煩不眠,口苦,常嘆息,易驚恐,多疑慮,嘔逆等。《諸病源候論•五臟六腑病諸候》:“膽氣不足,其氣上溢而口苦,善太息,嘔宿汁,心下澹澹,如人將捕之。
● 6.腎氣不足
● 證見神疲乏力,眩暈健忘,腰膝酸軟乏力,小便頻數而清,或餘瀝不盡、夜尿多、遺尿;或男子遺精早泄,女子帶下清稀量多;白帶清稀,舌質淡,脈弱等。
● 1.肝氣不足
● 證候:病目不明,兩脅拘急,筋攣不得太息,爪甲枯,面青善悲怒,如人將捕之,是肝氣之虛也。治則:補益肝腎。主方:滋補肝腎湯。方葯:玄參、麥冬、益母草、首烏、枸杞子、菟絲子、女貞子、丹皮、覆盆子、桑椹子。
● 2.胃氣不足
● 證候:飢而不受水谷,飧泄,嘔逆。治則:益氣建中。主方:四君子湯、小建中湯,補中益氣湯等。
● 3.膽氣不足
● 證候:膽怯易驚,頭眩心悸,心煩不眠,夜多異夢,耳鳴耳聾;或嘔惡呃逆,眩暈,癲癇。苔白膩,脈弦滑。治則:溫膽安神。主方:溫膽湯。方葯:生薑(切片)、生半夏(搗碎)、陳皮、竹茹、枳殼、炙甘草。
● 4.肺氣不足
● 證候:咳喘無力,氣短,動則益甚,痰液清稀,聲音低怯,神疲體倦,面色晄白,畏風自汗,舌淡苔白,脈虛。治則:補益肺氣。
● (1)肺虛咳喘 主方:補肺湯或人蔘胡桃湯。方葯:黃芪、甘草、鍾乳、人蔘、桂心、乾地黃、茯苓、白石英、厚朴、桑白皮、乾薑、紫菀、橘皮、當歸、五味子、遠志、麥冬、大棗(補肺湯);人蔘、胡桃(人蔘胡桃湯)。
● (2)肺衛不足易感外邪 主方:玉屏風散。方葯:防風、黃芪(蜜炙),白朮。
● (3)合併肺陽虛 主方:保元湯。方葯:人蔘、黃芪、肉桂、甘草。
● 5.腎氣不足
● 證候;神疲乏力,眩暈健忘,腰膝酸軟乏力,小便頻數而清,或餘瀝不盡、夜尿多、遺尿;或男子遺精早泄,女子帶下清稀量多;白帶清稀,舌質淡,脈弱。治則:補腎益氣。主方:腎氣丸加減。
● 6.脾氣不足
● 證候:飲食減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形體消瘦,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苔薄,脈弱。治則:健脾益氣。主方:四君子湯;有中氣下陷者用補中益氣湯;有脾不統血者用歸脾湯。
● 7.心氣不足
● 證候:心悸、氣短、多汗,勞則加重,神疲體倦,舌淡,脈虛無力。治則:補益心氣。主方:七福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