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位於凌雲、烏尤兩山之間的溢洪河道東岸,麻浩是其地名,崖墓,是古代流行於樂山的一種仿生人住宅,鑿山為墓的一種墓葬形式。這種墓葬因流行於1800多年前的東漢至南北朝時期,故稱東漢崖墓。麻浩崖墓其範圍包括斧頭灣,東西長約200米、上下寬約25米,有編號的崖墓544座,層層疊疊,墓門披連,密如蜂房,極為壯觀。該漢代崖墓群於1988年經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麻浩崖墓現已成為樂山漢崖墓博物館。該館以麻浩崖墓為主體,輔之以南北兩個展廳展出漢墓出土文物,展示了樂山漢代崖墓的概況。

簡介


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
麻浩崖墓,早年就以內涵豐富雕飾精美而被譽為“南安(樂山古稱)名墓之首”。墓中保存著許多漢代建築、車馬伎樂、鳥獸蟲魚圖形,且有不少歷史題材的神話故事,以及畫像石棺、書法題刻。同時,還有中國乃至世界遺留最早的佛教石刻造像。它是漢文化與印度早期佛教文化交融的具體反映。
麻浩崖墓風景(1)
麻浩崖墓風景(1)
崖墓圖像雕刻精美,出土文物內容豐富,是研究古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
Mahao yamu

地理位置


中國東漢至南北朝時期崖墓。在四川省樂山市郊明同村麻浩河北岸。墓群分佈在大地灣至虎頭灣間東西長約300米的紅砂石山崖中,分為4~9層排列,共有330餘座。墓群始於東漢前期,止於南北朝時期,以東漢後期墓最多。1940年發現。同年,金陵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在商承祚帶領下進行調查。1964年在 1號墓外修築圍牆進行保護。1984年建立樂山崖墓博物館。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麻浩崖墓風景(2)
麻浩崖墓風景(2)
墓室分為單室、雙室、多室 3 種類型。均由墓門、甬道、主室、棺室、耳室等組成。棺室內鑿崖棺。后室設灶台案龕。單室墓一般是在主室一側設一棺室。雙室墓在後室兩側設棺室。多室墓結構較複雜,墓門由兩柱分為2~4個門洞,前室橫列,其後平行開鑿2~4個后室。各后室結構相同,前設甬道,兩側設室。

信息


[四川樂山縣崖墓第41號平、剖面圖]
麻浩崖墓出土佛像
麻浩崖墓出土佛像
麻浩崖墓出土歌唱俑
麻浩崖墓出土歌唱俑
石刻多見於雙室墓和多室墓的墓門及前室。技法為高浮雕、弧面淺浮雕和陰刻;內容有仿木構建築、畫像和文字題記。 1號墓墓門和前室刻出仿木構建築的斗、柱枋、瓦當、板瓦、椽頭、連檐等。墓門刻瑞獸、樂伎、秘戲、舞伎等畫像;前室刻荊軻刺秦王、方士、門卒、朱雀、挽輦、六博、垂釣、挽馬等畫像。中后室甬道口外門枋上,刻高浮雕坐佛 1尊,通高37厘米,是中國早期的佛教造像之一。99號墓為橫前室四后室墓,墓門刻門闕,前室刻出瓦當、板瓦、椽頭、連檐和龍虎戲璧等。后室門有陰刻隸書題記 9則。
崖墓大多早年被盜,隨葬品有陶制的農夫俑、服飾俑、廚俑、舞俑、樂俑等陶俑,狗、雞、馬、樓房等模型,罐、碗、釜、甑、耳杯等器皿,銅鏡、“五銖”錢和鐵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