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昱庭
汪昱庭
汪昱庭(1872~1951)名敏,號子夷。安徽休寧人。早年經商,喜愛音樂,初習簫、三弦。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從鄰居王惠生學琵琶,先後又向浙江派琵琶李芳園、殷紀平以及倪清泉,陳子敬學琵琶,集浦東、平湖兩派之所長,自成一家。善於彈奏琵琶文武套曲。曾對李芳園傳譜的《潯陽琵琶》一曲加工潤色,改名《潯陽夜月》,又名《潯陽曲》,刪棄了李譜每段結尾的長段捺音和繁音花指,使曲調更為質樸,被人稱為“汪派琵琶”。
汪昱庭
汪昱庭(1872~1951)號子夷,上海琵琶派的創始人,原籍安徽休寧。1885年到上海謀生,后定居上海。汪昱庭幼好繪畫、音律,其畫有板橋法,而音律尤佳。1900年在上海向鄰居王惠生學琵琶,並經常去觀摩當時的琵琶名家周永綱的演奏,后師從李芳園、倪清泉、陳子敬等名家,兼收並蓄,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1920年大同樂會邀請汪昱庭教授琵琶,隨後一些國樂社團紛紛請他擔任琵琶教師,名聲大振,從而創造了近代重要的琵琶流派--汪派。汪氏把琵琶古譜根據實際演奏花音編寫出演奏譜(工尺譜),且都是親筆抄寫後送給學生,現已成為珍貴的墨寶,後來的琵琶名家,多數出自汪門,如李廷松、衛仲樂、孫裕德、程午嘉、柳堯章、金祖禮、陳天樂、張萍舟、陳永祿等。
汪氏對於琵琶的主要貢獻有:在技巧方面,首次運用上出輪,從而奠定了當代琵琶右手手型結構的基礎;在夾彈方面,他提出的“龍眼”、“鳳眼”確定了夾彈的手型框架,可以說,汪氏對於琵琶技藝的發展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樂曲方面,他不拘泥於傳統奏法,對古譜加以精心修改,使之更為精練,如他把《李氏譜》的10段《陽春古曲》改編為7段,全曲煥然一新,結構緊湊,現已成為廣為流傳的琵琶名曲。他對《潯陽琵琶》也進行了刪減潤色,樂曲顯得更為質樸典雅,現在蜚聲國內外樂壇的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最初就是以他的版本為基礎改編的。在《十面埋伏》中,他創造了“鳳點頭”、“哆羅子”等指法,現以成為流傳最廣的版本。
另外,他根據鑼鼓套曲《燈月交輝》改編的琵琶曲《壽亭侯》與《跨海東征》是汪派的特有曲目。
汪氏的傳譜,經中央音樂學院收集整理,1980年編成《汪昱庭琵琶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