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沙棘

胡頹子科沙棘屬植物

中國沙棘(學名:Hippophae rhamnoides subsp. sinensis Rousi)是胡頹子科、沙棘屬、沙棘的亞種。落葉灌木或喬木,棘刺較多,粗壯,頂生或側生;嫩枝褐綠色,老枝灰黑色;芽大,金黃色或銹色。單葉通常近對生,與枝條著生相似;葉柄極短。果實圓球形,橙黃色或桔紅色;種子小,闊橢圓形至卵形。花期4-5月,果期9-10月。

中國沙棘分佈於中國河北、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西部。常生於海拔800-3600米溫帶地區向陽的山嵴、谷地、乾涸河床地或山坡,多礫石或沙質土壤或黃土上。

中國沙棘是優良的保土固沙植物及薪炭林樹種;果實含有大量維生素和脂肪,可加工成果醬、果汁等各種沙棘製品,供食用或藥用;種子可榨油;葉和嫩枝梢可作為飼料;樹皮、葉、果含單寧酸,可分別用於染料及椅膠原料。

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川;俄羅斯、蒙古、歐洲也有分佈。
中國沙棘
中國沙棘
青嫩時,葉含維生素C127mg/100g,維生素E7.9mg/100g。羊喜食其枝葉;果熟后,羊、馬、鹿均喜食其果實。
沙棘原產於東亞的古代植物區系。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東經2—115度、北緯27—68度50分,的溫帶和亞熱帶高山地區。中國主要分佈於山西,內蒙古、河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和四川西部,蘇聯、羅馬尼亞、蒙古,
芬蘭也有。

形態特徵


沙棘
沙棘
落葉灌木或喬木,高1-5米,高山溝谷可達18米,棘刺較多,粗壯,頂生或側生;嫩枝褐綠色,密被銀白色而帶褐色鱗片或有時具白色星狀柔毛,老枝灰黑色,粗糙;芽大,金黃色或銹色。單葉通常近對生,與枝條著生相似,紙質,狹披針形或矩圓狀披針形,長30-80毫米,寬4-10(-13)毫米,兩端鈍形或基部近圓形,基部最寬,上面綠色,初被白色盾形毛或星狀柔毛,下面銀白色或淡白色,被鱗片,無星狀毛;葉柄極短,幾無或長1-1.5毫米。果實圓球形,直徑4-6毫米,橙黃色或桔紅色;果梗長1-2.5毫米;種子小,闊橢圓形至卵形,有時稍扁,長3-4.2毫米,黑色或紫黑色,具光澤。花期4-5月,果期9-10月。
胡頹子科沙棘屬落葉灌木或喬木。高1~5m。老枝灰黑色,頂生或側生許多粗壯的棘刺。單葉,狹披針形或條形。雌雄異花,淡黃色。果實圓球形。旱中生植物。抗寒,耐旱、抗風沙。生於海拔800~3600m的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帶的沙地、河谷山地陽坡、乾涸河床。

生長環境


中國沙棘分佈於中國河北、內蒙古、山西、陝西、甘肅、青海、四川西部。常生於海拔800-3600米溫帶地區向陽的山嵴、谷地、乾涸河床地或山坡,多礫石或沙質土壤或黃土上。中國黃土高原極為普遍。
沙棘生長的環境及特性
沙棘是生長在暖溫帶及溫帶南邊緣半濕潤氣候條件下的中生至旱中生植物。多分佈在海拔800—3600m的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帶,有時也見於內蒙古東部草原區的沙地上,西部半荒漠區的河谷和山地。沙棘喜生於向陽山脊,谷地、乾涸河床或山坡地;經常為黃薔薇(Rosahugonis),茅莓(Rubusparvifolius)、北京丁香(Syringapekinensis)、丁香(S.obla-ta)、柔毛綉線菊(Spiraeapubescens)、蔥皮忍冬(Loniceraferdinandii)、胡頹子(Elaeagnuspungens)、甘肅山楂(Crataeguskansuensis)等。有時也在沙壤質、多礫石的黃土丘陵、山地形成單優勢群落。
沙棘是喜光的陽性植物,葉片光補償點為150—160隻燭光。在半乾旱的溫帶草原區沙丘上,由於沙層蓄水,沙丘間能維持一定的旱中生環境,中國沙棘可與中間錦雞兒(Caraganaintermedia)、小葉錦雞兒(C.microphylla)、小紅柳(Salixmicrostachya)、黃柳(S.flavida)、沙柳(S.eilophild)、嗟巴嘎蒿(Astmisiahalodendron)、黑沙蒿(A.ordosica)、沙蒿(A.arenaria)等相混生,組成沙生落葉灌叢。
中國沙棘的生存條件
中國沙棘適應性較廣泛,抗寒,並能一定程度地耐大氣高溫和乾旱,能抗風沙,能忍耐石質,礫石質土壤基質,甚至能在紅膠土上生長,能耐土壤貧瘠和輕度鹽鹼化,在土壤pH9.0,含鹽量達1.1%時也能生長,但最適宜生長的土壤為強礫石性的黑壚土,山地灰褐土或褐色土。
外貌及生長特性
中國沙棘原為高達10m以上的喬木樹種,在一般生境條件不能充分滿足需要,或受到人畜破壞時,則長成1—2m的灌叢,以灌叢狀為多見。實生苗生長4—5年便開花結實,靠種子和根櫱繁殖,還有著耐火燒的特性,故具有很強的繁衍能力。
被中國沙棘覆蓋的地方,能有力地減少表土的水蝕和風蝕,是水土保持,固沙改土的優良植物。於黃土高原的丘陵、山地,還常見小路兩旁生長不少的中國沙棘灌叢,那是從前行人扔下了吃過的果核,經過自然繁衍而成,足可證明中國沙棘的種子易於在田間萌發,且生長迅速、一經立足之後,能很快地形成鬱閉的灌叢,它可以有效地種植於陡坡上,以改造石質山地的青砂露面,保護土石山坡。
不同地理分佈區的差異
不同地理分佈區沙棘的物候差異較大。在黃河中游地區4月中旬至下旬芽膨大,4月下旬至5月上旬開花,不同類型沙棘花期也不同,一般5月上旬至中旬開始展葉,5月中旬至下旬幼果出現,8月下旬至9月中旬果實成熟,成熟果可到翌年2—3月脫落,9月下旬至10月中旬落葉,進入休眠期。沙棘株高達1—5m,高山溝谷最高可達18m。壽命為60—80年。在3—5年之前,植株處於營養生長階段,主要增高和徑的加粗,逐步形成樹體結構,3—5年之間為結果始期,樹冠迅速增大,分枝大量增加,3—5年後進入生殖生長期,營養生長速率減低,形成大量花芽,逐漸達到盛果期。沙棘為淺根性樹種,屬表層分佈的水平根型,90%以上的根量分佈在0—60cm土層內。具極強的萌櫱特性,3—4年生實生苗開始產生萌櫱苗,每年可向周圍擴展土1-2m,由地上部獨立,地下部同源的眾多萌株,形成特有的沙棘團狀林。
沙棘的其他特性
沙棘再生性強,4—6年生沙棘林平茬后可促進其營養生長。沙棘根繫上著生根瘤,是放線菌(Frankiasp.)與沙棘所形成的一種非豆科根瘤共生體,垂直分佈多集中在0-60cm土層內,具有很強的固氮能力。沙棘為極喜光的陽性樹種,不耐遮蔭,可作為喬木林的混交樹種促進主要樹種的生長,在喬木林鬱閉度大於0.5—0.6時,沙棘生長不良和逐漸枯死。適應性強,在-40℃到40℃的氣溫下均能正常生長。沙棘為偏濕生的中生植物,生長茂密的沙棘林,大都分佈在河谷兩岸,沙棘喜季節性流水,不耐水淹,在沙棘生長地區強烈日照和極度乾旱的條件下,經長期自然選擇的作用,地上部分逐漸演變成早生類型,具有一定的耐旱性,在黃土地區梁峁頂部和坡面上有其生長,在年降水量300mm左右,相對濕度不到60%的地區仍有天然沙棘林分佈。沙棘喜疏鬆的沙壤土,在粘重土壤上生長不良。耐瘠薄,以其固氮特性和大量枯落物改良土壤。

生長繁殖


● 果實採摘與種子調製
中國沙棘為灌木或小喬木,刺多,采果困難,但沙棘漿果具有成熟不落的特點,在冬季凍果時採收容易。采果時,選擇樹冠緊湊、刺少、果大、豐產、果實品質好的母樹。一種方法是寒冷的冬季早晨在樹下鋪墊上麻袋,然後用木棍敲打,收集落在麻袋上的凍果;另一種方法是用“小手扒子”採收,小簸箕接著,收集的果實簸凈樹葉、枝刺等雜物。在室內用水洗凈,放人塑料桶內,搗爛,過濾出果汁。洗凈果渣,漂出果皮、雜質,取出種子,陰乾,去除雜物,就得到純凈種子,果實出種率7-8%,種子千粒重9-10克。調製好的種子,氣干狀態下貯藏,供來年播種。
● 種子催芽
中國沙棘種皮富含油脂,不易吸水。因此催芽是播種前的重要環節。混沙催芽,時間5月中旬左右。首先將沙棘種子用0.1%的高錳酸鉀消毒10分鐘,清洗後放到50℃的熱水中,不停地攪動到溫度30-32℃停止。浸種一晝夜,撈出種子,控出多餘的水分,浸好的種子與含水量60%的細河沙混合均勻,種沙比1:3,然後裝入透氣的編織袋內,放在1-18℃的地方,每天翻1次,保持含水量60%,7天左右開始裂嘴,裂嘴率在50-60%進行播種。
● 播種
中國沙棘屬小粒種子,選土壤質地疏鬆、排水良好的圃地作為播種區。採用床播,播種量90千克/公頃,播種后覆土2毫米,鎮壓,覆蓋葦簾,及時澆透水,保持土壤濕潤。15-20天幼苗出齊,出苗後為防止立枯病,應噴施多菌靈800倍液1次,同時把葦簾支起20厘米,進行通風透光,7天撤掉葦簾。5-8月進行除草、鬆土、澆水等田間管理,保持床面無雜草、疏鬆、濕潤。8月進行葉面追肥1次,噴施0.3%磷酸二氫鉀,促進苗木木質化,苗高10-15厘米。
● 換床
中國沙棘幼苗較小,達不到造林標準,需要換床培育1年,換床時間4月末,密度200株/平方米,換床后澆透水,幼苗正常生長后停止澆水,防止幼苗徒長,不木質化。5-8月田間管理,保持床面無雜草。9月苗木平均高50厘米左右,達到造林標準。

主要價值


中國沙棘是優良的保土固沙植物及薪炭林樹種;果實含有大量維生素和脂肪,可加工成果醬、果汁等各種沙棘製品,供食用或藥用;種子可榨油;葉和嫩枝梢可作為飼料;樹皮、葉、果含單寧酸,可分別用於染料及椅膠原料。
營養成份
屬中等飼用植物。在生長前期幼嫩枝葉或秋季的落葉,羊樂食,當春季各種牧草返青之前,其他家畜也採食一些幼枝葉,生長季大部分時間及成熟之後,因枝條具堅硬的刺,家畜一般不採食。成熟的果實馬、山羊、綿羊喜食,鹿也愛吃。中國沙棘的化學成分含量見表139—1。沙棘雄株葉片賴氨基酸含量佔總氨基酸含量的比值為10.91%,是國內記載中比較高的,可作為配合飼料的賴氨酸源。沙棘鮮葉100g含維生素C42—68mg。據報道,蘇聯阿普舍隆沙棘葉100g,含維生素C127mg,維生素E7.9mg,黃酮醇162mg,氯原酸282mg。沙棘葉片為山羊、綿羊採食的飼草,長期食用沙棘葉的牲畜不僅上膘快,毛色好,而且還可防治疾病。沙棘植株具有棘刺,影響牲畜採食,採食率僅為25—30%。划區輪牧有利於提高利用率和載畜量,沙棘林輪牧期以10天為宜,可適當隨放牧次數的增多,而相應延長封禁時間。沙棘葉營養豐富,(表139—2)再生能力強,有“鐵桿牧草"之稱,沙棘含大量的維生素C,胡蘿蔔素、維生素E和維生素F。在維生素F中,首先是亞油酸和亞麻酸具有特別重要的生理保健價值,此外,還含有黃烷酮、肌醇熊果酸、檞皮素、隱黃素、葉酸、蘋果酸、谷甾醇等幾十種珍貴的生物活性物質。且果汁性質穩定,利於運輸和貯藏,易於濃縮精製。
食用效果
蘇聯西伯利亞土著居民很早就用沙棘果(其他亞種)製做各種美味食品。後來蒙古人民共和國也推廣製做成果子羹,果醬、軟果糖、果凍、果泥,果脯及露汁等多種食品。若將果汁濃縮可製成各種片劑、浸膏,或提取維生素C,可供醫藥用,對胃病患者尤其明顯。也能預防和治療鉛、磷,苯等職業性中毒病症。果實入中藥及蒙葯,有活血化瘀,祛痰止咳、助消化、健脾胃、滋補肝腎及治療婦女月經不調,肺結核,氣管炎等功效。果核內種子含油16—18%以上,可榨油,沙棘油可用於治療表土水蝕75%,減少風蝕85%。生長在河谷地帶茂密的沙棘林起到顯著的攔洪落淤和護岸作用。3年生沙棘林內落葉厚可達0.5cm左右,落葉重每畝達700kg,每立方米土壤中含有根瘤100—140個。沙棘具有根瘤和大量的枯落物,具有效地改良土壤作用。此外,沙棘為鳥獸提供了食物和棲息地。沙棘又是集經濟和生態效益為一體的珍貴樹種。

植物文化


該亞種過去定為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 Linn.,所有記載中國植物的書籍及對中國沙棘的研究都用這個名字。1971年芬蘭A.Rousi比較研究后才作一個亞種存在,而且僅產於中國北部及西部。A.Rehder根據幼嫩枝條和葉片上面具白色星狀柔毛定為高沙棘變種Hippophaerhamnoides var. procera Rehd.(高可達18米,分佈山地坡谷和河谷)。A.Rousi認為星狀柔毛不是區分亞種或變種的主要依據,因此合併在該亞種內作異名。

栽培技術


造林

● 造林地選擇
中國沙棘為陽性樹種,造林地選擇陽坡、半陽坡,坡度<150,排水良好的全光皆伐跡地或退耕還林地作為中國沙棘經濟林的造林地。
● 整地
造林前一年進行秋整地,整地方式為穴狀整地,創穴要打碎土塊,清除穴內樹根、石塊等雜物,穴面呈丘形。整地規格35厘米×35厘米×25厘米,株行距1.5米×2.0米,密度3330株/公頃。
● 造林
造林時間5月1-10日,頂漿造林。沙棘苗木高度50厘米左右,根系長度保留25厘米左右,根系過長需要修剪。栽植時挖好坑,苗木放在中央,根系舒展,培好土,踏實。
● 幼林撫育管理
為保證營造的沙棘經濟林有良好的生長環境,造林后要加強幼林撫育管理,撫育3年8次,分別為3、3、2次。撫育標準,擴穴撫育50厘米×50厘米,割灌撫育,全面割出幼林內的灌木和雜草。

修剪整形

為了保證中國沙棘果實的高產穩產,需要對樹冠整形和修剪。整形採用自然圓頭法。首先對3年生的沙棘開始修剪,修剪時對每株沙棘培育3-5個骨幹枝,均勻地分佈在周圍的空間上,構成結果面。修剪時採用疏剪、短截、摘心等,使枝條分佈均勻,促進結果。具體做法是去舊留新,密處疏剪,旺枝留空,清膛留地,樹冠圓滿。

平茬更新

中國沙棘經過多年生長后樹體老化,需要進行更新。採用平茬更新是有效的方法。一般中國沙棘林齡12年左右時進行平茬,老樹伐掉,保留伐根上的健壯萌條培養新的幼樹,同時也保留根系水平生長過程中不同時期萌生出的幼樹,特別是雌株幼樹。調整幼樹分佈和雌雄株比例,一般雌雄比例達到6:4或7:3比較合理,但雄株要均勻分佈在林分中,利於授粉,提高單位面積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