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排水

道路排水

道路排水包括路面排水部和路邊排水部,所述路面排水部從下至上依次為:基層、防水層、透水層,所述防水層上方設有路面排水溝槽;所述路邊排水部包括設置於道路兩側與所述路面排水部相鄰的透水路沿石,以及所述透水路沿石下方的路邊排水溝槽;所述透水路沿石包括:透水表層和透水強化層,所述透水表層中含有透水材料,所述透水強化層與所述透水表層內表面相鄰接;所述透水強化層內具有空腔。

目錄

正文


結合道路工程排除路面與地面雨雪水、城市廢水、地下水和降低地下水位的設施。它是道路工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涉及排水系統或防洪時,也是排水或防洪工程的一個組成部分。
造成道路和沿線構築物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的作用。危害道路的水有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主要是雨雪水形成的地面徑流。地下水可分為上層滯水(從地面滲入尚未深達下層的土中水)、潛水(在地面以下第一個隔水層以上的含水層中的水,距地面較近,在重力作用下可沿土層流動)和層間水(在地面以下任何兩個隔水層之間的含水層的地下水,當水源高於地面時,可通過岩層裂隙冒出地面而成泉水)。
暴雨徑流、冰雪覆蓋、能使路面積水。它們與上層滯水、潛水和泉水還能軟化、沖刷甚至毀壞道路路基,造成路基邊坡滑坍、道路翻漿等病害。道路排水設施的作用,是迅速排除路面、地面徑流和各種城市廢水,防止積水,降低過高的地下水位和排除滲入路面結構層以及路基的水,以保證路基穩定,延長路面使用年限,維持車輛及行人的正常交通和安全,並使道路整潔衛生。
道路有公路與城市道路之分,兩者對排水的做法有所不同。公路一般較附近地面為高,兩側無成片街坊或建築,如不涉及複雜地形,主要考慮排除路面雨雪水和必要時排除或降低地下水。城市道路基本上處在市、縣、城鎮之中,溝通居住區、商業區、工廠、企業、機關、學校之間的交通,路面高度一般接近附近地面,大部分需按系統排除路面與街坊徑流。因此對城市道路排水,應與城市排水規劃統一考慮。
公路排水 一般均用明溝。尤其在山區和丘陵地帶,地面坡度大,水流快,明溝能充分發揮排水作用。當洪流超過設計能力而溢流時,排除積水也較迅速。其排水設施有邊溝、截水溝、排水溝、跌水、急流槽、倒虹管和渡槽等。
邊溝是設在路基邊緣的排水溝。土質邊溝多用梯形斷面,石質邊溝可用矩形斷面,某些矮路堤或採用機械化施工時,可用三角形斷面。邊溝縱坡一般與道路縱坡一致,並不得小於0.5%。邊溝縱坡大於3%時,需對邊溝進行加固。截水溝也稱天溝,用於路基挖方邊坡上方的山坡匯水面積較大時,在挖方坡口至少5米以外設置,以攔截山坡向下流的地表水,保證挖方邊坡不受水流沖刷。截水溝可根據需要設置一道或幾道,分段攔截山坡地表徑流。截水溝的關鍵在於迅速排水,避免溝內積水,更應防止沿溝內向土層滲水,造成邊坡坍塌。截水溝應有可靠的出水口,必要時可設排水溝、跌水或急流槽,將水引向山溝或橋涵宣洩。排水溝是將邊溝、截水溝、取土坑或路基附近的積水疏導至低洼地、天然河溝或橋涵處的設施。地形險陡、排水溝縱坡超過7%時,為減小流速,降低能量,防止對路基的危害,宜設置跌水和急流槽。當路線跨越灌溉溝渠而設置涵洞有困難時,常採用倒虹管。
明溝計算應按公路技術標準考慮,橋涵設計及洪水頻率按公路等級選定,若與城市防洪關係密切,則應考慮城市防洪標準。設計徑流量,如有降雨資料,一般可按Q=CSF2/3計算,式中Q為計算流量(以立方米每秒計);C為按地貌確定的係數;S為相應於設計頻率的一小時降雨量(以毫米計);C為匯水面積(以平方公里計)。也可採用形態調查法進行流量計算。
城市道路排水 城市道路排水具有系統性,較為複雜,可分為分流制與合流制(見排水體制)。城市道路排水的設計暴雨重現期及進入排水系統的徑流量,均按排水工程要求及有關公式進行計算。中國原有舊城市的道路排水基本上均屬合流制,近年新建、擴建地區採用分流制的已逐漸增多。
道路排水方式,有明式、暗式及混合式。明式由街溝、邊溝、排水溝等組成明溝或明渠排水;暗式用暗管排水,包括街溝、雨水口、連管、干支管、各種檢查井及出水口等部分;混合式是明暗結合的排水方式。一般情況,大中城市尤其是中心區,多採用暗式;小城鎮及大、中城市近郊和郊區道路,可考慮明式。如條件合宜,城市中在建築密度高與交通頻繁的地區用暗管,建築物密度低與交通較稀的地區用明溝或明渠,形成混合式。城市中用暗管衛生條件最好,而明溝或明渠的優點主要是造價低,缺點是佔地多,環境衛生較差,對交通與生活均感不便。由於排水與道路關係密切,兩者的改建與擴建相互均有較大影響,在考慮城市道路排水設施的形式與規模時,要結合道路與排水的近遠期規劃,通過方案比較,作出經濟合理的恰當布局和同步實施的妥善計劃(見給水和排水工程)。
對城市中大的交叉口、廣場、停車場、下行立交道面、快速路和高速幹道,情況比較特殊,積水后影響較大,道路排水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必須妥善處理,及時排除徑流。廣場、停車場、下行立交道面、快速路、高速幹道如有條件形成獨立的排水系統,可採用較附近地區為大的設計暴雨重現期。交叉口的雨水口,應按豎向設計布設;廣場、停車場的雨水口,可按平面要求及周圍環境,考慮單向、雙向、三向、放射等不同形式的排水坡面布設,面積較大不得已時可採用M型或W型,但對行車不利。下行立交道面的排水,宜在兩端道路下行起坡處設反向路坡或採取截流設施,以限制或減少匯水面積。下行坡道上雨水口的布置、大小與數量應作設計與計算。下行立交道面收集的徑流在不能自流排出時,需設足夠能量的提升泵站,在降雨時將雨水外排。
當地下水位過高並影響路基穩定和強度,以及在寒冷地區可能引起道路凍害問題時,如路基受到限制而不可能提高,需採取相應降低地下水位的工程措施和考慮穩定的路面結構組成。降低地下水位可用不同形式的滲溝或用砂、爐渣等大孔隙材料建排水層並設置縱橫向排水盲溝。對側向滲透水的排除可採用側向截流溝和抽排地下水的設施。路基受地下水毛細浸濕影響,一般可在路基頂面下修築隔離層。隔離層可用粗粒材料,也有用土工編織物加反濾層,也可採用不透水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