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漢字

頷,漢語漢字,拼音是hàn。意思是下巴。

詞語解釋


頷(又稱下巴、下頷、下巴頦),是位於人類面部嘴唇以下的部位,人到年老時下巴會逐漸萎縮,這是老化現象的一個過程。
指頸上方、下頜下方的柔軟處。
引申為與頭有關的人或事。明杜雲構《袁節寰晉大司馬奉命乘傳錦還序》:“(袁可立)既攖頷下,便抽簪林居,絕意小草。”

詳細解釋


◎頷
頷 hàn
〈名〉
(1)(形聲。從頁(xié),含聲。從「頁」,表示與頭有關。本義:下巴頦)
(2)同本義。
頷,含也,口含物之車也。——《釋名》
頤,或曰頷車。——《釋名•釋形體》
絕其頷。——《公羊傳•宣公六年》
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莊子•列禦寇》
生燕頷虎頸,飛而食肉,此萬里侯相也。——《後漢書•班超傳》
相逢應不識,滿頷白髭鬚。——白居易《東南行》
(3)又如:頷車(齒下骨的別名);頷雪(頷下的白須);頷頦(下巴)
(4)位於頸的前上方,相當於頦部的下方,結喉的上方。
熱爭則腰痛,不可用俯仰,腹滿泄,兩頷痛。——《素問•刺熱篇》
詞性變化
◎頷
頷 hàn
〈動〉
(1)點頭。
逆於門者,頷之而己。——《左傳•襄公二十六年》
但微頷之。——宋·歐陽修《歸田錄
(2)又如:頷首;頷頭(點頭);頷命(接受旨意)
(3)搖動。如;頷頤(動動腮巴)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胡感切《集韻》《韻會》《正韻》戸感切,?音菡。《說文》面黃也。《屈原·離騷》長顑頷亦何傷。《注》顑頷,不飽貌。
又顋頷。《釋名》頷,含也。口含物之車也。或曰頰車,亦所以載物也。《前漢·班超傳》虎頭燕頷。《莊子·說劒篇》驪龍頷下。
又《揚子·方言》頷,頤頷也。南楚謂之頷。
又《正韻》五感切,音顉。低頭。《左傳·襄二十六年》衞侯入逆於門者,頷之而已。《注》頷,搖其頭。
又《五音集韻》胡男切,音含。亦面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