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姓
魏姓
魏姓,晉國六卿之一,在宋版《百家姓》排行第30位。魏姓起源於西周初年周成王分封的姬姓伯爵諸侯國魏國,冊封地於今山西芮城縣北。後魏國被晉國消滅,封給大夫畢萬,後人以邑為氏,尊畢萬為得姓始祖。
截至2013年,魏姓人口大約佔中國人口的0.45%,總人口大約有570萬。主要集中於河南、四川、河北三省,大約佔魏姓總人口的28%。截至2020年,魏姓全國排名第45位。
源流一
魏姓源出隗姓。夏商時期,西北部落隗姓中的魏地部落,最終發展為國家,即魏國。商末隗姓魏國后被滅,其子孫以國為氏,姓魏,已有4000年歷史。
源流二
魏姓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佔領隗姓魏國之地,封其親屬於魏國,這是姬姓魏國的始封之地。周武王滅商后,封其弟畢公高於畢,在今陝西咸陽北,是為畢國。遷封魏國於山西芮城東北的魏城。春秋時,畢公高的後裔畢萬輔佐晉獻公,於公元前661年滅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國,晉獻公封畢萬於魏地,建立另一個姬姓魏國。公元前445年傳至十二世孫魏斯,於三家分晉事件自立為諸侯,即魏文侯,建立了強大的魏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再傳三世到魏王假,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姬姓魏氏有3100年歷史,史稱魏姓正宗。
源流三
魏姓出自羋姓,戰國時秦國大臣魏冉,為羋姓之後裔。秦武王去世后,擁立武王之異母弟嬴則(秦昭王),曾長期任秦相,封於穰(今南陽鄧州穰東一帶),號穰侯,魏冉之族後裔皆姓魏,這支魏姓有2300年歷史。
源流四
魏姓出自少數民族漢化改姓或為少數民族固有之姓。
源於氐族,南北朝時期孝文帝到洛陽后,向百姓征重稅,民不聊生。秦州略陽(今甘肅秦安)氐族人王元壽聚眾萬人起義,自號“衝天王”,改姓名為魏揭,對抗北魏王朝,但最終被鎮壓。魏揭被殺,其餘子族人遷逃藏匿,在其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漢姓為姓氏者,稱魏氏,世代相傳至今。
滿族倭徹赫氏、佤族斯內氏、鄂倫春族魏拉依爾氏改漢姓為魏;元朝時期蒙古兀良哈部兀良哈氏改漢姓為魏;蒙古族兀亦桑氏,是兀良哈部的一個分支,在清朝初期即冠有漢姓為魏氏、周氏、吳氏等。在土家族、彝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魏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魏氏,世代相傳至今。
魏姓最早發源於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帶,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東省境內發展繁衍,也有部分居於今湖北、湖南省境。
秦漢之際,魏姓進一步擴展到今山東、山西、甘肅、寧夏等為主的北方廣大地區,其中在今山東微山(古為任城)一帶形成大郡望。此時,魏姓還有一支遷入今四川。
魏無忌的六世孫魏歆因在西漢時任鉅鹿郡太守,封曲陽候,封地巨鹿郡下曲陽,有功於朝廷受到封賞,並使其家族成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郡下曲陽也就發展成為魏姓歷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與此同時,魏姓也有進入江蘇、浙江、甘肅、寧夏者。
魏晉南北朝之時,因北方多國林立,連年戰亂多事,魏姓也同其他姓氏家族一起,舉家南遷,或遷入今江西,或遷入今福建等地。
盛唐時,魏姓繁盛,人丁興旺,郡望與名人顯宦大量出現,並且有部分族人隨陳政、陳元光父子入閩開闢漳州,於福建安家,后又徙至廣東等地,使家族播遷更加廣泛,唐末,戰亂烽煙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遷,廣泛進入到南方各地。
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廣大地區,繁衍於中國各地,從而使魏姓成為中國一大姓氏。
魏姓
先秦時期,魏姓最初活躍於陝西、山西、河南地區。兩漢至唐朝,魏姓主要的活動地區在北方和中原。唐朝以後,魏姓已經進入了江蘇、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以及兩廣地區和福建,尤其是中原二次南下移民福建時,魏姓大批進入閩南。明末永樂年間魏姓始入台灣。宋朝時期,魏姓大約有34萬餘人,約佔中國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一位。魏姓第一大省是四川,約佔中國魏姓總人口的17%。在中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江西、山東、河南、安徽,這五省魏姓大約佔中國魏姓總人口的64%,其次分佈於河北、江蘇、福建,這三省的魏姓又集中了21%。中國形成了以四川、贛皖蘇、魯豫冀為中心的三大塊魏姓聚集地。明朝時期,魏姓大約有45萬餘人,約佔中國人口的0.49%,為明朝第四十八位姓氏。宋元明600年中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魏姓人口增長比中國人口的增長要快得多。在中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福建、江蘇、江西,這三省魏姓大約佔魏姓總人口的43%。其次分佈於浙江、山東、湖北、河北,這四省的魏姓又集中了32%。福建為魏姓第一大省,占魏姓總人口的19%。宋元明600餘年,魏姓分佈總格局的變化是:其人口主要向江南地區遷移。中國形成了閩贛、蘇浙魯兩大塊魏姓聚集區。當代魏姓的人口已近570萬,列在中國第44位,大約佔中國人口的0.45%。從明朝至今600年中魏姓人口由45萬增到570萬,增長了11倍多,魏姓人口的增長速度低於中國人口的增長速度。在中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河南、四川、河北三省,大約佔魏姓總人口的28%,其次分佈於湖北、陝西、山東、江蘇、甘肅、安徽,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魏姓人口。河南為當代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魏姓總人口的9.6%。中國魏姓的分佈形成了秦川、豫冀兩塊魏姓聚集區。在600年期間,魏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很大的區別,由東南部向中原、華北人群回遷十分的強勁,尤其突出向西部四川的迂移。在甘肅大部、寧夏、陝西南部、青海東部、內蒙古中西和東北、川渝北部、湖北西端、冀魯津交界地區、吉林大部、黑龍江東南,魏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1%以上,中心地區可達2.6%以上,上述地區覆蓋面積約佔了總國土面積的17%,居住了大約34%的魏姓人群。在河南、晉冀魯大部、陝西北部、內蒙古中部和東部、京津、遼寧、吉林西北角、黑龍江中部、皖蘇北部、湖北西部、川渝中部、貴州中部、福建東北部,魏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4%一0.81%之間,其覆蓋面積約眷國土面積24%,居住了大約34%的魏姓人群。
2020年的“百家姓”,“魏”姓排名第45位。
郡望
魏姓的郡望主要有鉅鹿、任城等。
鉅鹿郡: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置郡,治所在鉅鹿(今河北省平鄉西南)。相當今山東省德州、高唐,河北省館陶之間地。漢代至北魏因襲沿用。漢后大致相當於今河北省平鄉以北及晉縣一帶。
任城郡:三國魏置任城郡(今山東省微山縣一帶)。西晉復任城國。北朝魏孝明帝神龜元年(518年)分高平郡一部,置任城郡,治所由仲淺村移於今濟寧市任城路,並為任城郡治,隸兗州。北齊天保七年廢亢父縣。隋、唐、五代任城縣建置名稱不變,但隸屬有別。五代後周廣順二年(952年),置濟州於巨野,任城屬之。金海陵王天德二年(1150年)濟州移至任城。元至元六十二年之間,濟州治所數易巨野,任城。
魏姓
魏姓的堂號主要有敬愛、治禮、十思、鉅鹿、九合等。
九合堂:春秋時晉有大夫魏絳。山戎向晉請和,絳向晉君說和有五利。於是晉便和附近的少數民族山戎等締結了友好條約。8年之中,晉國九合諸侯,稱為霸主,都是魏絳的功勞。
鉅鹿堂:魏姓因鉅鹿郡為望,故也以“鉅鹿堂”為其堂號。
書屏志畫;圖像表功。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唐初政治家魏徵。下聯典指西漢大臣魏相,宣帝時,歷官大司農、御史大夫、丞相,封高平侯,主張整頓吏治。圖像被繪於麒麟閣。
和戎著績;救趙全仁。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春秋魏絳,即魏莊子。力主與戎族和好,為晉悼公採納。下聯典指戰國信陵君魏無忌竊取魏國虎符救趙。
誓成宅相;綽有祖風。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晉魏舒,應相宅者言,年四十而顯貴。下聯典指唐魏徵五世孫魏暮,議事無所畏,上謂其有祖風。
公忠體國;機警能文。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春秋時晉人魏絳。下聯典指北齊史學家魏收,機警能文,十五歲能寫文章。為北朝三才子之一。
魏姓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指戰國魏人魏無忌。下聯指唐朝魏徽。
穰侯家躋四貴;伯起名列三才。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指戰國秦昭王母宣太后之異父弟魏冉,號穰侯。曾四登相位。下聯指北齊魏收。
疏列御屏,契洽天子;治稱政譜,德薄黎民。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指唐朝魏徵。下聯指宋朝厭兀進士魏子翁。
兼聽則明,以古作鑒;通經致用,拜夷為師。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指唐朝魏徵。下聯指清朝道光進士魏源。博學,與龔自珍齊名。有《曾子章句》等。
虎觀談經,妙析異同之旨;鶴山授業,共推理學之宗。
——佚名撰魏姓宗祠通用聯。上聯說東漢任城人魏應,曾與諸儒在白虎觀講論五經的同異。下聯典指南宋學者魏了翁,西父憂時,曾大白鶴山下築室授徒,后又建鶴山書院,一時學者雲集。反對佛家、老子的“無欲”說,推崇朱熹理學,著有《鶴山全集》。
名稱 | 編輯 | 出版時間 | 冊數 | 收藏地點 |
河北冀縣魏氏家譜 | (民國)魏文忠、魏文厚 | 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 | 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 中國國家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華中工學院圖書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
江蘇豐縣紹繼堂魏氏族譜 | (清)魏東一 | 1963年抄清乾隆四十年(公元1755年) | 四卷 | 江蘇省豐縣順河鄉黃庄村蘇庄 |
江蘇泗陽魏氏宗譜 | 魏其禮 | 四卷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
江蘇興化魏氏族譜八卷 | (清)魏壽金 | 清咸豐六年(公元1856年) | 木刻活字印本八冊 | 哈爾濱師範大學圖書館 |
江蘇興化魏氏族譜 | 魏紫、魏潢等 | 清 | 木刻活字印本六冊 | 四川省圖書館 |
浙江常山定陽魏氏宗譜 | (清)金文修 | 清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 | 木刻活字印本六卷 | 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常山縣芙蓉鄉修書村坪坑口 |
浙江常山魏氏宗譜 | (民國)徐燮修 | 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 | 木刻活字印本五卷 | 浙江省常山縣拓賢鄉大坑口村 |
浙江常山魏氏宗譜 | (民國)劉宗盛 |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 | 油印本七卷 | 浙江省常山縣東魯鄉東湖村船頭 |
浙江黃岩魏氏宗譜 | (民國)魏企豪 | 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 | 鉛印本六冊 |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圖書館 |
安徽桐城皖桐魏氏宗譜 | (清)魏承志 | 清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 | 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冊 | 人民大學圖書館 |
安徽桐城皖桐魏氏宗譜 | (清)魏春南、魏樂庄 | 民國元年(公元1912年) | 木刻活字印本二冊 | 河北大學圖書館 |
江西南昌豫章黃城魏氏宗譜 | (清)魏學江、魏多隆等 | 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 | 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
江西南昌魏氏宗譜 | (清)魏慎餘等 | 清光緒二十四(公元1898年) | 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
湘北崇陽魏氏宗譜 | (民國)魏世臣 | 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 | 木刻活字印本八卷 | 湖北省崇陽縣石城鄉肥田村 |
湖北咸豐魏氏宗譜 | (清)魏廷煥 | 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 | 木刻活字印本一卷 | 湖北省咸豐縣檔案館 |
湖南長沙魏氏續修支譜 | (清)魏式駿修,魏傅信 | 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 | 矩鹿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卷 | 湖南省圖書館 |
湖南寧鄉魏氏五修族譜 | 清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 | 溈寧魏氏宗祠木刻活字印本僅存卷首第一冊、第三卷 | 湖南省圖書館 | |
湖南湘鄉魏氏五修族譜 | (民國)魏興曉、魏興秫修,魏興旦、魏興萵等 |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 | 木刻活字印本,今僅存第一~二卷、第三卷上下冊、卷首第一~四冊 | 湖南圖書館 |
湖南衡陽魏氏宗譜 | (民國)魏文軒等 |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 | 木刻活字印本四十九冊 | 美國猶他州家譜學會 |
湖南常寧魏氏三修宗譜 | (民國)魏心戡、魏慈昆等 | 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 | 麟閣堂木刻活字印本 | |
廣東五華魏氏族譜 | 魏化吾 | 油印本一卷 | 廣東省五華縣文物管理局 | |
四川成都華陽魏氏宗祠族譜 | (民國)魏思溥 | 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 | 石印本一冊 | 四川省圖書館 |
四川成都魏氏祖祠族譜 | (清)魏鴻選 | 清光緒十八年(公元1892年) | 木刻活字印本十冊 | 南京大學圖書館、四川省圖書館 |
四川資陽魏氏族譜 | 一冊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
魏塘郭氏族譜 | 清朝末期 | 手寫本五冊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
魏氏宗譜 | 民國)魏其昌纂 | 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 | 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 中國家譜網站檔案館 |
魏氏統一字輩 | 天啟大名兆吉昌信陵建立德錦長忠貞克篤贊先烈賢哲紹徽永世芳 |
四川成都新都 | 祖德開鴻儒光宗紹盛圖大廷登國彥永世啟新模 |
四川宜賓江安 | 世登文朝正邦家 |
四川一支 | 祖德淵源遠宗功世澤長英雄創新史千秋繼流芳、惠州傳盛事景福煥文章才學普及笫智廣能興邦、基業相承久家聲應永昌安樂延祿壽忠義顥棟樑、大名開泰運有道慶朝堂天府建偉績萬代雙社江 |
四川瀘州宜定 | 其文應正龍光明晉國肇 |
四川華陽 | 定鼎宗三晉人才歷世新承嶶開甲第耀祖顯門庭 |
四川內江興隆 | 振玉成家朝廷永世昌達常昭修齊斯立崇德尚賢宣仁敦義安富尊榮天恩爾錫 |
四川成都、江西安遠 | 受滿貴福宗文啟世思國從賢魏憲昭佳俊享榮爵宣敷佐聖朝芳名全德義祖福毓英豪遠紹箕裘業 |
四川綿陽 | 世代忠良起方秀 |
四川一支 | 明安其文國永君良學忠先澤登仕遠孝友一家傳 |
湖北長陽 | 城鎮啟世應長發萬年興朝宗開大顯山遠連科登、正大光明啟先德永興昌 |
湖北新州 | 元珍光輝澤久世 |
湖北宜昌、沙市 | 世秉忠良大啟文光明德法祥萬代永昌 |
湖北興邑 | 家有學朝上必舉用光振世澤景運從希賢志可美永遠開昌隆 |
湖北武漢蔡甸(漢陽) | 修德輝先緒培仁啟世昌 |
湖北京山 | 光明正大典章華國 |
湖北新州、黃岡 | 元光輝澤久克木念先人 |
湖北麻城 | 仕可登朝用 |
湖南桑植 | 仕昭光成國家興啟賢良忠厚元世澤萬代永流芳 |
湖北公安 | 家豐正大順理成章天開文運世代賢良祖功宗德燕宜群洋本源克登孝有一堂廣戰後澤再活龍光 |
湖北天門 | 光明正大,順理成章,天開文運,百世流芳,祖德宗功,山高水長”。據族譜記載,始祖自江西遷移,後來有三個兒子,十一位孫子,統稱“三浦十一郎 |
湖北武昌、陝西嵐皋 | 天以人倫定善家祚永昌培銘洪樹炳載鎮澤榮煌 |
山東萊蕪 | 春元甲振廣傳述慶燦長 |
山東青島城陽 | 進德光喜邦文吉福增昌兆錢克承業正中理一方 |
山東濟南商河 | 齡 希志 繼寶壽從文世肇 基開永紹兆景樹宗家之恩 |
山東日照 | 德延緒茂,本玉宗凡,文明肇泰,恩福錫元,勛光廷振,功業世博 |
山東棗莊薛城 | 建文慶繼興永冠(傳)志家繁祥瑞兆 |
山東鄒城 | 景德庭懷傳元奉培養善昭祥慶繁昌修敬來書本存仁裕厚長 |
山東東平 | 宗束廣茂培尚翊緒慶傳振世繼忠正樹德大文聯立新呈憲法永允興家繁 |
山東荷澤單縣 | 志相欽廣德修萬茂振花雨 |
山東德州 | 成景國嘉享居世(康)開兆傳風振德艷(彥)錦春時光英豪華泰民安昌 |
山東臨沂 | 春敬新良繁秋長忠厚祥世遠書香昭家和鴻利陽 |
山東濰坊安丘石埠子蒯溝(古青州府),莒縣東莞魏家管庄(古莒州東莞郡) | 國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載天經。同宗敦慶,世紀長存。基業永遠,崇稼思源。弘揚先賢,州泰民安。金聲玉振,瑞集福增。榮華富貴,文章興邦。廉潔奉公,禮義孝忠。 |
江蘇高淳凈行寺 | 晉建鴻(宏)猷(元)廣,唐興浩烈揚。典型宜代式,佑啟慶嗣昌(31-50世) |
江蘇沭陽 | 應登增光裕家善良從斯介景貽祚定常 |
江蘇連雲港新壩 | 登大曾光玉加善良叢思皆錦以素定長 |
江蘇連雲港 | 學國方居影鳳來 |
江蘇徐州 | 修齊為本禮義居先傳家宜善延世在賢、天開洪慶澤呈國征吉祥紀日純良美思雲賢哲忠 |
江蘇徐州豐縣 | 忠承以訓增煥榮光 |
湖南湘鄉 | 林承正國德楨貴世代顯名士興家緒孝友篤前光 |
湖南隆回 | 萬文必再興宗祖添元朝永大正邦達綱紀守榮華先人綿世德積厚有餘光詩典承庭訓芳名愈熾昌騰飛開泰景宏圖展山川謙治強家國英武衛神州博碩耀龍榜靈傑志中堅明星昭寰宇金水育俊賢 |
河南商丘 | 文行經典付 德俊興天關 |
河南新鄉 | 懷遠震紹銘興乾坤寧萬世榮開新秀賢耀忠文武全英才增 |
河南新鄭 | 林風國家稅詩書聖賢心行善添西福修德地生金 |
河南省林州市河順 | 懷泰英通整,子友進邦天,朝中三大士,立學君可用,敬德勉存善, 萬代永方明 ,新法宗文化, 建國保紅光 |
河南南陽鎮平 | 世紳秉倚思自原撫法景瑩雲有海肇廷家新修國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載天經同宗敦慶世紀長存基業永遠瑞集福增弘揚先賢州泰民安廉潔奉公禮儀孝忠 |
河南遂平 | 德紹明世祖道紀孔孟傳 |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區石埠鎮 | 宗功祖業,源遠緒長,福貽茂德 |
江西九江 | 式用從今時仕邦茂學正家興存中道朝安任賢進裕起在文章建立維信敬天賜世榮昌修德宜永慶 |
江西安遠上魏 | 受滿貴富宗文啟世思國從賢魏憲昭佳俊享榮爵宣敷佐盛朝芳名傳德義 |
江西安遠 | 文平世漢魏欽昌德順臣達邦遇良明至榮永全興益本元崇晉 |
江西銅鼓 | 受滿貴富宗文啟世思國從賢魏憲昭佳俊享榮爵宣敷佐盛朝芳名傳德義祖福毓英豪遠紹箕裘業 |
遼寧營口、盤錦 | 永國殿炳文(鴻)萬福連世慶 |
遼寧盤錦 | 萬世懷立永,久鳳朝祥春 |
遼寧鞍山海城 | 天承其玉士振常永守國福祝寶家生 |
福建三明安溪 | 國君明進賢經綸早趨展滿朝朱紫貴全等立志光顯達標金榜盈餘賴土田相傳惟日久獲福數千年 |
福建南靖 | 興均邦宗秉景廷嘉道顯元志士成盛汝常定光興 |
福建海壇觀音澳 | 表字:“文章華國詩禮傳家繼述善貽謀德澤”;命名:“廷宗朝祖立綱定紀裕垂振世裔賢良”。 |
廣東普寧 | 朝廷庚喜起嘉國慶和平欣獻垂竹釣偉績丙周京 |
浙江麗水 | 致大任堯茂龍椿德該鉦隆得性維宏王祚永庭際修人紀以安國家技大本固水遠源長為孝作忠積美乃昌利濟世廣慈厚代楊 |
廣西桂林鳳凰街(陝西涇陽西關魏家壕派下) | 國正天心順官清民自安家和萬年興德孚高堂寬忠厚傳宗久蘭書承香丹長良登昆寰恭襄全關山宏先崇英賢合圓宣同冠豪龍開傑元中華髮昌甘 |
安徽六安 | 邦國安定家庭光昌大(明)德正啟道學仁良 |
安徽壽南 | 成保戶均能慶隆聲豐學應業嗣鎮守貞家以永春化發清明仁讓恭儉賢良自生祖德積厚福壽多增 |
山西忻州 | 新文良時懋行昭弘知泰憲聖德益 |
河北景縣 | 明福仲鳴連廣振文銘漢傑炳在錫清榮耿垣欽沛林煥坡釗源森 |
河南省南陽市 | 國立昌明仁厚家新修正道德全載天經同宗敦慶世紀長存基業永遠瑞集福增弘揚先賢州泰民安廉潔奉公禮儀孝忠 |
魏家祖族(北門) | 朝永瀛良天恩民仁維九好堂永福慶振汝連興旭宏常才保善樂盛世商貴勤學大士奇存禮智信增 |
魏氏 | 定鼎宗三晉人才歷世新承嶶開甲第耀祖顯門庭、唐宋元明清朝殿顓三光宗耀國政天鑫順成官金仁安治忠、朝安中良祖澤益長文莫啟后伍貴年芳 |
河南省光山縣魏氏源本堂 | 元亨光昌慶聖明,文章道德振家聲,開基忠厚發祥永,繼緒綿長啟祚宏,世澤廣延同福壽,宗傳濟美重賢英,一堂孝友承興運,玉干金枝萬代榮 |
貴州桐梓 | 正向元巍儒,天學光明應,大家發齊祥,永遠世代興 |
魏氏莊園——清代城堡式莊園
魏姓
魏姓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魏姓歷代名人224名,佔總名人數的0.49%,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四十五位;魏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0.61%,排在並列第41位;魏姓醫學家占歷代醫學家總數的0.33%,排第61位;書畫家占歷代書畫家總數的0.32%,排第65位。
魏畢萬,晉獻公十六年(前661年),以趙夙為御,畢萬為右,攻滅霍、耿、魏三小國,以魏(今山西芮城)封畢萬,為大夫。遂以國名為姓氏,此為魏氏發祥之始。
魏武子,又名魏犨,魏姓最早在歷史上出人頭地的人物,春秋時晉國大夫,其二子魏顆和魏絳,也都是名人。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東周戰國時期魏國的建立者。
魏武侯(?—前370年)漢族,姬姓,魏氏,名擊。東周戰國初期魏國國君與中原霸主。
魏惠王,漢族,姬姓,名罃。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是有史明確記載的第一個在開封定都的國君,對開封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歷史貢獻。
魏昭王(?─前277年),漢族,姬姓,魏氏,名遫。魏襄王之子。東周魏國第5代國君。
魏延(公元169年-公元234年),字文長,義陽(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深受劉備器重。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字佛助。鉅鹿郡下曲陽縣(今河北晉州)人。南北朝時期史學家、文學家,北魏驃騎大將軍魏子建之子。
魏徵
魏源,原名魏遠達(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陽金潭(今湖南省隆回縣)人。清代啟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與龔自珍齊名,時稱"龔魏"。
魏文伯(1905年—1987年)1926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歷任最高人民檢查署華東分署檢察長,中共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等職。
魏巍(1920.1.16~2008.8.24)河南鄭州人,中國共產黨黨員。當代詩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說家。
魏鳳和,男,漢族,1954年2月生,山東省聊城市茌平縣溫陳鄉人。中國人民解放軍高級將領,上將軍銜。
魏宏,1954年5月生,山東沂南人,2013年1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副書記,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