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斑副沙鰍

花斑副沙鰍

中文學名:花斑副沙鰍拉丁學名:Parabotia fasciata Dabry科:鰍科分佈區域:廣佈於北起黑龍江南至珠江的各江河花斑副沙鰍學名Parabotia fasciata Dabry ,鰍科。廣佈於北起黑龍江南至珠江的各江河。頤下無鈕狀突起。須3對,口角須較長。眼下刺分叉,末端達眼球中部。頰部被細鱗。腹鰭末端距肛門甚遠。肛門位於腹鰭基至臀鰭起點之間的前3/5處。棲息於砂石底質的江河底層。食水生昆蟲和藻類。個體小。

識別特徵


眼小,側上位。眼在吻端與鰓蓋后緣的正中。眼的前下緣有分叉的硬刺。鰓孔很小,鰓膜在胸鰭基部前方處與峽部側面相連。鰓把外側無,內側為12—15o鱗片甚微小。側線完全。背鰭無硬刺,起點位於腹鰭之前。見不分枝鰭條3、分枝鰭條9。胸鰭圓扇形。具不分枝鰭條1,分枝鰭條12,基部有一長形的皮褶。腹鰭具不分枝鰭條1,分枝鰭條7,起點約亦背鰭第2—3根鰭條的下方,基部也具一皮裕 臀紹短小。具不分枝鰭條3,分枝鰭條7,無硬刺。尾鰭分又。體呈黃褐色,腹部灰白色,由鰓蓋后緣至尾鰭基部南13一15條深褐包背腹向的橫斑紋,尾鰭基部有一深褐色斑點。背鰭、尾鰭只有多行褐色斑點組成的縱紋。胸鰭、腹鰭、臀鰭與腹部色澤相同。

基本內容


花斑副沙鰍學名Parabotia fasciata Dabry ,鰍科。廣佈於北起黑龍江南至珠江的各江河。頤下無鈕狀突起。須3對,口角須較長。眼下刺分叉,末端達眼球中部。頰部被細鱗。腹鰭末端距肛門甚遠。肛門位於腹鰭基至臀鰭起點之間的前3/5處。棲息於砂石底質的江河底層。食水生昆蟲和藻類。個體小。

地理分佈


花斑副沙鰍
花斑副沙鰍
分佈於張家口、承德、淶水和北京、天津 河南省、山西省、湖北省、江蘇省、江西省、四川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等有分市。

營養價值


花斑副沙鰍肌肉中水分、蛋白質、脂肪和灰分的含量分別為76.25%、20.73%、1.25%和1.62%(質量分數,鮮樣)。肌肉中含有18種氨基酸,氨基酸總量為22.58%(質量分數,鮮樣),肌肉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為色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數(EAAI)為69.73,氨基酸的支/芳值(BCAA/AAA)為2.37,4種鮮味氨基酸(DAA)總量為9.35%(質量分數,鮮樣);肌肉中主要含有16種脂肪酸,肌肉脂肪酸中多不飽和脂肪酸(PUFA)的含量為25.10%,其中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總量為10.18%。肌肉中常量和微量元素含量豐富且組成比例合理。

胚胎髮育


花斑副沙鰍的繁殖季節在 6~ 8月 ,從府河、環河中採集到Ⅳ末的親魚 ,人工催產 ,人工授精 ;卵無粘性 ,為漂流性卵 ;受精卵在水溫 2 8℃時胚胎髮育速度很快 ,從受精到孵化開始出膜只要 12h ,全部出膜需要 12h 5 0min ,剛出膜的仔魚身體透明 ,全長 2 7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