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相應

天人相應

天人相應,是指自然界和人是互相感應互為映照。天人相應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古代中國哲學、中醫等認為“天道”和“人道”是合一的。

簡介


● 英文名稱:Correspondence Between Nature and Human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

古籍摘選


● 以色脈而合五行之金木水火土,春夏秋冬之四時,四方四隅之八風,上下前後左右之六合,此五行四時八風六合,乃天人相應之常,故曰不離其常。(《黃帝素問直解》·卷之二·移精變氣論第十三篇)

名詞解釋


● 強調人對自然的依存與適應關係。

術語在線


● 引自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術語在線

百科解讀


● 天人相應是中國哲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與宇宙關係的一種形式,其核心思想是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

天人相應的理論內涵

● 天人相應理論中的天為宇宙,為自然環境,在漫長的哲學發展過程中,古人不斷探究天地宇宙與人的關係,東漢時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觀點。自然環境的變化會影響機體的生理活動,人體若想保持健康需要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
● 《黃帝內經》中講“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天人相應的基礎為“氣一元論”,通過氣的感應,人與宇宙自然發生聯繫。

天人相應的具體體現

● 早在《黃帝內經》中古人就發現了許多生命現象與年節律和月節律密切相關。
● 脈象的變化,春天脈象弦為主,夏天脈象洪為主,秋天脈象浮為主,冬天脈象沉為主。
● 有些疾病的發生髮展與年節律相關,如春天多鼻出血,夏天多腹瀉,秋天多瘧疾,冬天多關節疼痛類疾病。
● 月亮的周期性變化也會影響機體氣血的充盈與衰減,如新月期血氣開始充盈,衛氣開始運行;滿月期氣血旺盛,肌肉滿壯。
● 很多疾病與晝夜交替亦息息相關,如疾病多有早晨及白晝穩定,黃昏及夜間加重惡化的規律。

天人相應指導臨床治療

● 基於天人相應理論,中醫學創造了許多有特色的治療方法。如針對許多過敏性疾病,中醫認為多屬於陽氣不足,補充陽氣最佳的季節為每年最熱的季節三伏,因此許多地方開展三伏貼,通過藉助天之陽氣,治療虛寒性病症,如過敏性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風寒濕痹等關節類病症,臨床效果很好。再如平常所說的“冬吃蘿蔔夏吃薑”也是根據一年當中陽氣順應四時的變化而衍生的飲食原則。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印會河。中醫基礎理論.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3]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10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