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家譜
以表譜形式記載劉氏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書
祁姓,相傳祁姓是黃帝的後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帝堯初封於陶地,又封於唐地,故又稱陶唐氏。其號曰[堯],史稱為唐堯。後來祁氏被封於劉國,亦即今保定唐縣。其子孫以國為姓,相傳姓劉。史稱劉氏正宗,此為祁姓劉氏。堯陶衰後有劉累,劉累過後有杜伯,杜伯之後有士會。
根據徠新華網介紹,據統計,中國歷史上劉姓稱帝、稱王者達92人。可以說,從西漢開國到現在2000多年,前半段時間裡,劉姓人的主要工作就是當皇帝,是名副其實的“帝王專業戶”。
姬姓,為周太王的後裔。相傳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繼位,封王季的兒子於劉邑,其後裔以邑為氏,世代相傳姓劉。東周時重封王室成員劉康公為劉國國君。此為姬姓劉氏。周朝滅亡后,姬姓劉氏退出歷史舞台。
劉姓的起源演變:1:最早源於源於祁姓,2:源於姬姓的劉氏起源於春秋時期,3:外族改姓。 2018年公安部統計劉姓人口有7210萬人位列於百家姓第四,排在王、李、張 之後。
劉姓,有三個主要來源:
劉氏家譜
2 來自姬姓。
3 來自他姓改嫁或賜姓劉。據史書記載:一、項伯助劉季滅楚有功,故賜姓劉。漢高祖劉邦實行和親政策,以皇室宗女嫁於單於為妻。依照匈奴的習俗,貴者皆從母姓,單於的子孫於是皆從劉姓。於是便生成這支劉姓。
最新統計表明,劉姓總人口排全國第四位,祁姓(劉姓)人口在中國北方的北京市排在第4位,在遼寧、陝西二省也均排在第4位;而在華東的上海則排在第6位,在廣東省排在8位,在福建省排在第9位,在台灣省排在第9位;在四川省排在第4位。如果從人丁繁衍、人口數量來說,現代劉姓是北方強於南方的話,那麼從宗族的興旺發達、繁榮顯赫來說,則明顯地是南方祁姓(劉姓)勝過北方祁姓(劉姓)。在南方劉姓中,又明顯以湖南、四川、湖北、江蘇等省的劉姓最為興盛,如湖南的劉少奇家族,四川的劉湘家族、劉伯承家族,湖北的劉華清家族,江蘇的劉海粟家族、劉淇家族,福建的劉步蟾家族。劉姓中,除少數成員明確屬於少數民族在漢化過程中改姓為漢字姓劉氏之外,絕大部分都自稱源於漢代皇族,是由2000年前那支曾創造過兩漢文明的古老豐沛祁氏(劉氏)一脈發派繁衍而成,都是漢之子孫、劉邦及其兄弟的後裔。
中華劉氏始祖苑。
劉姓最初發源於今河北唐縣,而始姓劉氏卻在今陝西省境內。祁姓劉氏傳至戰國時,有人在魏國任大夫,遷至大梁(今河南開封),有子劉清,輾轉遷移到今江蘇豐、沛之地。劉清生劉仁,號豐公,劉仁生劉煓,字執嘉。煓生四子:伯、仲、邦、交。第三子劉邦,即漢高祖。建西漢后,分封同姓於各地,其後支派繁衍,於是形成了全國一大姓氏。兩漢時期,劉姓的遷徙主要是由祖籍豐沛地區經長安和洛陽兩個首都向全國各地輻射,中原的劉姓為避“董卓之亂”而不斷向四方遷徙,向東南投奔孫吳和向西南進入四川投靠蜀漢。魏晉南北朝之時,劉氏大舉南遷,在這同時有許多少數民族劉氏加入到漢族劉姓之中。永嘉之亂后,晉室南渡,北方各族人民紛紛南遷,彭城劉氏宗族成員也大批南遷至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形成東晉南朝時期著名的京口劉氏。
魏晉到隋唐五代,劉姓的遷徙主要是由北向南流動:一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劉姓由華北、西北、大漠、關外地區向中原地區遷徙。這些內遷的少數民族劉氏長期在中原定居,最後完全漢化。另一方面,因為中原地區長期戰爭而動蕩不安,為了躲避戰爭的災難,原來居住在中原、華東、江北地區的漢室後裔劉姓,紛紛向東南的江浙、江南等相對安定的地區遷徙。其中,主要是原居豐沛一帶的楚元王後裔彭城劉氏、原居河北的中山劉氏和原居山西的洪洞劉氏向東南江浙閩一帶遷移。隋唐時期,劉姓支脈遍布大江南北。宋代以後,劉姓就已遍布全國各地,從明末開始,閩、粵劉氏陸續有人移居台灣,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謀生。明清時期劉姓一方面繼續保持晉唐以來就開始的由華北向東南的遷徙大勢,同時又在“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浪潮中向西南地區遷徙,並由中國東南沿海開始大規模向南洋地區拓展,從而形成了劉姓的第一次移民海外高潮。
劉姓祠堂
2 、沛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相縣。相當於今安徽、河南等地。
3、弘農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弘農,今河南省靈寶市。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時劉賈。
4、河間郡:漢初置郡,治所在樂城。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之子河間王劉開。
5、中山郡:漢時置郡,治所在盧奴。此支劉姓多出自漢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劉勝。
6、梁郡:漢高帝時置郡,治所在咀陽。此支劉姓為漢孝文帝之子梁孝王劉武所開基。
7、頓丘郡:西漢、西晉兩次置郡。此支劉氏多出自匈奴劉氏。
8、南陽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宛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 西漢長沙定王劉發。
9、東平郡:漢晉置郡,治所在無鹽。南朝宋改稱東平郡。此支劉氏,其開山基始祖為漢宣帝第四子東平王劉宇。
10、高密國:西漢置國,治所在高密。此支劉氏為廣陵王之子劉宏所開基。
11、竟陵郡:西晉置郡,治所在石城。此支劉氏為後漢劉焉所開基。
12、河南郡:漢置郡,治所在洛陽市東北。此支劉氏出自匈奴族劉氏。
13、尉氏縣:春秋時鄭國尉氏邑,秦時置縣。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東漢章帝十一世孫劉通。
14、廣平郡:漢置郡,治所在廣平。此支劉氏出自西漢景帝之孫劉蒼之後。
15、丹陽郡:西漢置郡,治所在宛陵。此支劉氏為臨懷劉氏分支,起開山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7世孫劉會。
16、廣陵郡: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漢宣帝廣陵王劉胥。
17、長沙郡:戰國時置郡,治所在臨湘。此支劉姓開基始祖為長沙定王劉發。
18、臨淮郡:漢武帝時置郡,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劉姓,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光武帝劉秀六世孫晉永城令劉建。
1、彭城堂:這是劉氏使用最普遍的堂號,因為彭城劉氏其源出西漢皇族,時間較早,人口、支脈較多,影響較大,因此被劉氏看作是郡望堂號的正宗。
2、漢里堂:漢皇祖陵所在地的金劉寨劉氏裔孫乃漢高祖 劉邦後裔,世世代代為漢皇祖陵填墳祭祀,為表明自己是劉邦後裔又是在漢皇故里,故所建家祠是“漢里祠”,所以堂號是 漢里堂。
劉累、中山靖王墓
4、藜照堂:漢代的劉向,元帝的時候校書天祿閣,有一天,一個老翁穿著黃衣,拿者藜杖,吹著拐杖上的火焰,拿出天文、地理的書給劉向。劉向問:“你是誰?”他回答說是太乙之精,聽說他好學,特來看他。劉向一生著述很多,見了老翁后,才思更加敏捷了。*姓啟劉國;望出彭城。
5、濡須劉氏宗祠光裕堂:譜載 濡須劉氏乃劉楚之後,唐齊國公劉沼生三子,長子劉楚,為光州大都督、沛國忠簡公。南宋末年吾始祖劉文(字遷一)由安徽休寧率族遷至濡須芝山。家世顯赫,人丁興旺。至明朝更為鼎盛,嘉靖年間都堂劉侖創建了吾族光裕堂,建祠於芝南一字城。后其侄劉汝佳主修光裕堂劉氏宗譜,續輩:廷、有、宗、曰、大、邦、多、世、必、奇、希、先、名、永、錫、裕、后、德、同、居。以此對族人寄予厚望。自濡須始祖遷一公始,吾劉氏世居於無為南門一字城,期間有明御史、湖廣巡撫劉侖,工部主事劉汝佳等名吏。按“廷有宗曰大、邦多士必奇、西先名永錫、裕后德同居”派文,至“先”輩已二十世矣!
6、蒲編堂:由三國蜀漢皇帝劉備而來,東漢末年,劉備家居涿縣,幼年喪父,貧苦無依,和母親一起織席賣草鞋為生。起事後,常被政敵蔑稱為“織席販屨小兒”。劉備稱帝后,常思其母編織蒲席之苦,茶飯無味。劉姓後人遂以“蒲編”為堂名,以告誡子孫勿忘祖先創業之艱辛,以簡樸勤奮為本。
淮濱欄桿劉老寨劉氏家譜排字:林、永、華、同、學、桂、金、潤、松、煥、均、銀、湖、樹、炳、城、錦、源、材、煇、增、鋒、潔、彬、煒、坪。(附註:1.以上20字以中間為準。2.第三字禁止林、章幫三字。3.以金字為十九世往後推。)
江蘇是漢家劉氏的發源地,中華劉姓的搖籃。當年的漢朝皇族,就是從江蘇豐沛地區崛起於世的。後來,江蘇的彭城--今徐州市,更成為天下劉姓公認的郡望。歷史上,江蘇地區劉姓也是名人輩出,族姓盛興。一直到現代,江蘇劉姓在整個劉氏族姓中都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因此,此處特將江蘇劉氏從華東地區劉姓中單獨抽出作為一節向讀者介紹。
豐縣劉氏
豐縣漢皇祖陵的大門
正史記載載,公元前168年,劉武由淮陽王改封為梁王。當時仍留住長安,直到公元前161年才正式就國來到河南,肇基劉氏梁藩王族。劉武所建的漢代梁王國建都睢陽(今河南省商丘縣),統轄從河南開封到山東泰安一帶的40多坐城市。梁國疆域遼闊,土地肥沃,是西漢中期勢力最大的幾個藩國之一。梁孝王劉武生梁共王劉買,劉買生梁平王劉襄,劉襄生梁貞王劉毋傷,劉毋傷生梁敬王劉定國,劉定國生14個兒子。第五代梁王劉定國的第十個兒子劉訢封陵鄉侯,從睢陽移居沛郡豐縣金劉砦漢皇故里,世守漢朝皇帝祖陵墓地,後裔遂繁衍成如今漢家劉氏的正宗之一--江蘇豐縣金劉砦漢里堂劉氏,又稱古豐劉氏或豐沛劉氏。陵鄉侯劉訢在漢成帝建始二年被削爵免為庶民,從此留在漢皇故里祭掃祖墓,專盡孝道。他的後裔到宋代有第45代孫劉運太,開始纂修漢皇故里劉氏的第一修族譜。後來,因金兵和蒙古相繼入侵中原,古豐地區也戰果紛飛,劉氏族人為避戰亂,一度失散避亂南遷。後來戰亂平息,一部分劉氏族人又重返故里,繼續承擔起守陵掃墓的責任。
漢皇故里劉氏自漢高祖劉邦至中華劉氏宗親會會長、漢皇祖陵管里處主任劉恆心會傳遞世系如下:
1劉邦→2劉恆→3劉武→4劉買→5劉襄→6劉毋傷→7劉定國→8劉訢→9劉孝→10劉貢→11劉晨→12劉煒→13劉然→14劉熙→15劉陵→16劉隆→17劉泰→18劉光→19劉崇→20劉乾→21劉符→22劉元康→23劉弘聖→24劉淳→25劉裕→26劉祥→27劉邕→28劉權→29劉祖哲→30劉立顯→31劉洪昭→32劉群范→33劉敦誠→34劉諭銘→35劉後起→36劉賢明→37劉孝慈→38劉義禮→39劉謹遵→40劉記敬→41劉福海→42劉澤紀→43劉延慶→44劉傳仁→45劉運太→46劉繼榮→47劉昌意→48劉期明→49劉家龍→50劉修磊→51劉廷立→52劉獻麟→53劉安康→54劉興成→55劉基建→56劉業立→57劉遵德→58劉崇文→59劉西安→60劉漢川→61劉宗堯→62劉德遠→63劉萬成→64劉懷楨→65劉應祥→66劉汕配→67劉士祿→68劉官配→69劉本鍵→70劉敬思→71劉作檢→72劉法崇→73劉偉征,劉恆心→74劉偉。
豐縣劉家營開基始祖劉順,山西洪洞人,元末自山西洪洞大槐樹奉旨移民遷到江蘇豐縣歡口劉大營,江蘇豐縣劉家營開基始祖,豐縣藜照堂劉氏,漢高祖邦公後裔,漢文帝恆公大系,山陽公劉秋直裔。豐縣劉氏是徐州地區名門望族,有660年的歷史,12萬人口。清朝四世三公的劉墉家族是他的後人。江蘇豐縣劉大營劉氏世系表1世漢高祖邦公→2世漢文帝恆公→3世漢景帝啟公→4世長沙定王發公→5世春陵王買公→6世郁林太守外公→7世鉅都尉回公→8世南頓令欽公→9世光武帝秀公→10漢明帝庄公→11漢章帝旦公→12河間孝王開公→13解瀆亭侯淑公→14解瀆亭侯萇公→15漢靈帝宏公→16漢獻帝協公→17太子馮公→18山陽公康公→19山陽公瑾公→20世山陽公秋公→21祥公→22瑞公→23洪公→24遠公→25明公→26錦公→27鵬公→28勤公→29真公→30家公→31新公→32春生公→33常公→34展公→35松公→36純公→37昭公→38繼公→39承信公→40齊公→41晉公→42江公→43海泊公→44功公→45蘭公→46慶公→47均公→48萍公→49冬雨公→50田公→51耕公→52金公-53湖公-54世【豐縣劉大營始祖順公】劉順,主要分佈在豐縣歡口、劉大營、山東諸城,也有遷到台灣者。江蘇省邳州市宿羊山第一大姓劉氏為劉順的曾孫劉湘、劉濱於明朝嘉靖23年遷來邳州徐樓耿老埠、宿羊山,後世主要居住在宿羊山一帶,人丁興旺。
沛縣劉園藜照堂劉氏
據世界劉氏宗親總會秘書長兼(沛縣)中華劉氏宗親總會會長劉忠新先生提供的資料,沛縣劉園藜照堂劉氏屬於西漢皇族,出自漢高祖劉邦長子齊王劉肥、城陽景王劉章一支。這支劉氏家族以"藜照堂"為堂號,以劉邦為族譜第一世始祖。劉園劉氏傳遞世系如下:
1劉邦(漢高祖)→2劉肥(齊王)→3劉章(城陽景王)→4劉喜(城陽共王)→5劉延(城陽頃王)→6劉義(城陽敬王)→7劉武(城陽慧王)→8劉順(城陽荒王)→9劉勛(高廣節侯)→10劉賀(高廣哀侯)→11劉福(高廣質侯)→12劉吳(高廣侯)→13劉畋→14劉般→15劉瑾→16劉沇→17劉耿→18劉憍→19劉hang(亢+鳥)→20劉詻→21劉距→22劉富→23劉凗→24劉模→25劉耀→26劉珩→27劉鉞→28劉澧→29劉椿→30劉光→31劉基→32劉鎮→33劉渭→34劉軻→35劉炎→36劉坤→37劉鍾→38劉廣業→39劉錡→40劉法→41劉樹→42劉煇→43劉垣→44劉錄→45劉琥→46劉煥→47劉信→48劉定家→49劉盛→50劉慈→51劉滿→52劉和亭→53劉傑→54劉茂→55劉祿→56劉致→57劉朴→58劉鐧→59劉嶺→60劉子龍→61劉恕太→62劉爵一→63劉禮→64劉學道→65劉士棠→66劉玉璋→67劉效春→68劉彥德→69劉敬漢→70劉鳳奎→71劉忠新、劉忠保、劉忠國、劉忠家、劉忠智、劉忠傑。
沛縣朱王莊藜照堂劉氏
沛縣朱王莊劉氏是沛縣有名的望族大姓,相傳屬於中山靖王劉姓大宗,出自三國蜀帝劉備次子劉永。但劉氏明確可知的始祖,則是明朝初年的劉元、劉真、劉冠、劉啟4兄弟。據1998年劉鴻愛主編的(沛縣藜照堂五修)《劉氏族譜》記載,最早遷回劉邦當年發跡起家的根據地沛縣開基始祖,是劉備的曾孫、劉永的孫子劉乾玄。當年劉備的次子劉永受封為為思王,后改封為甘陵王。蜀漢亡國后,劉永隨後主降魏,徙居洛陽,被削去王爵,貶為鄉侯、奉車都尉。劉永生子名叫劉晨,劉晨,字耀輝,娶妻張氏,生3子:劉乾玄、劉乾鎮、劉乾清。魏晉之際,洛陽一帶戰火頻繁。後來又發生"八王之亂",洛陽再度成為兵荒馬亂之亂。遷居於此的蜀漢劉氏皇族,為了避難,又開始向四處遷散。劉晨的次子劉乾鎮和三子劉乾清均南遷江浙和福建,而長子劉乾玄則遷回沛縣故里,落籍沛縣西北老劉庄。從此,這支劉氏皇族就以庶民的身份在沛縣世代居住下來,形成沛縣的劉氏望族。他們以劉邦為本族始祖,以劉乾玄為回歸沛縣開基祖。劉乾玄的後裔,第10代有劉永祥,唐太宗貞觀時官任青州知府;劉永祥的兒子劉賢,顯慶年間進士,官任滕縣縣令。第15代有劉崇,長慶年間官任彭城刺史。宋代有劉贊,宋寧宗嘉定二年中武舉人,后官封盪邑將軍。沛縣劉氏傳到明朝初年,有劉元、劉真、劉冠、劉啟4兄弟,相傳是劉乾玄的第29代孫,則成為沛縣藜照堂劉氏4大房的房祖。族譜所記自劉備到劉元的傳遞世系如下:
劉邦……→劉勝(中山靖王)……劉備→劉永→劉晨→1劉乾玄→2劉殷→3劉祁玉→4劉昀→5劉*(四+助)→6劉熜→7劉璠→8劉行本→9劉麒→10劉賢→11劉迪→12劉衍→13劉懋→14劉崇→15劉盩→16劉恆信→17劉朝舉→18劉俊臣→19劉孝祖→20劉荃→21劉漳→22劉耀→23劉馨→24劉彤→25劉贊→26劉顒→27劉綱→28劉熙→劉元、劉真、劉冠、劉啟。
劉元的後裔,主要居住在沛縣劉田寨、劉碼頭、劉園、曹文家、魏婁、王小婁、河南新鄉市等處;劉真的的裔,則主要分佈在沛縣孟橋、劉岔婁、劉邦店、沛城西關、石灰窯等地;劉冠的後裔,主要分佈在沛縣丁庄、城子廟、劉香庄、馬口和山東巨野、鄆城等地;劉啟的後裔,則主要居住在沛縣廟道口、東劉庄、秦崗等處。
沛縣劉氏以"藜照堂"為堂號。歷史上曾5次修譜,創修於明洪武初年,清康熙六年二修,民國六年三修,公元1962年四修,1998年五修。民國三修族譜時,劉氏宗族訂立了如下12個字的字派:"昭鴻運,慶履祥。遵祖訓,延緒長。"其中,"昭"字派是劉元兄弟的第17世。公元1962年四修時,又續訂了如下12字的字派:"建家政,詩書良。為忠厚,冠漢鄉。"沛縣藜照堂劉氏已發展到數萬人,最多的已傳遞到劉元兄弟的第22代"祥"字派。
附:沛縣劉氏長房長支世系:
劉熙→1劉元→2劉震→3劉藩→4劉顯筠→5劉進修→6劉尚能→7劉龍田→8劉璣→9劉天彰→10劉晶→11劉志財→12劉會→13劉士京→14劉際維→15劉夢鶴→16劉盛光→17劉昭禮→18劉鴻成→19劉運峰→20劉慶佳。
沛縣藜照堂劉氏世為古沛望族,雖然沒有出過特別有名的人物,但英賢俊傑,代不乏人。如劉真之子第二代劉昌,字岐周,明代太學生,官任九江府經歷、修職郎。晚清時有劉士友,曾響應曾國藩辦團練,抵禦盜賦,被授予五呂軍功。現代有劉連群,字子昭,為江蘇著名畫家;劉志華女士,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人大常委委員,中國十大女傑之一,全國婦聯執委。
安徽肥西縣“仁和堂”劉氏
據劉長春、劉長雄、劉傳早等主修的五修《劉氏宗譜》記載: “仁和堂”劉氏始祖六公文貴,自大明正統五年(1440年)由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遷居安徽廬州府合肥縣西鄉雙河香爐墩(現為肥西縣山南鎮洪橋鄉爐墩村)。因愛此地民風純厚,山水質樸,遂安家於此。文貴公於四十一歲結婚,育有三子:長子武唐公,次子武江公,三子武海公。世代繁衍生息,代有賢達,近二百年來尤為甚,成為六安甚至安徽的望族,立有堂號“仁和堂”,建有廟號“長崗劉”。後裔分佈在安徽合肥市,肥西縣的山南鎮、洪橋鄉、金牛鄉、界河鄉、柿樹鄉、井王店,六安市的雙河鎮、孫崗鎮、施橋鎮、椿樹鎮、先生店、中店鄉、范庵、張店鎮、毛坦廠鎮、三十鋪鎮、東十里鋪、雙橋、木廠鎮、山王河、青山鄉童山,舒城縣的柏林鄉秦家橋、干叉河鎮、南港鎮、鮑墩村黃姑廟,無為縣,廣西的桂林市,廣東珠海市,北京市,上海市,湖南長沙市等地。五百七十六年時間傳25世4000多丁。從前清嘉慶八年(1803年)十三世祖依濟公初創成譜,十五世祖志榜公補充完善;前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十五世祖志祥公、志泰公二修;前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十五世祖志祥公、志泰公三修;民國三十二年(1944年)十七世祖廣鉞公、廣珍公、廣韜公四修。四修譜共印刷二十一部,每部十八卷,以“耕讀傳家本謙恭,處世宜和平循道,理中正莫違時永”二十一字編定譜號數。2017年十九世長春、長雄、傳年等五修,一套二十二卷,印數七十八套,字型大小數按千字文順序“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余成歲,律呂調陽。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昆岡。劍號巨闕,珠稱夜光。果珍李柰,菜重芥姜。海咸河淡,鱗潛羽翔。龍師火帝,鳥官”78字為收藏譜號。
劉氏家譜
江蘇睢寧劉氏
徠據江蘇睢寧劉氏宗親研究會會長劉滋鳳先生提供的資料介紹,江蘇睢寧劉氏有多個支派,他們大都是漢代劉氏皇族的後裔,但屬於同宗不同支派。其中,最大的支派是睢寧城北的潘村劉氏,約有5萬人之多。現將各支介紹如下:
睢寧永思堂劉氏:江蘇睢寧永思堂劉氏又稱"東劉家"或"潘村劉氏",形成於元朝,來自江蘇沛縣劉家寨,以劉清為入睢開基始祖。
據劉滋鳳先生提供的1993年重修永思堂《睢寧劉氏族譜》和1998年永思堂《睢邑沛郡劉氏宗譜》(續修本)記載,江蘇睢寧劉氏與沛縣劉園劉氏、劉田寨劉氏屬於同宗,睢寧永思堂劉氏是沛縣藜照堂劉氏的分支。睢寧永思堂劉氏開基始祖劉清,原籍江蘇沛縣劉家寨,是劉邦的和51代孫,出自沛縣劉園劉氏第44世祖劉錄之後。自劉錄到劉清的傳遞世系如下:44劉錄→45劉松→46劉賢佐→47劉坊→48劉鑒→49劉濟→50劉榮→51劉清。睢寧蕃村劉氏劉滋鳳家族傳遞世系如下:1劉清→2劉子實→3劉智→4劉翱→5劉錫→6劉涇→7劉積→8劉芳→9劉思朋→10劉嘉佩→11劉光宗→12劉玿→13劉壯辰→14劉梮→15劉資始→16劉隆璧→17劉名傳→18劉延化→19劉榮儉→20劉保玉→21劉益俊→22劉茲鳳→23劉華廉、劉民廉、劉君廉。
歷史上,睢寧永思堂劉氏書香傳家,人文蔚起,科甲連綿,是江蘇著名的書得世家和名門望族。據不完全統計,劉氏家族從始祖劉清開始,元、明、清3代共出了2個進士、8個舉人、32個貢生、8個監生、10個廩生、126個國子監太學生、203個秀才;20世紀又出了3個博士、2個碩士、6個研究生、7人留學生、169個大學生、163個大專生、105個中師生、176個中專生。
四川劉氏宜茂公家族
開基始祖:本族四川開基始祖國茂公,系湖南武岡開基祖宜茂公的後裔,本族尊宜茂公為第一世祖,宜茂公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縣早和市梅子村砂珠澤。傳至國茂公,妣馬氏,1702年從湖南老家遷入四川省都江堰市大觀鎮欣禾村開基,子孫繁盛。
劉氏家譜
傳接世序:宜茂公,妣劉氏→汝聰公,妣周氏→軫公,妣匡氏、馬氏,生二子:學安、學葵→學安公,妣歐氏,生五子:良福、良光、良壽、良祚、良祿→良福公,妣林氏、蕭氏,生四子:啟富、啟諫、啟賢、啟龍,→6啟富公,妣馬氏,生三子:國茂、國昌、國滔→國茂公,妣馬氏,生二子:正仁、正儀,→正仁公,妣許氏,生三子:天錫、天堯、天貴,→天錫公,妣尚氏,生五子:文榜、文珖、文理、文福、文龍、→文榜公,妣陳氏,生四子,承玉、承東、承福、承旭→承玉公,妣童氏、劉氏,生二子,順孝、順年→順孝公,妣張氏、鍾氏、趙氏、左氏,生子章、子元→子章公,妣周氏,生二子:純長、純青,→純長公,妣楊氏、苟素雲,生二子:世珍、維學,→士珍→映濤、曉濤。
家族分佈:重慶、陝西、四川省大邑縣唐場賀家營、崇州市街子鎮、都江堰市道觀場上壩、石羊鎮上壩、中興鎮、汶川縣、三江、水磨等地,以及湖南武岡市稠樹塘鎮、江西吉安泰和縣早禾市梅子村。
睢寧劉圩劉氏
屬於沛郡劉氏大宗,形成於明代,遷來山東,以劉三公為開基始祖。
據記載,劉三公(名字失載)原籍山東微山縣塘湖鄉枋頭村,明嘉靖年間由山東遷居睢寧劉圩。劉三公生4子:劉伯惠、劉伯麟、劉伯從、劉伯時。劉圩劉氏在微山時為青藜堂,分支睢寧後堂號為"崇經堂"。自清嘉慶年間創修族譜,該族今已先後5次修譜。劉圩劉氏從開基始祖劉三公的第八世到第三十三世,使用如下32個字的派語:"克廣學政,敦守和平。啟培昌裕,繼世錫榮。肇基建樹,布澤遐宏。憲法章作述,奉典循聲。"睢寧劉圩劉氏現已傳到劉三公的第20代,人口繁衍到1萬多人。族人主要頒在江蘇睢寧其次是宿遷縣,再擴散到鄰近各縣。
睢寧高作小河劉氏
屬於沛郡劉氏大宗,形成於明朝中葉,遷自江蘇邳州,以劉應石為入睢開基始祖,以劉問為邳州始祖。譜稱,睢寧高作小河劉氏開基始祖劉應時,原籍江蘇邳州聯防鄉艾山西村人,明中時逃荒遷入睢寧,入籍睢寧縣高作社(今高作鄉后劉村前劉組),俗你小河劉。他的祖先邳州劉氏原籍江蘇沛縣,邳州始祖劉問元朝末年由沛縣遷來邳州,邳州堂號為"清愛堂",分支睢寧后改為"青藜堂"。睢寧小河劉氏族人現傳到開基始祖劉應時的第20代,人口約5000人。族人主要分佈在睢寧、宿遷二縣以及鄰近縣市。睢寧小河劉氏在清嘉慶年間創修族譜,公元1997年又續修族譜,並訂立了如下40字的派語:"光興俊廷,錫宏廣建。紀聖述賢,鵬軒浩乾。文明昭瑞,永世敦傳。孝悌廉昌,韶慧其祥。家訓倫理,厚續恆長。"其中,"光"字派是開基始祖的第十二代,"俊"字又作"榮","錫宏廣建"一句又作"良丕從先"。
睢寧城東湯劉劉氏
形成於明朝後期,來自山東,以劉三公為開基始祖。睢寧城東湯劉劉氏開基始祖劉三公,真名失傳,原籍山東青州,明朝後期,因避戰亂與兄弟3人一同南遷,獨劉三公一個落籍睢寧。劉三公生4子:劉文斗、劉文升、劉文元、劉文魁。城東湯劉劉氏在睢寧的堂號有"尚德堂"、"藜照堂"、"青藜堂"、"尚未藜堂"等。族譜創修於清中期,1998年四修。第開基始祖劉三公的第9世至第44世,城東湯劉劉氏使用如下字派:"允守振清,恩慶光榮。邦靖德正,朝永昌明。樹義延培,庭良紹興。志遠宏偉,繼賢盛隆"。
睢寧城西劉樓劉氏
形成於明末,來自河南洛陽,以劉國朝為入睢開基始祖。譜稱,劉樓劉氏開基始祖劉國朝,原籍河南洛陽西關,明朝末年自洛陽東遷入蘇,先遷下邳(今古邳鎮),後轉輾遷移,經高作再遷睢寧縣,落籍睢寧城西5里定居,后族人世代居此,因稱當地為"劉家樓"或"劉樓"。劉樓劉氏現已傳到開基始祖劉國朝的第19代,全族人口約1000餘人,族人主要分佈在睢寧城西劉樓和響水縣馬飛雄庄兩地。該族堂號為"永思堂",歷史上曾四次修譜,字輩譜自14世到29世共16字如下:"敦本思敬,紹廷克光。榮培希守,世澤延長。"
睢寧凌城劉氏
凌城劉氏形成於清朝中期,因族人居住在凌城街而得名,遷自泗州,以劉茂文為開基始祖。據族譜記載,睢寧凌城劉氏開基始祖劉茂文,原籍泗州青田,清朝中期由泗州遷來睢寧,落籍睢寧凌城。凌城劉氏現已傳到開基始祖劉茂文的10多代,有人口1000餘人,族人主要居住在凌城街南關。凌城劉氏堂號為"屏山堂",族譜創修於清道光年間,續修於1931年,自開基始祖第7代到22代,使用如下16字派語:"其業宜廣,維士則良。本仁祖義,喜爾壽昌。"
睢寧王集林廟劉氏
屬於彭城劉氏大宗,形成於清中期,來自江蘇徐州銅山,以劉大公為開基始祖。據族譜記載,本族開基始祖劉大公,本名失傳,原籍徐州銅山,清代中葉自銅山遷來睢寧,落籍睢寧王集林廟。劉大公後裔現已傳到第15代,人口發展到2000多,族人主要分佈在睢寧王集林廟、梁聲、趙集、楊集和蘇塘柴湖等處。本支劉氏堂號為"彭城堂",1998年創修族譜,並訂立了從開基始祖第9代到第44代的32字派語:"金華開啟,福慶勛宣,忠楨崇祥,百世其昌,貴坤獻錦,新建久遠,學奎武揚,宇元安長。"
江蘇吳縣洞庭劉氏
洞庭劉氏以洞庭山得名。洞庭山,一名包山,即今江蘇省吳縣西南太湖中西洞庭山。據江蘇省圖書館藏清乾隆二十二年劉世祺所編《洞庭劉氏族譜》記載,洞庭劉氏形成於南宋初,"世籍彭城,派延汴邑",來自汴梁(今河南開封市),以劉*(日+永)為開基始祖。洞庭劉氏開基始祖劉昶,字仲明,號柏亭,原籍河南汴梁。靖康之難,金兵入侵,劉柏亭扈駕自汴梁南遷。劉伯亭生3子:劉金、劉石、劉絲。劉絲考中宣和年間(1119--1125年)進士,官任僕射。靖康二年(1127年),劉絲奉父隨宋高宗南渡,遷居太湖之濱的洞庭東山岱心灣立業,後裔世代居此,形成洞庭劉氏。劉金、劉石則仍居汴梁。劉絲娶夫人周氏,生3子:劉巨丞、劉巨相、劉巨卿。其中,二子劉巨相生子劉昂,劉昂遷居常州縣。劉巨卿生2子:劉吉、劉泰。劉吉生2子:劉谷、劉足。劉谷生2子:劉台、劉各。劉台生子劉承事,劉承事生子劉三九承事,劉三九承事生3子:劉十三員外、劉十四員外、劉十七員外。劉十四員外生的兒子叫劉四十一將仕。劉四十一將仕生2子:劉七四、劉七六。劉七四官任僉判,生2子:劉元子一、劉子三。劉元一生5子:劉貴一、劉貴三、劉貴四、劉貴五、劉貴七。劉貴一生子劉仁一,劉仁一生子劉謙一,劉謙一生子劉忠一秀。劉謙一的從兄弟劉敬一秀長子劉升,字伯昂,生子劉旭。劉旭生子劉瑤,劉瑤生子劉秉文,劉秉文生子劉祿。劉祿的兒子劉容,字汝思,號小樓,生子劉承烈。劉承烈生子劉士英,劉士英生子劉時偉,劉時偉生子劉昭德。劉昭德是清康熙時人,贈儒林郎,生子劉世祺。劉世祺,字鶴年,號榨齋,貢生,曾主持編修了洞庭劉氏第一部族譜。劉世祺生子劉緒本。劉緒本,字纘元,號載園,太學生,官任候選州同。劉緒生子劉宏*(土+岑),此為劉氏第28世。現在,洞庭劉氏大概已傳到第40代。
江蘇徐州銅山劉氏
據1996年劉繼平主修的徐州利國熬嚴祠《劉氏族譜》記載,本支劉氏主要分佈在徐州銅山縣利國,現有人口1388人。郡望為彭城郡,堂號是"青藜堂",分祠是"熬嚴祠"。本族自第5代到第24代使用如下20字五言字派詩:"永保宗祖訓,勤忍剛正宏,傳家維孝友,為善本忠行。"銅山柳新鎮的劉家村亦是該族分支之一,堂號為“青藜堂”,其先祖劉梅搬遷至此地並開枝散葉。輩分順序為“梅、璽、泰、山、守、德、傳、正、文、光、振、西、繼、世、宏、昌”。
江蘇鹽城新興劉氏
據劉守華、劉其海提供的江蘇鹽城新興《劉氏族譜》(七修)記載,本支劉氏形成於元朝末年。開基始祖劉極,是漢高祖劉邦的第51世孫。劉極原籍江蘇沛縣,元朝末年因避兵亂,自沛縣遷江蘇鹽城龍岡,后又遷鹽城新興場。該族人口主要分佈在江蘇省鹽城市城區新興、永豐以及建湖、射陽、阜寧等地,現有人口約5000人。郡望為彭城郡,堂號是"藜照堂",分祠是"新興"。本族自開基始祖劉極的第20代開始,使用如下四言字派詩:"世守其德,義孝承先;人如達立,家必興賢;弘揚廉潔,榮耀超前;書海恆慧,昌盛萬年。"時至今日,劉氏最多的已傳到劉極的第26代。現將劉極至劉其海的傳遞世系抄錄如下:1劉極→2劉肇基→3劉承業→4劉*(山+由)→5劉光世→6劉文舉→7劉富→8劉紀→9劉玠→10劉濡→11劉應震→12劉振所→13劉銳生→14劉愷成→15劉道懷→16劉芳→17劉以純→18劉殿元→19劉學鴻→20劉世貴→21劉守定→22劉其海。
江蘇響水六套劉氏
響水六套唐庄劉氏形成於清初,來自淮東馬羅鄉,以(第十六世祖)劉悅為來響水開基始祖,以劉毅為本支一世始祖,以劉邦祖父劉仁為族譜第一世始祖,以漢初太上皇劉煓為第二世祖。據劉興華先生提供的清同治十二年(1872年)江蘇響水縣六套鄉唐庄村《劉氏族譜》記載,本支響水劉氏是楚元王劉交的後裔。劉仁的第31代孫劉高廉,始隱居潤東諫壁。65世孫劉無極,宋崇寧三年進士,官任兵部尚書、同平章事,封荊國公,因議事與秦檜不合,解組后隱居雩山。劉無極生9個兒子:長子劉敞,居雩山;次子劉政,居諫壁;三子劉敏,居大沙;四子劉效,居大缺;五子劉毅;六子劉枚,居劉巷;七子劉敓,居潤城;八子劉敧,居丹陽;九子劉敵,居楊州。第66世劉毅,字玄一,開封祥符縣大夫,自潤東遷居開封馬店村,為響水劉氏本支第一世始祖。劉毅的孫子翰林學士劉德夫、尚書左丞劉正夫,又因隨宋高宗南渡,自開封遷居雲陽濫泥泓。劉毅的第16世孫劉茗,又於公元1551年自濫泥泓遷居淮東馬羅鄉。再到清朝順治二年,劉毅的第20世孫劉悅,又自馬羅鄉十里四團二甲遷居江蘇省響水縣六套鄉唐庄村開基立業。到公元1994年,響水劉氏已傳到開基始祖劉悅的世孫14孫,也就是劉毅的第33代,楚元王劉交的第96代。全族人口約1300人,族人主要分佈在江蘇省鹽城市北6個縣,其中又以浜海、響水最多。族人主要從事農業,代表人物有劉興標,全國人大代表、四川省人大常委;劉懷邦,劉仲三,任浜海縣縣長。響水劉氏族譜所載傳遞世系如下:遠古世系:1劉仁→2劉煓→3劉交→4劉夷→5劉戊→6劉記→7劉*(訁+介)→8劉柫→9劉昅→10劉軒→11劉衛→12劉班→13劉寬→14劉寵→15劉儒→16劉諫→17劉典→18劉植→19劉峻→20劉抗→21劉潢→22劉相明→23劉懿→24劉謐→25劉靖→26劉惔→27劉毅→28劉*(石+長)→29劉桓之→30劉准→31劉高廉→32劉芳→33劉儼→34劉曾辦→35劉若弼→36劉弘基→37劉勖→38劉剛→39劉志寧→40劉行伶→41劉嶠→42劉彤→43劉湛羽→44劉安恆→45劉乾曜→46劉至忠→47劉抱貞→48劉晏→49劉贊→50劉霞→51劉墀→52劉允章→53劉審琦→54劉光義→55劉禹爾→56劉著→57劉全照→58劉蓋→59劉堯年→60劉煥→61劉獻奇→62劉燁→63劉沆→64劉*(扌+卞)→65劉無極→66劉毅。近代世紀:1劉毅→2劉嗣明→3劉育(德夫)→4劉顯祖→5劉得方→6劉旒→7劉論→8劉惠→9劉士居→10劉季和→11劉泰→12劉忠→13劉銑→14劉溥→15劉宷→16劉茗→17橋→18劉志聰→19劉相→20劉悅→21劉君顯→22劉子鴻→23劉萬→24劉文高→25劉德→26劉開有→27劉珣→28劉芹芳→29劉孟待→30劉懷連→31劉興華→32劉國良→33劉建剛。上述世系中,近代世系應基本可信,而遠古世系則屬杜撰。該遠古世系將31代劉准當作南北朝時的宋順帝,但劉順之前的世系卻與《宋書》所記不符。因此,響水劉氏開基始祖劉悅本人在順治六年寫的《本源考》中,也承認劉無極以上"世次之源流或詳或略,不無傳信傳疑之外",只有劉毅之後的世系,才是"確可有據"。
山東武城小館村劉氏
始祖劉積勛,於1700年前後與弟劉積勝、劉積海由山西省洪洞縣遷往河北省景縣劉家旺村,耕讀為業。數載后,始祖劉積勛,遷落于山東省恩縣(今武城縣)莫家館(現稱為小館,)率其子孫耕讀,至今已三百餘載,延續十二世,子孫三百餘人,分居于山東、江蘇、吉林、河北、北京、天津和美國休斯敦等省市。此宗親族譜既是對前輩輩分的記載,又是對後輩輩分的有序指導。族譜繼續沿用傳世譜定稿時,為永世不亂宗,由齊館秀才齊良漢謀划的在名下註明其子孫名字的良策。始祖以下有排序十輩:積子粉福仁 春進洪振文。族人劉振浩續排十輩:佔德永長在 忠義耀光宗。族規:熱愛祖國,至高無上。祭奠祖先,輩分尊綱。孝敬父母,尊敬師長。關愛子孫,茁壯成長。家庭團結,萬事興旺。鄉親和睦,心胸寬廣。社會文明,品德高尚。尊紀守法,時刻不忘。勤儉持家,奮發圖強。族譜緒排,久遠流暢。【一 世】劉積勛(五子)劉子敬劉子胥 劉子恭劉子文劉子風【二 世】劉子敬(二子)劉 瑛 劉 璞;劉子胥(一子)劉 西;劉子恭(一子)劉 貴;劉子文(一子)劉 粉;劉子風(一子)劉 寬【三 世】劉 瑛(一子)劉福興;劉 璞(少亡)劉 西(一子)劉福強;劉 貴(一子)劉福財;劉 粉(一子)劉福旺;劉 寬(三子)劉福有 劉福詳 劉福倉【四 世】劉福興(乏嗣);劉福強(乏嗣);劉福財(繼子)劉德文;劉福旺(五子)劉大文劉換文劉明文劉德文(出繼)劉起文;劉福有(一子)劉 仁;劉福詳(乏嗣);劉福倉(一子)劉 信【五 世】劉大文(一子)劉長春;劉換文(一子)劉英春;劉明文(二子)劉殿春劉迎春;劉德文(一子)劉同春;劉起文(三子)劉逢春劉玉春 劉興春;劉 仁(三子)劉太春劉平春劉景春;劉 信(三子)劉聖春劉德春劉榮春【六 世】劉長春(三子)劉進財劉進寶劉進玉;劉英春(一子)劉進忠;劉殿春 (二子)劉進法 劉進有;劉迎春(一子)劉進道;劉同春(一子)劉進慶;劉逢春(二子)劉進瑞劉進榮;劉玉春(繼子)劉進功;劉興春(二子)劉進功(出繼)劉進生;劉太春(二子)劉進清 劉進善;劉平春(二子)劉進章 劉進先;劉景春(五子)劉進明劉進山劉進池 劉進富 劉進臣;劉聖春(一子)劉進義;劉德春(二子)劉紹玉劉紹清;劉榮春(二子)劉進禮劉進朝【七 世】劉進財(一子)劉洪喜;劉進寶(三子)劉洪祝劉洪山劉洪均;劉進玉(四子)劉洪章劉洪富 劉洪年劉洪德;劉進忠(二子)劉洪祿劉洪林;劉進法(繼子)劉洪勤;劉進有(四子)劉洪勤(出繼)劉洪祥劉洪達劉洪傑;劉進道(乏嗣);劉進慶(乏嗣);劉進瑞(二子)劉洪坤劉洪彬;劉進榮(三子)劉洪告 劉洪志劉洪吉;劉進功(繼子)劉洪義;劉進生(五子)劉洪恩劉洪元劉洪舜 劉洪西 劉洪義(出繼);劉進清(一子)劉洪深;劉進善(一子)劉洪文;劉進章(繼子)劉洪慶;劉進先(三子)劉洪慶(出繼)劉洪聲劉洪順;劉進明(二子)劉洪見劉洪福;劉進山(一子) 劉洪坡(早亡);劉進池(三子)劉洪勝劉洪利 劉洪茂;劉進富(二子)劉洪嶺劉洪忠;劉進臣(二子)劉洪成劉洪月;劉進義(二子)劉洪田 劉洪奎;劉紹玉(乏嗣) ;劉紹清(二子)劉洪舉劉洪昌;劉進禮(三子)劉洪臣劉洪太劉洪耀;劉進朝(二子)劉洪增劉洪才【八 世】劉洪喜(一子)劉振起;劉洪祝(乏嗣);劉洪山(二子)劉振海劉振河;劉洪均(二子)劉振江劉振泉;劉洪章(一子)劉振華;劉洪富(乏嗣) ;劉洪年(二子)劉振元劉振詳;劉洪德(二子)劉振興劉振香;劉洪祿(一子)劉振龍;劉洪林(一子)劉振山;劉洪勤(一子)劉振玉;劉洪祥(一子)劉振榮;劉洪達(一子)劉振祿;劉洪傑(一子)劉振業;劉洪坤(二子)劉振東劉振鐸;劉洪彬(三子)劉振聲劉振剛劉振邦;劉洪告(繼子)劉振缽;劉洪志(三子)劉振缽(出繼)劉振城 劉振榜;劉洪吉(三子)劉振寶劉振忠劉振林;劉洪恩(一子)劉振浩;劉洪元(乏嗣);劉洪舜(乏嗣);劉洪西(招婿)王小華;劉洪義 (二子)劉振瀛劉振羚;劉洪深(四子)劉振嶺 劉振崗劉振環劉振貴;劉洪文(二子)劉振廣劉振坤;劉洪慶(四子)劉振國劉振才劉振平劉振峰;劉洪聲(遷張家口);劉洪順(二子)劉振躍 劉振軍;劉洪建(二子)劉振清劉振中;劉洪福(三子)劉長青劉長林劉長森;劉洪波(乏嗣);劉洪勝(招婿在齊館後代姓齊);劉洪利(一子)劉振超;劉洪茂(二子)劉振宇劉振勇;劉洪嶺(招婿)劉建恆;
相傳江蘇興化市安豐鎮劉鄒村劉氏出於蘇州閶門一帶,步忠堂學新,德厚傳桂芳,龍政萬年樹,則守煥金銀。
山東夏津白馬湖劉氏分支
後輩輩分:德大立國。
貴州納雍武佐劉氏
劉洪嶺(招婿)劉建恆;劉洪忠(招婿)馬可軍;劉洪成(招婿);劉洪月();劉洪田(乏嗣);劉洪奎(一子)劉振廷;劉洪舉(一子)劉振武;劉洪昌(一子)劉振德;劉洪臣(一子) 劉振義;劉洪太
廣東普寧桂花籃劉氏
桂花籃村位於南徑鎮東南10里潮普交界處,古屬潮陽縣,明神宗年間划入普寧治
下,屬土包括今之青洋山、碧嶼(北嶼蘇)二個管理區,古時主村址在碧嶼,現名和靖村。據說,劉氏先祖劉琰山於北宋年間從福建莆田遷居潮陽,創桂花籃村,歷300餘年,至明洪武六年,劉燕山攜胞弟劉南崗避亂遷居霖田都桂林(今揭東縣霖磐鎮下林鄉),第四子劉忠義從下林東頭寨遷居普寧桂揚,俗稱洋尾劉,即今南溪鎮揚美鄉。600多年前先祖居南徑桂花籃時可謂當地望族,雖然時移世易,山移水改,但是許多動人事迹仍在附近村寨世代相傳,古迹文物依稀可見。劉氏先祖離開桂花籃后,僅其後裔劉燕山兄弟二人,子孫今居榕江兩岸者已達 3萬餘人。
北京劉姓
據北京市1978年人口調查資料統計,北京市共有2225個姓氏,劉姓為全市10大姓之一,人口總數僅次於李、王、張3姓,佔全市人口總數的7.7%,排在第4位。依此推算,則今天北京市劉姓人總數約有95萬人(全市1989年總人口1240萬)。
河北、天津劉姓
河北是劉姓的重要發源地。當年堯帝之子受封於劉,肇基劉姓,這個劉地邑,就在今河北唐縣。作為今天世界劉姓中的主體宗派--中山劉氏和客家劉氏,也是發源於河北的劉姓中山國,史稱劉氏正宗。劉姓也是天津的大姓。早在近代,天津劉氏就有一支家族以工商業起家,成為天津工商八大家之一。
河北黃驊滕庄劉氏
形成於明代,來自山東,以劉五老為入冀開基始祖和族譜第一世祖,以劉五老之孫劉澤為本支始祖。據清雍正二十一年劉照鄰主修的河北省黃驊市《劉氏族譜》記載,黃驊滕庄劉氏開基始祖劉五老,原籍山東省萊州府即墨縣金鈀齒劉庄人氏。明朝永樂二年(1404年),劉五老奉詔率領家人子弟北遷,從山東即墨遷到河北省,落籍於河北省滄州府城東60餘華里的滄縣將相鄉(今河北省黃驊市畢孟村)。劉老五的後裔後來世代居住在河北,散處於河北滄縣、青縣、保定、通州、寶坻、天津以及外省的哈爾濱、山海關、鹽山、包頭等地。至今,這支劉氏最多的已傳到劉五老的第24代,人口已達萬餘人,主要集中在河北省南部地區。劉氏族人從事農、工、商者都有,其中明朝時有劉子延,字體仁,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官任慈溪知縣、工部主事、承德郎。16個字的四言派語:"世守中合,習北元吉;文明延祚,永存成式"。劉老五的孫子劉澤,又從黃驊市畢孟村遷到黃驊市滕庄鄉李官莊村。現將李官莊村劉氏兩位資料提供者的祖先遞世系抄錄如下:1劉五老→2劉真行→3劉澤→4劉祈→5劉思睦→6劉永良→7劉觀→8劉九河→9劉國發→10劉世美→11劉瑤→12劉文旺→13劉清→14劉玉麟→15劉鳳亭→16劉常山1劉五老→2劉真行→3劉澤→4劉祈→5劉思睦→6劉南剛→7劉邦寵→8劉允康→9劉養儒→10劉鳳翔→11劉福恩→12劉子榛→13劉全立→14劉義→15劉長安→16劉其廉→17劉朝宗→18劉恩道。
山西劉姓
山西是劉姓的發源地之一,因為當年堯帝的主要活動地區就在今天的山西。另外,有許多劉氏族譜認為,山西洪洞是劉氏的最早發源,並說當年劉姓的得姓大始祖、堯帝的兒子源明的封地--劉,就在洪洞。筆者雖然不敢贊同這一說法,但卻相信山西確是先秦時期也即劉姓濫觴時期劉姓遠古祖先們的主要活動地區之一。
山西洪洞劉氏:此洪洞劉氏是山西地區比較古老的劉姓宗族之一。但據康熙五十四年(1754年)洪洞《劉氏宗譜》記載,現在的"洪洞劉氏之先為漢諸王孫,其世次不詳矣",因此,該族以明朝人劉祥為可知一世始祖,到康熙年間修譜時已傳十三代,到今天大概已傳到二十四、五代。
洪洞蘇堡劉氏:此支與上一支同姓不同支。據民國二十一年洪洞《劉氏宗譜》記載,這支洪洞劉氏宗族形成於明朝初年,來源於汝南。明朝初年,劉氏"有老翁同汝南攜三子入滋",其中長子劉道韻、二子劉懷翁。此後5個半世紀以來,洪洞蘇堡劉氏族大丁繁,枝繁葉茂,而且"自金吾公以詩書科第顯,后先輝映,衣冠蟬聯甲天下",蔚然而為山西劉氏望族。該族自乾隆時始創修宗譜,此後同治四年、光緒二十三年、二十六年、民國二十一年,均有續修。
山西太原劉氏:據《太原文存》卷8《劉氏族譜序》記載,太原劉氏形成於明朝,以劉信為開基始祖。劉信,明成化時人。
山西芮城劉氏:形成於明朝初,以劉敏為開基始祖。該族以"孝悌堂"為堂號。至明嘉靖時,有第7世孫劉良臣,始創修芮城《劉氏家傳》,明萬曆時劉良臣的兒子續修。清康熙時,劉敏第十四世孫也即劉良臣的第七世孫劉士錫,再次重修《芮城劉氏家傳》。
山西嶽陽(今古縣)劉氏:據清咸豐時手抄本山西嶽陽《劉氏宗譜》記載,該支劉氏家族形成於明初,以劉美天為開基始祖。劉美天在洪武年間定居岳陽縣金堆里石佛疊,傳到第七世時分為四大房,分別居於岳陽縣羅家山、弱柳、凌雲、鄧家山等地。清朝乾隆58年(1793年),四大房始合宗祭祖,創修族譜。
山西徐溝大常村劉氏:據民國二十六年手抄本《 大常村劉氏系圖》記載,該支劉氏形成於明初,開基始祖劉仲禮,明洪武年間由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遷來徐溝太常村。到今天,該支劉氏已傳到始祖劉仲禮的第27代。
山西交城劉氏:據民國末年劉學光編交城《劉氏世譜》記載,這支劉氏家族原籍江南,明朝初年徙居山東省濟南桓台縣等地,清朝光緒十五年以後,才陸續遷入山西省中南部八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有一支又由屯留遷入交城瓦窯村落籍,此後到今仍居於此。該族歷史上較著名的人物有劉麟,曾任直錄河間府通判;劉泰華,曾任下德騎尉、候遷守備;劉志通,曾任安徽懷遠縣丞;劉得洪,任江西浮梁知縣,補用知府。
安康市建民鎮青峰寨劉氏,因家譜遺失,現無法考證分支出處。字輩:金祥治(志)家邦,定國顯名揚。
遼寧劉氏
遼寧劉氏有漢族、滿族、朝鮮族等族。據80年代國家有關部門的資料統計,遼寧劉姓是全省10大姓氏之一,人口佔全省人口總數的7.9%,排在第4位。據此比例推算,現全遼寧全省人口萬,其中劉姓若有萬。
遼寧北鎮滿族劉氏:1941年劉恩銓、劉名仁等重修北鎮《劉氏宗譜》記載,這支劉氏宗族本是漢族,原籍山東登州府棲霞縣俗名山後大戶劉家。據先人傳述,與漢高祖劉邦、東漢光武帝劉秀均系同族,與宰相山東諸城劉墉更屬一派。明朝隆慶五年(1571年),因"山東諸邦烽煙相望,吾一世祖忠公,攜家避亂,乘筏匿島。居無幾,遂飄泊乎洪濤巨浪中,經旬日而入於遼東,至蓋川西十裏海山寨居焉。"后遂加入滿族,屬漢軍正黃旗人。到康熙四十年(1701年),又遷居海城縣前三檯子、新河屯兩處居住,直至今天,仍世代居此。到20世紀中葉,這支滿族劉氏已傳到第二十代,發展350戶2500多人,分佈在前三檯子屯、新河屯、大二檯子屯一帶,為當地望族。族譜還記載,該族"移居盛京、安東、吉林、龍江、錦州、蓋縣、盤山縣等處之戶人口非常稠密,可以稱為興旺族耳"。一世祖劉忠死後葬在海山寨東北山,傳到六世祖劉德進,生子4人,後裔因此分為4大房。從一世到十五世"多以耕講工商為業,忠厚傳家。入軍政兩界充差者,率皆顯耀門第,頗極一時之盛。"這個宗族在清嘉慶八年、咸豐七年、1950年先後編修了宗譜,並訂立了一個16字的字輩:
汝應學養,名顯文登
清時懋樹,維國興宗
資料來源:泰國《劉氏族譜》(1985年重輯)
山東廣饒小張劉氏
我始祖於元末明初自山西省洪洞縣遷居鄒平縣大劉家莊,一世劉海,二世劉得山,三世長子劉子仲,定居鄒平,次子劉子焉即為我小張始祖,公元1370年前來治理淄水,公元1405年定居小張。我小張劉氏祖先自定居小張后共續譜5次: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公元1963年,公元1993年,公元2013年。
通過幾次續譜,仍有部分始祖後人無法取得聯繫,現公布如下:子焉祖兩侄子:劉從文(二世),長子劉思祿,次子劉財惠(三世);劉從禮(二世),長子劉景時,次子劉養體(三世)。
子焉祖後人:12世劉鳳,住新城縣;13世劉萬松,住周村;14世劉振清,住口北榆樹溝;15世劉東海,住安徽王司庄;15世劉紹湯,住閆家口子;15世劉信占,住臨朐縣;15世劉朝治,住臨淄羅家莊;16世劉柱,住安徽王司庄;17世劉福慶,住永清縣;17世劉樹勛,住山西屯留縣上村莊。
客家劉氏
劉祥
始祖劉祥公繁衍的客家後裔陸續向四處擴遷,特別是開七公(其子廣傳公)的子孫更是支脈繁茂。播居閩、粵、贛、桂、川、滇、黔、浙、湘、鄂等省與港、澳、台以及南洋群島及海外70多個國家。現在海內外客家民系的漢族劉姓絕大部分屬祥公的後裔,人口達2700多萬,人才薈萃,名人輩出。客劉氏族譜記錄的劉邦至劉祥支脈:劉邦、2劉恆、3劉啟、4劉勝、5劉貞、6劉昂、7劉祿、8劉戀、9劉英、10劉建、11劉慶安、12劉憲、13劉舒、14劉誼、15劉必、16劉不疑、17劉惠、18劉雄、19劉弘、20劉備、21劉永、22劉晨、23劉乾清、24劉文琥、25劉俊、26劉熹、27劉重輝、28劉麒、29劉振河、30劉雅、31劉瑾升、32劉淳震、33劉坤仁、34劉大宇、35劉冰、36劉顯、37劉新賢、38劉丹、39劉昞、40劉珍偦、41劉於政、42劉虯、43劉襏、44劉楨、45劉子翼、46劉可壽、47劉宏謀、48劉學易、49劉晉靈、50劉曙道、51劉遜、52劉賄、53劉祥。
菏澤劉氏
克思運體心,依繼洪恩,永昌研祥,世惇倫典。有與以上述輩分依次有兩到三個排序相同者,請速與菏澤市單縣眾興鎮劉樓聯繫 正在序家譜。
河南信陽劉氏
始祖劉鈺、劉棋開基在江西省,遷移湖北省黃陂縣,清朝順治年初遷往河南省信陽居住,光緒初年一支脈族人去湖北省漢陽府,又去一支脈族人江南省廣德洲千口村居住,光緒末年又去一支族人至江西省建昌縣安家。族譜為:“秀文國正玉,榮華大有成,天家長和順,茂盛德春廷”。有與以上先祖、遷徙、輩分依次有兩到三個排序相同者,請與我聯繫。
浙江省青田劉氏中山郡蜀漢世祖劉備系列表
100 世劉備(玄德)101世劉 永(公壽)102世劉晨(耀輝)103世劉乾清(玉靜)104世劉文琥(文虎)105世劉麟(麒)106世劉振河107世劉習文(雅)108世劉棣鑒(瑾升)109世劉淳震(繼明)110世劉坤仁(若宰)111世劉丹(子圭)112世劉昞(延明)113世劉珍偦(劉珍)114世劉於政(楚雲)115世劉虯(友圭)116世劉之遴(時俊)117世劉楨(漢鼎)118世劉子翼(福慶)119世劉可壽(東山)120世劉尚文(世珍)121世劉學昜(賢)122世劉洪(處智)123世劉曙道(伯昂)124世劉宗翼(存者)125世劉嶇衡(劉賄)126世劉翱( 祺 )127世劉啟禎(青田始祖)128劉育 129劉最 130劉祥銑 131劉泗 132劉漳 133劉丕年 134劉允吉135劉天璽(溫溪始祖)136劉達夫137劉國翁138劉淇139劉光三140劉得奉141劉志彪142劉居欽143劉崇鰲144劉存悌145劉宗寶146劉日煦(茂咸)147劉景德 148劉世卿 149劉克勤150劉伯傑(守之)151劉承德(君道)152劉高元(國魁)153劉啟選(俊若)154劉一春(明朋)155劉朝宗(光華)156劉家慶(得水)157劉作聰(岩明)158劉聖杞(元標)159劉明平(民華)移居西班牙巴塞羅那160劉漢臣(良勇).劉漢寶(良寶)161劉奧博(篤博).劉奧龍(篤龍)
山東濰坊後門劉氏楹聯:“皇恩有秩光先世,祖德無疆裕后昆”。----[清]光緒狀元曹鴻勛甲子題山東濰縣後門劉氏族譜聯。【山東老濰縣後門劉氏16世孫劉寶山資料整合。】
〖劉姓宗祠門楣題辭〗祿閣流光 彭城世德“祿閣流光”是出自劉向的故事。劉向,西漢人,字子政,初為諫議大夫,宣帝招名儒俊材。元帝時為中壘校尉,博學通經。據無名氏《三輔黃圖?閣》載:“劉向於成帝之末,校書天祿閣,專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黃衣,植青黎杖,叩閣而進見。向喑中獨坐誦書,老父乃吹杖端煙燃,因以見向”,“與說開闢前事,出天文地理書授之。問名,曰:太乙之精,聞卯金之子好學,下觀焉。”劉向著述有《洪範五行傳》、《列女傳》、《列仙傳》、《新序》、《說苑》等。
“彭城世德”出自漢高祖劉邦的事典。
〖劉姓宗祠四言通用聯〗姓啟劉國;望出彭城。彭城世澤 漢室家聲
上聯典指劉姓的望族居彭城,在今江蘇徐州市,漢高祖劉邦的老家。下聯“漢室”,典指西漢、東漢兩朝,都是劉家王朝的天下。
術通象緯;葯采天台。
術通乾象,喜入天台。
雕龍名著;殿虎英風。
唐朝正字;漢室傳經。
上聯典指唐·劉晏,引《三字經》:“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下聯典指漢·劉向受帝命於天祿閣校正《五經》同異,其子劉歆繼承父業,整理六藝群書,成《七略》。
阮嵇作友;豐沛發祥。上聯典指晉·劉伶與阮籍、嵇康為友。下聯典指沛人劉邦建立漢朝。
業承西漢;派衍南塘。此聯為湖南省寧鄉縣南塘鎮劉氏宗祠聯。此宗祠聯比較簡短,全聯典指南塘的劉氏,是西漢皇族的後裔。
彭城世澤;松柏家聲。——秀月(筆名)撰香港特別行政區松柏塱劉氏宗祠聯
彭城世澤;鐵漢家聲。
彭城世德;祿閣家聲。
漢高故里;古宋遺風。
藜閣家聲遠;彭城世澤長。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唐·劉錫禹撰劉姓宗祠通用聯
一門五都督;三科兩狀元。——佚名撰江蘇省姜堰市舊城劉氏宗祠聯
天祿家聲遠;彭城世澤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