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6條詞條名為手術刀的結果 展開
手術刀
醫學手術刀具
在2018版醫療器械分類目錄中,手術刀(scalpel)指由刀片和刀柄組成用於切割人體或動物體組織的特製刀具,是外科手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術工具。根據刀片和刀柄的連接形式可以分為可拆卸手術刀和固定手術刀兩種類型,其中可拆卸手術刀應用更加普遍。
1973年在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遺址的第4號墓葬中出土的“砭鐮”,經專家考證是世界上最早的手術刀,距今有3400多年。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隨著麻醉和輸血技術的日益完善,現代外科手術有了質的提高,手術器械不斷改進,製作工藝也有了很大進步,材質由鐵質演變為不鏽鋼、鈦、鉻、釩等。
手術刀通常由刀片和刀柄組成。刀片通常有刃口以及與手術刀柄對接的安裝槽,材質通常採用純鈦、鈦合金、不鏽鋼或碳鋼材料,一般為一次性的。解剖時刀刃用於切開皮膚和肌肉,刀尖用於修潔血管和神經,刀柄用於鈍性分離。根據創口大小需要選擇合適型號的刀片及刀柄。由於普通手術刀具有切割后對組織“零”損傷的特性,因此可以應用於各種手術,但其切割后創面出血活躍,應控制性的應用於出血較多的手術中。
根據刀片和刀柄的連接形式可以分為可拆卸手術刀和固定手術刀兩種類型,其中可拆卸手術刀應用更加普遍。
1. 刀柄型號
常見的有3號、3號加長、4號、4號加長、7號、9號、18CM上彎、18CM下彎(其型號刻於其末端)。
手術刀_刀柄
常用的有10~27、34、36(其型號刻於其根部)。
3. 用途
通常,10號、20-24號刀片用於切開皮膚、皮下、肌肉、骨膜等組織;11號刀片用於切開血管、神經、胃腸道及心臟組織;12號刀片用於膝部、五官科手術;15號刀片用於深部組織及眼科、冠狀動脈旁路移植術等組織切割。
執刀姿勢視切口大小、位置等不同分為指壓式(又稱操琴式或執弓式)、抓持式(又稱捉刀式)、執筆式及反挑式(又稱外向執筆式)等持法。
1. 指壓式為最常用的一種執刀方法,發揮腕和手指的力量,多用於腹部皮膚切開及切斷鉗夾的組織。
2. 抓持式用於切割範圍較廣、用力較大的堅硬組織,如筋腱、壞死組織、慢性增生組織等,力量在手腕。
3. 執筆式用以切割短小切口,用力輕柔而操作精細,如分離血管和神經以及切開腹膜小口等,動作和力量主要在手指。
4. 反挑式是執筆式的轉換形式,刀刃由內向外挑開,以避免深部組織或器官損傷,如腹膜切開或挑開狹窄的腱鞘等。
傳統的傳遞方法是在手術進行中洗手護士將手術刀柄鈍端遞給手術者,此法有一定的安全隱患,易引起銳器傷;改進后採用較多的傳遞方法是將手術刀放在彎盤內傳遞。
左手持刀柄刃側尾端,右手握持針鉗(持針器),成45°角夾住刀片孔上段背側,左手握住刀柄,對準孔槽處向下用力,至刀片完全安裝在刀柄上;拆卸時,左手持手術刀柄,右手握持持針器,夾住刀片孔尾端背側,稍提起,順刀柄槽往前推。
1. 現有技術的手術刀都是單刃結構,不能對較硬的組織比如骨骼進行切斷、衛生性較差,容易受到交叉感染。
2. 傳統手術刀只具有解剖功能,而在解剖過程中往往要頻繁使用鑷子,多次在傳統手術刀與鑷子之間交替使用便延長了解剖時間,降低了解剖效率。在解剖的過程中會遇到環境光線暗的問題,從而容易造成對解剖基體的錯誤解剖。
3. 手術刀缺乏保護刀片的刀套,容易造成刀片的損傷,也容易造成使用者受傷。
4. 手術刀的刀刃是主要的工作部位,磨損較大,一旦刀刃磨損就需要更換手術刀,造成資源的浪費,而且如果在解剖過程中刀刃損壞,不能立馬更換,則會影響解剖的進行,降低解剖效率。
5. 手術刀刀柄清洗消毒裝置存在製造成本高、操作複雜、工作效率低的缺點。
1. 手術刀片每次使用都需要進行消毒滅菌,可以採用高壓蒸汽滅菌法、煮沸消毒法、浸泡消毒法中的任意一種方法,煮沸消毒的效果是非常明顯的,但是建議使用一次性的醫用手術刀片。
2. 刀片與刀柄配合時,拆卸應輕鬆,不得有卡死、過松或斷裂現象。
3. 刀的傳遞過程中,刀鋒不要向著自己或者他人,以免受傷。
4. 無論哪一種持刀法,都應以刀刃突出面與組織呈垂直方向,逐層切開組織,不要以刀尖部用力操作,執刀過高控制不穩,過低又妨礙視線,要適中。
5. 醫生用手術刀長時間進行手術時,往往會有手腕部位的酸困等不適感,造成手腕勞損現象,因此,可能會對手術效果造成不利影響,也對醫生的手腕帶來健康隱患。
6. 在對肌肉等組織進行切割時往往會誤傷到血管,遇到這種情況需要用水進行沖洗以儘快找到出血位置,否則會對手術的正常進行造成嚴重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