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標準
決策標準
決策標準是作出決策的判斷依據。在項目評估中,決策標準是選擇項目,評價方案,決定項目的首要準則。不同的個人、部門有不同的項目的決策標準。私人投資者以項目內部財務收益率的大小作決策標準; 國家以項目內容經濟收益率的大小作決策標準。開發銀行選擇工程項目的標準是經濟上合理,財務上可靠。
新古典經濟理論假定決策者是“完全理性”的,認為決策者趨向於採取最優策略,以最小代價取得最大收益。西蒙對此進行了批評,他認為事實上這是做不到的,應該用“管理人”假設代替“理性人”假設。?在西蒙的研究中有一個著名的有關“螞蟻”的比喻。一隻螞蟻在沙灘上爬行,螞蟻爬行所留下的曲折的軌跡不表示螞蟻認知能力的複雜性,只是說明海岸的複雜。它們知道蟻巢的大概方向,但具體的走路的路線卻是無法預料的,而且他們的視野也是有限的。其實人和螞蟻是一樣的,對外界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對於外界的很多事情無法做出全面地了解。人的行為的複雜性只是反映了所處環境的複雜性。?西蒙以螞蟻喻人,認為人的認知能力也是單純的,人的行為的複雜性也不過是反映了其所處環境的複雜性,在這樣的環境中,人不可能做出最優的決策。由於現實生活中很少具備完全理性的假定前提,人們常需要一定程度的主觀判斷,進行決策。也就是說,個人或企業的決策都是在有限度的理性條件下進行的。完全的理性導致決策人尋求最佳措施,而有限度的理性導致他尋求符合要求的或令人滿意的措施。? -信息的不完全性?
信息可以幫助我們對備選方案進行選擇,所以在選擇方案時要做到絕對合理,就需要對各種備選方案可能的結果具備完整的知識,但實際上我們在此方面的知識經常只能是部分和片面的,人們很難得到關於某一件事情的全面的知識,而且有時候得到的知識還是虛假的或者錯誤的。??
-預測的困難性?
因為結果是未來的,還沒發生的,所以在對他們進行評價的時候不能夠說正確與否,對方案的判斷只能夠是想象力和經驗的結果。價值判斷更是不完整和不可預測的。這使我們的預測只不過是一種對未來的期待,實際情況到底怎樣,我們還沒法預料。?
-窮盡可行性的困難性?
只有人們把所有的方案都找出來,才能做出科學合理的“最優的方案”,絕對的合理性要求在可能發生的所有替代方案中選擇,但是沒有人能夠把所有的候選方案都找出來,尤其是對企業中一些較為複雜的事務的決策,涉及的面很廣,信息多,還遠達不到將所有可能的結果和途徑都考慮到的地步。?有時候決策者自己也存在知識和計算能力方面的局限性,各種環境都在不斷的變化,他們還要在缺乏完全信息的情況下進行決策,因此,在西蒙看來,“最優化”的概念只有在純數學和抽象的概念中存在,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按照滿意的標準進行決策顯然比按照最優化原則更為合理,因為它在滿足要求的情況下,極大地減少搜尋成本、計算成本,簡化了決策程序。因此,滿意標準是絕大多數的決策所遵循的基本原則。而且,基於人和組織不可能全知全能的這個前提,西蒙提出了“管理人”假設,這種假設不同於以往管理科學和行為科學理論中的“經濟人”假設。他認為“管理人”是在有限合理性的基礎上,不考慮一切可能的複雜情況,只考慮與問題有關的情況,採用“令人滿意”的決策準則,從而可以作出令人滿意的決策。可以說,管理人擁有“知識”的程度決定著其決策和行動合理性和滿意化的程度。這些觀點為我們今天走進管理知識的大門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台階。?“令人滿意”的理論準則應用到企業決策中,就是追求適當的市場份額而不是最大的市場份額,取得適度的利潤而不是最大的利潤,制定適當的市場價格而不是最高的價格等,這種滿意的決策結果才是可行的。人們在作決策時,不能堅持要求最理想的解答,常常滿足於“足夠好的”或者“令人滿意的”決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一切的決策都是某種折衷,最終的方案都不是盡善盡美的,只是在一定的條件下最好的。??
彼得斯說:“西蒙所說的‘最滿意’的決策原則是符合實際的。因為在決策中,如果不顧條件地盲目追求最好,最後可能連好都找不到。”如果企業非要想找到最優的決策方案,那會花費很大的成本,是得不償失的。?為了在滿意的基礎上保證儘可能大的合理性,就應該通過組織結構的設計,使組織內信息處理單純化,以盡量克服個人認知能力的局限性。西蒙將組織劃分為三個層次:最下層是基本工作過程,在生產性組織中,指取得原材料、生產產品、儲存和運輸的過程;中間一層是程序化決策制定過程,指控制日常生產操作和分配系統;最上一層是非程序化決策制定過程,指對整個系統進行設計和再設計,並監控其活動。自動化和信息技術的應用,將使各層次之間的關係更為清楚明確。大型組織不僅分有層次,而且其結構幾乎普遍都是等級結構。?同時決策者也要提高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行動的合理性,這種改變可以採用各種決策技術(包括傳統技術和現代技術)。換個概念說,是我們需要提升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因為知識可以看作是處理信息的手段。西蒙承認技術就是知識,是如何製造東西的知識,是如何去做工作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