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結核

胸椎結核

胸椎結核是繼發於肺、淋巴結核等的疾病,表現為慢性消耗性疾病。脊柱結核發病率較高,為全身骨關節結核的第一位,其中胸椎結核較多。多發生於兒童和青少年中,椎體結核占絕大多數,多由肺結核引起,結核分支杆菌定植感染。常見癥狀為背部鈍痛或酸痛,腰背部后凸畸形,脊柱活動受限等。常併發椎旁膿腫,椎體塌陷所致脊柱后凸畸形,嚴重時脊髓受壓造成癱瘓。給予抗結核藥物治療結合手術治療,加強支持治療,可治癒。少數病人留有遲發性癱瘓等後遺症。

就診科室


● 骨科

病因


● 胸椎結核和其他部位結核一樣大多是由肺結核引起,結核菌隨血液流傳到骨組織,大多數結核菌被消滅,只有少數結核菌逃避抗結核藥物,隱藏在身體內,當身體免疫力下降時定植感染,造成骨質破壞發展成為骨結核。

癥狀


● 背部疼痛是胸椎結核最常見的癥狀,疼痛的性質多為鈍痛或酸痛,伴有壓痛及叩擊痛,在勞累、咳嗽、睡前疼痛加重。
● 結核全身中毒癥狀:起病緩慢,有午後低熱、疲倦、消瘦、盜汗、食慾缺乏與貧血等全身癥狀。兒童常有夜啼、獃滯或性情急躁等。

檢查


● 診斷胸椎結核,主要依據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及實驗室檢查。
● 體格檢查
● ● 體格檢查有助於初步判斷病情。
● 影像學檢查
● ● 骨關節及軟組織X線、CT、MRI檢查有助於明確診斷。
● 實驗室檢查
● ● 主要是結核標誌物的實驗室檢查,有助於診斷。

診斷


● 醫生診斷胸椎結核,根據病史、癥狀、體征、實驗室與影像學檢查,典型病例診斷不難。
● 有肺結核病史。
● 結核全身中毒癥狀:起病緩慢,有午後低熱、疲倦、消瘦、盜汗、食慾缺乏與貧血等全身癥狀。兒童常有夜啼、獃滯或性情急躁等。
● 局部表現:主要有疼痛、肌肉痙攣、脊柱或活動受限、神經功能障礙等。疼痛是最先出現的癥狀。初期疼痛多較輕,痛點也不局限,隨病變進展,有時可伴有肋間神經痛。肌肉痙攣,使脊柱處於某種固定的被動體位,活動明顯受限。可伴有脊柱畸形和神經系統異常。有時以截癱、后凸畸形、竇道為主訴。胸椎結核者脊柱后凸通常不嚴重,須仔細檢查。
● X線平片表現以骨質破壞和椎間隙狹窄為主。
● CT檢查可以清晰地顯示病灶部位,骨質破壞的程度,有無空洞和死骨形成。
● MRI在結核炎性浸潤階段即可顯示異常信號,但主要用於觀察脊髓有無受壓和變性。對脊柱結核具有早期診斷價值。

鑒別診斷


● 本病需與強直性脊柱炎、化膿性脊柱炎、脊柱腫瘤等相鑒別。
● 僅通過癥狀表現不易區別,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 醫生主要通過體格檢查、影像學檢查排除其他疾病,做出診斷。

治療


● 胸椎結核治療的目的是:徹底清除病灶、解除神經壓迫、重建脊柱穩定性、矯正脊柱畸形。
● 支持療法
● ● 注意休息、營養,每日攝入足夠的蛋白質和維生素。
● 抗結核藥物療法
● ● 目前以異煙肼、利福平和乙胺丁醇為第一線藥物,聯合用藥。尤以異煙肼與利福平為首選藥物。有效的藥物治療是殺滅結核桿菌、治癒脊柱結核的根本措施。絕大多數脊柱結核採用全身營養支持和合理的抗結核藥物治療可治癒。
● 局部治療
● ● 軀幹支具、石膏背心、石膏床等,限制脊柱活動,減輕疼痛,預防、矯正畸形以利病灶修復。
● 手術治療
● ● 手術治療主要由病灶清除和脊柱功能重建兩部分組成。結核病灶的徹底清除是控制感染的關鍵。應綜合分析病人病變部位、病變程度、體質、年齡、經濟能力等因素,根據個體化原則選擇最佳手術方案。

危害


● 椎體因病變和承重而發生塌陷,使脊柱彎曲,腰背部可出現“駝峰”畸形。有時可出現脊髓受壓或血供受累而發生截癱。脊柱結核中以胸椎結核發生截癱最多見。少部分患者留有遲發性癱瘓等後遺症。

預后


● 絕大多數脊柱結核採用全身營養支持和合理的抗結核藥物治療可治癒。
● 一般經術前術后的抗結核治療及手術病灶清除及內固定,病灶處達到骨癒合,患者癥狀消失,臨床痊癒。

預防


● 積極控制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
● 卡介苗接種:嚴格執行卡介苗接種制度對於減少嬰兒、兒童發生肺結核及肺外結核病有肯定作用。
● 結核患者接觸者預防: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如實行分食制、洗漱用具專人專用、勤洗手、勤換衣、定期消毒等。
● 藥物預防:結核菌素試驗強陽性者(++++)、與開放性結核患者接觸者、矽肺患者、腎病血液透析患者、糖尿病患者、長期服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患者,為了消滅較為活動的休眠結核菌,可用異煙肼口服以減少結核病複發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