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紙紮

鳳凰紙紮

鳳凰紙紮是流行於湖南省鳳凰縣一帶的民間彩扎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所屬地區:湖南 · 湘西州 · 鳳凰縣
文化遺產名稱:鳳凰紙紮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

歷史淵源


一百多年以前,這一民間工藝就已經繁榮起來,清末至民國初期,縣城有10多家紙紮鋪子,散在大街、虹橋、東正街、十字街等處。紙紮工藝的主要材料是竹塊、篾條、木棍等, 紮成各種人物、動物、花草、蟲魚、用具等形象, 糊以皮紙,施加彩繪,形象逼真,維妙維肖。以前南門外的向啞子,標營的侯應龍能製作各種紙鳶、飛鷹、蝴蝶、蝦、蟹、蟆蛤、美人、戲曲人物物, 工藝精湛。正街的滕老叫、十字街的劉棒吾、聶方俊等都是紙紮的高手。

藝術起源


根據相關史料記載,唐代紙紮傳入湘西,清末民國初達到頂峰;另據《鳳凰縣誌》:“清末至民國初期,縣城有數十家紙紮鋪子,散在大街、虹橋、東正街、十字街等處,紙紮工藝的主要原料是竹片、篾絲、木棍,紮成各種人物、動物、花草蟲魚、用具等形象,糊以皮紙,施加彩繪,形象逼真,惟妙惟肖!”

工序介紹


紙紮工序一共有14道:整平竹節骨;破竹;刮蔑;蔑條作防腐處理;晾乾;製作形狀蔑;紙纏蔑;搓紙捻;扎制骨架;裱糊;彩繪;走金線條;裝飾;組裝。每道工序均存在前後的因果關係,按部就班,環環相扣。在紙紮諸多工序中,形狀篾的製作和扎制骨架是工序中的關鍵和難點。

藝術特色


湘西紙紮具有濃厚的湘西地域特色,匯聚了濃郁的鄉風民俗。它取材廣泛、結構嚴謹、造型誇張、色彩鮮明,並與湘西土家族、苗族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緊密相關聯,展現了湘西古老文明的歷史進程,充分反映了湘西民間的審美情趣。對於研究湘西,特別是鳳凰這座古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底蘊內涵,有著重要的作用。它的科技含量、歷史、文化、民族精神、對外文化交流及旅遊價值不可低估。它是湘西一張精美的“名片”。

紙紮殉葬


紙紮作為一門民間藝術,最初是與喪葬民俗聯繫在一起。在奴隸社會以活人和實物殉葬,封建社會以實物和陶俑殉葬,而近百年(或者更久遠一點),則以紙紮殉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