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尿路感染

小兒尿路感染

小兒尿路感染是一種小兒常見的泌尿系統疾病。新生兒或嬰幼兒期,發病率男性高於女性;兒童期,發病率女性高於男性。小兒尿路感染是因病原微生物侵入尿路引起的感染。以大腸埃希菌最為常見,另變形桿菌、克雷伯桿菌、腸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等亦多見。小兒尿路感染在不同時期表現不同:新生兒及嬰兒時期表現為發熱、食慾下降、嘔吐、腹瀉等;兒童時期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下腹痛、腰痛、寒戰、發熱等。慢性感染患兒表現為面色蒼白、營養不良、發育遲緩、多尿等。小兒尿路感染的主要治療方法是一般治療及藥物治療。小兒尿路感染可以引起多種併發症,如敗血症、腎瘢痕等。小兒尿路感染經積極、合理的治療,絕大多數患兒預后良好。

就診科室


● 新生兒科、兒科

病因


● 小兒尿路感染是因病原微生物侵入尿路引起的感染,主要病原菌有:
● 大腸桿菌。
● 變形桿菌。
● 副大腸桿菌。
● 克雷伯桿菌。
● 糞鏈球菌。
● 葡萄球菌。
● 病毒、支原體或真菌。

癥狀


● 小兒尿路感染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者各個年齡段的癥狀各有不同,慢性指反覆發作持續1年以上者,具體癥狀有:

新生兒期

● 發熱。
● 拒奶。
● 蒼白。
● 嘔吐、腹瀉、腹脹。
● 體重增長緩慢。
● 獃滯少動。
● 抽搐。
● 皮膚及鞏膜黃染。

嬰兒期

● 發熱。
● 食欲不振。
● 嘔吐、腹痛、反覆腹瀉。
● 部分患兒排尿哭鬧、尿線中斷、尿頻及遺尿。

兒童期

● 尿頻、尿急、尿痛。
● 尿液渾濁,偶爾可見血尿。
● 下腹痛、腰痛。
● 發熱、寒戰。

慢性感染者

● 面色蒼白。
● 營養不良。
● 發育遲緩。
● 多尿。

檢查


● 確診小兒尿路感染主要依靠血常規、尿常規、超聲檢查、腎功能檢查、尿培養及細菌學檢查、放射性核素檢查、X線檢查。

血常規

● 通過白細胞、中性粒細胞計數和血小板水平協助判斷有無細菌感染。

尿常規

● 可查看尿白細胞數量情況,有助於診斷。

超聲檢查

● 可測定腎臟大小,了解腎臟外形、腎盂有無積液,有無囊腫、結石及畸形,有助於診斷和鑒別診斷。

尿培養及細菌學檢查

● 是本病的重要診斷依據,如發現細菌生長,有診斷意義。

腎功能檢查

● 可查看腎功能是否有受損,對診斷和治療有一定的意義。

放射性核素檢查

● 放射性核素檢查可了解尿路有無梗阻、畸形,有助於診斷。

X線檢查

● 可了解尿路有無異常表現,有助於診斷。

診斷


● 醫生診斷小兒尿路感染,主要依據癥狀、尿常規、尿培養、腎功能檢查等進行診斷。具體診斷依據如下:
● 嬰幼兒表現為發熱、吐瀉、體重不增,兒童表現為發熱、寒戰、尿頻、尿急、尿痛、下腹痛、腰痛等。
● 尿常規:離心尿白細胞≥5個/高倍鏡或見大量白細胞及膿細胞,蛋白微量,可見管型。
● 尿培養及細菌學檢查:菌落計數≥10萬/毫升尿液。
● 腎功能檢查:腎盂腎炎急性期可正常,慢性期可有損害。
● 腎B超、尿路造影檢查可顯示尿路畸形、腎瘢痕及腎損害等情況。

鑒別診斷


● 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會出現發熱等癥狀,容易與小兒尿路感染混淆,這些疾病有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
● 醫生主要通過尿常規、腎功能檢查診斷和鑒別診斷。

治療


● 小兒尿路感染的治療目的是控制癥狀、根除病原體、去除誘發因素、防止再發。主要依靠一般治療及藥物治療。

一般治療

● 卧床休息,多飲水,勤排尿,縮短細菌在膀胱內的停留時間。
● 注意外陰部清潔。

藥物治療

● 抗生素:青霉素或頭孢類,應早期、規範、足療程治療。
● 急性上尿路感染可選擇廣譜或兩種抗生素。
● 急性下尿路感染即可選擇一種口服抗生素。
● 慢性或經常複發的尿路感染,抗菌治療抗生素應足量、療程延長2~4周。

危害


● 小兒尿路感染可以引起多種併發症,如敗血症、腎瘢痕等。

預后


● 小兒尿路感染經積極的合理的治療,絕大多數患兒預后良好,多數於數日內癥狀消失、治癒。但有50%患兒可有複發或再感染。

預防


● 注意個人衛生,內褲勤換,不宜過緊,尤其應注意外陰部清潔。
● 女嬰清洗外陰時自前向後擦洗,避免腸道細菌污染尿道;男嬰注意清洗包皮污垢,防止引起上行感染。
● 小嬰兒勤換尿布,大便后清洗臀部。
● 多飲水,不憋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