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李鎮西的結果 展開
- 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校長
- 包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鎮西
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校長
李鎮西,男,四川仁壽人,1958年9月生,蘇州大學教育哲學博士,語文特級教師,曾榮獲四川省成都市優秀專家、2000年“全國十傑中小學中青年教師”提名獎。
新教育研究院院長、成都市武侯實驗中學原校長。
自1982年從教以來曾獲“四川省中學語文特級教師”、“全國優秀語文教師”、“成都市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成都市十大優秀青年”、“成都市十大教育明星”等稱號,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專家特殊津貼,2000年被提名為“全國十傑教師”。被譽為“中國蘇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師”。
李鎮西
先後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作教育學術報告數百場,在數十家報刊上發表各類教育文章數百篇,出版著作十多部,其著作多次獲得國家級圖書大獎。
還曾榮獲四川省成都市優秀專家、2000年“全國十傑中小學中青年教師”提名獎,2003年獲得四川省獲成都市中小學教育專家的榮譽稱號。
1998年12月,在北京舉行的“紀念蘇霍姆林斯基80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的女兒、烏克蘭教育科學院院士蘇霍姆林基卡婭讚譽他是“中國的蘇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師”。
院校 | 專業 | 學位 |
蘇州大學 | 教育哲學 | 博士 |
作品名稱 | 出版時間 | 出版方 |
從批判走向建設 | 1999年10月 | 四川少年兒童出版社 |
給教師的36條建議 | 2013年09月10日 | 長江文藝出版社 |
教有所思 | 2003年12月1日 | 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教育的智慧 | - | - |
民主與教育 | - | - |
青春期悄悄話 | 2006年1月 | 四川美術出版社 |
做最好的班主任 | 2008年04月01日 | 灕江出版社 |
做最好的家長 | 2006年5月1日 | 灕江出版社 |
做最好的老師 | 2012年11月1日 | 文化藝術出版社 |
愛心與教育 | 2008年5月1日 | 灕江出版社 |
《給教師的36條建議》為著名教育家李鎮西三十年教育經驗的集大成之作。針對教師來信中的36個最典型的問題,作者一一解答,提出極具操作性的建議,並將自己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這些建議涵括了中小學教師面臨的方方面面,包括課堂教學、教師的自我提升、與學生的互動、與家長的交往、與學校領導、同事等人際關係的處理等方面,也探討一些極其棘手或尷尬的問題,如怎樣處理學生偷盜、怎樣對待家長送禮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實戰性強,對中小學教師的教學及自我提升極具指導與參考價值。
編輯推薦
1、本書是著名教育家李鎮西三十年教育經驗集大成之作。李鎮西老師的《做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老師》等作品,都取得了數十萬冊的銷售業績,作者在業內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
3、中國移動手機閱讀平台重點推薦。
名人推薦
大浪淘沙,那些真正能夠不斷被人們捧起的書籍,總是有其強大的生命力的,總能衝破時間與空間的束縛到達我們的手中,抵達我們的心中。祝賀大教育書系誕生,更期盼現實大教育的來臨。
——新教育發起人、蘇州大學博導 朱永新
教育決定未來。今日中國的教育狀況決定了今日青少年的精神品質,因而也決定了未來中國的社會面貌。“大教育書系”傳播正確的教育理念,利在當代,功在千秋。
——著名作家 周國平
在我心目中,教育家不僅是社會的良心,也是人類的智者,他能夠從黑暗中看到光明,也能從光明中看到黑暗,從而引領人們富有激情和理性的生活。教育家是擁有大愛的人,所謂大愛就是給予人本質的愛,符合長遠利益的愛,也就是理性的愛。所以,教育家會倡導自由與規則的平衡。顯然,這正是大教育叢書追求的宗旨和目標。
——著名教育家 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副主任 孫雲曉
學校教育的美,在於教授孩子知識,並能容納孩子的多樣化,讓孩子因為不同,所以多彩;家庭教育的美,在於父母能對孩子有“敬畏之心”,不去改變他而是以厚德載物的情懷去欣賞他;社會教育的美,在於包容孩子的各種生活形態,學會生存,享受生活,獲得幸福。而“大教育”書系正是涵蓋學校、家庭、孩子、父母和社會等各種教育角度的全方位教育書系。它不以孩子成“才”為目的,而是培養真正“完整的人”的教育。
——著名教育家 盧勤
獲獎時間 | 具體獎項 |
2000年 | 全國十傑中小學中青年教師提名獎 |
教育質量
這裡的質量當然指的是學校的“教育質量”,而非企業的產品質量。
“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抓質量是學校永恆的主題!”這樣的說法,經常被不少校長掛在嘴邊。從字面上說,這些說法本身並沒有錯。難道辦學校可以不要質量嗎?當然不是。如果一個校長不管質量,他應該立馬下課!在對中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方面,李鎮西老師有自己成功的經驗和做法。我們的教育是一個開放式的教育。往往有這樣的說法,在學校里老師們苦口婆心對學生進行著理想、信念、人生目標、人生道德教育,但是學生走出校門后,社會現實中的負面因素就會使這些教育頃刻化為烏有。的確,現實很殘酷,比如說青春期教育就是一個非常難以進行的課題,某大學對青年學生進行青春期守貞教育時,北京一所大學一位所謂著名的性學教授,就大加鞭撻,大肆鼓吹所謂性是人生的自由和權利。我們不知道這位所謂教授是不是在人生方面有缺陷,這樣大肆干涉一所大學的教育工作,是不是為了鼓吹什麼“學問”,也不得而知,但是負面的影響卻是必然的!這樣的人究竟有沒有社會責任心,究竟想給社會尤其是青少年學生一種什麼樣的影響?這些情況無疑給中學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困難,我們不想給中學生以性愚昧的教育,但是也不宜給中學生以性自由的說法。就是在西方所謂性自由也不是普遍的社會現象。難道這樣的教授就是想看到十二三歲的無知女孩子挺起懷孕的肚子?看到不懂事的少女懷孕生產後從樓上將嬰兒拋下?看到成群的女學生寒暑假排隊做人工流產?
正像李鎮西老師在文中引用的話,一個人的一生在不同的階段,應該完成不同的人生任務,享受相應的人生樂趣。既不要跨越,也不要耽誤。中學生的任務就是快樂生長、好好學習,為人生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為人生的幸福尋找源頭活水。如果這個階段你缺失了或者虛度了,那麼你以後想補,就會耽誤下一個時段的任務,就會影響你這個時段的幸福。所以說,李鎮西老師特別重視對學生青春期進行教育,對學生蒙矇矓矓醒來的性意識、對異性的感覺,進行梳理。在這裡,教師書房摘錄的李鎮西老師對學生進行青春期教育的實錄,這個講座是分四次進行並完成的。李鎮西老師的語言詼諧幽默、生動精彩,可以給我們所有老師以啟迪、借鑒。他不迴避,真情面對;他不模糊,科學面對;他飽含情感,循循善誘;他真情關懷,從長遠著眼,從細處入手;他不空空而論,而是細細道來;他不自言自語,而是真情互動。這一個片斷,真實反映出李鎮西老師的一個側面剪影。
語文教育理念
毫無疑問,民主教育當然不能僅僅由“語文”來承擔,而應該是所有學科的共同任務;但語文作為“發展兒童心靈的學科”(葉聖陶語),在民主教育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原蘇聯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給教育下了這樣一個定義:“教育——這首先是人學。”(《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而語文,正是一門解放心靈、喚醒自我、發展個性的“人學”!
然而,縱觀語文教學現狀,不少語文教師卻有意無意地剝除著語文教學中的人性:壓抑學生的主體情感,束縛學生的個性張揚,限制學主的獨立思考,磨滅學生的思想鋒芒……結果是學生主體人格的失落,表現在語文能力上是思想貧乏,語言乾癟,思維僵化,唯師(或唯書)是從,最終失去了自我。當我們津津樂道於對每篇課文的肢解分析或按“考點”對學生進行各種閱讀模擬訓練時,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應有的審美體驗、激情燃燒、思想碰撞、心靈對話卻消失了——一句話,作為精神主體的“人”失落了!
而李鎮西認為,“人”--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提升,人的個性發展,應該是語文教育的生命。
語文素質教育熱潮從某種意義上說,是對語文專制教育的反動,是對“語文人學”的呼喚。因為語文新課程標準(無論是已經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標準》,還是正在徵求意見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討論稿》)的理念與民主精神是完全相通的。語文課程標準的每一條每一款,無一不體現了對學生作為語文學習主體的尊重,處處閃爍著民主的光芒:“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必須關注學生在原有基礎、發展方向和學習需求等方面的差異,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現實能力和潛在能力,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內容和途徑,增強課程的選擇性,為具有不同需求的學生創設學習語文的條件和發展空間,支持學生特長和個性的發展。”“語文審美教育,應關注學生情感的豐富和發展,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應充分開發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尤其是通過鑒賞優秀文學作品,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學生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以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高中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使學生增強研究意識,養成研究習慣,初步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分析研究語言文學現象和人文社會等方面的問題,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的過程。”“在教學中應該注意幫助學生克服自我中心的思想傾向,使他們積極參與討論及其他活動,學習正確自如地表達,敞開自己的心扉,同時也學習傾聽他人的意見,吸納他人的意見,深入到別人的內心世界,在追求共同目標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協作和分享,學會寬容和溝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討論稿》)
李鎮西把語文民主教育的特徵作如下概括――
自由精神
語文民主教育是充滿自由精神的教育。
新課程標準強調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而創造的基礎是心靈的自由;自由本身不是創造,但沒有自由就絕對沒有創造。因此,語文教育首先應該尊重學生心靈的自由。
尊重學生心靈的自由,教師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心靈自由的人。無法設想:一個迷信教材、迷信教教參、迷信高考題的教師會培養出富有創造精神的一代新人。教師的心靈自由,取決於教師寬闊的人文視野;我們應該博覽群書,站在人類文化成果的高峰俯瞰我們的每一節語文課;我們的心靈應該向古今中外的大師們開放。心靈自由的教師必然具有海納百川的民主胸襟,這首先意味著對學生的精神世界的信任和尊重,特別是要善待學生的精神個性。只有教師民主的陽光,才能照亮學生心靈的原野。
尊重學生心靈的自由,就要幫助學生破除迷信。這裡所說的“迷信”主要是指學生長期以來形成的對教師的迷信、對名家的迷信、對“權威”的迷信和對“多數人”的迷信。尊重學生心靈的自由,就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暢所欲言。特別是在閱讀教學的課堂上,教師應該為學生提供一個思想自由的論壇:面對課文,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教師、學生和作者之間應該平等對話;在平等的基礎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開思想碰撞。尊重學生心靈的自由,就應允許學生寫他們自己的文章。文章應該是思想感情的自然體現,寫文章應該是心靈泉水的自然流淌。如果學生不敢在文章里說真話、寫真事、抒真情,其文章必然充滿充滿新八股的氣息,而八股文絕無任何創造性可言!
尊重學生心靈的自由,就是尊重學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創造的自由。自由精神當然不是語文教育所獨有的內核,而且也不是語文教育的全部內容,但沒有自由精神的語文教育,便不是真正的語文教育。
平等精神
語文民主教育是充滿平等精神的教育。
“對話”是新課程的一個重要理念,而“對話”的前提是雙方的平等。雖然就一般情況來說,教師的學科知識、專業能力、認識水平等等遠在學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師生之間是天然平等的。語文民主教育,首先體現在師生關係上,不但是教師對學生人格和權利的尊重,而且把自己視為與學生平等朋友與同志。
教師的職責無疑是“傳道授業解惑”,但這並不意味著教師在知識的任何方面都超過了學生,教師更不應因此而以真理的壟斷者自居。尊重學生,就包括尊重學生的思考,真正優秀的教師應該是學生的引路人,也是和學生一起追求新知、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合作學習的態度,就是平等精神在語文教育中的體現。
與學生同志式地探求真理,就應尊重學生髮表不同看法的權利,並且提倡學生與教師開展觀點爭鳴。學生的認識也許比較膚淺,他們的看法也許比較片面甚至有錯誤之處,但在發表自己觀點的權利上,和教師是平等的。教師絕對不能因為學生的“幼稚”而剝奪學生思想的權利。更何況,在平等對話、共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並不一定總是比學生“高明”,更多的時候的確是互相學習、互相促進。與學生同志式地探求真理,還應該鼓勵學生公開指出老師教學中的錯誤,心悅誠服地接受來自學生的批評指正。
平等,還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尊嚴的平等,更重要的是人與人之間權利的平等,特別是學生受教育的權利的平等。學生是否真正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權利,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是否真正平等地尊重每一個學生:語文活動,是讓少數“精英學生”獨領風騷呢,還是讓所有學生都參與?上公開課,只是讓個別“尖子生”舉手答問以顯示教學效果呢,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討論以展示所有學生的真實思維狀況?畢業複習期間,是只重點抓部分升學有望的學生呢,還是面向所有不同學習層次的學生?……如此等等,都體現出教育者是否真正平等地尊重學生的權利。對任何一個學生來說,既然同樣教了學費,既然都是學生,就理所當然地應該享受培養、享受鍛煉、享受應有的榮譽,否則是被“侵權”。
教師不但自己應該對每位同學一視同仁,而且還應該在教學中營造一種同學之間也互相尊重、真誠友好、平等相處的氛圍。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養――今天的教師如何對待學生,明天的學生就會如何去對待他人。
寬容精神
語文民主教育是充滿寬容精神的教育。
在充滿專制色彩的傳統語文教育中,教師的思想是不容置疑的;相反,來自學生的任何不同聲音,都會被認為是危險的異端而被教師好心地“糾正”。學生在閱讀理解和作文表達中的任何一點富有個性的見解,都遭到教師有意無意的扼殺。正是在這毫無寬容精神的語文教學中,學生作為“人”卻一步步被變成了教師得心應手操縱的機器。
民主就意味著寬容:寬容他人的個性,寬容他人的歧見,寬容他人的錯誤,寬容他人的與眾不同……作為教師,當然承擔著教育的使命,對學生不成熟的乃至錯誤的思想認識負有引導的責任。但是第一,學生的不成熟乃至錯誤是一種成長現象,其中往往包含著求新求異的可貴因素,如果一味扼殺便很可能掐斷了創造的萌芽。第二,寬容學生的不成熟和錯誤,意味著一種教育者的真誠信任和熱情期待:相信學生會在繼續成長的過程中自己超越自己,走向成熟。第三,教師的引導,前提是尊重學生思想的權利,然後通過與學生平等對話(而不是居高臨下的訓斥),以富有真理性的思想(而不是所謂的“教師權威”)去影響(而不是強制)學生的心靈。現象啊!因為,在這樣的“引導”中,毫無寬容可言,學生表面上“思維活躍”,但實質上沒有一點屬於自己的見解,他們不過是在用自己的嘴巴說出老師的“正確觀點”而已。
語文教師的寬容,說到底仍然是尊重學生思考的權利,並給學生提供一個個發表獨立見解的機會。不要怕學生說錯,不跌跟斗的人永遠長不大,所謂“拒絕錯誤就是毀滅進步”,正是這個意思。語文課應成為學生思考的王國,而不只是教師思想的櫥窗。如果不許學生說錯,無異於剝奪了他們的思考。在充滿寬容的的語文課堂上,對一篇課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應只有教師的聲音,教師更不應該以自己的觀點定於一尊,而應允許學生有不同的看法,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提倡學生展開思想碰撞,鼓勵學生髮表富有創造性的觀點或看法。努力使整個閱讀教學課堂具有一種開放性的學術氛圍,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既有共同的提高也有不同的收穫。
寬容,不僅僅是教師對學生的寬容,也包括學生對老師的寬容,更包括學生之間的寬容。獨立思考決不是唯我獨尊,更不是拒絕傾聽他人意見;相反,在對話探究的過程中能具備海納百川的胸襟是一種極可貴的民主品質。教師應善於在教學過程中以自己的寬容向學生示範,在鼓勵每一個學生珍視表達自己見解的權利的同時,也尊重別人發表不同看法的權利――既勇於表達又善於傾聽,既當仁不讓,又虛懷若谷。
妥協精神
語文民主教育是充滿妥協精神的教育。
“妥協”,和“寬容”一樣,也是現代文明社會公認的民主準則之一。在語文教育過程中,如果說“寬容”是善待他人的不同觀點,那麼“妥協”則是對話雙方都勇敢地接納對方觀點中的合理因素,彼此相長,共同提高。
在傳統語文教學中,學生向老師妥協是再尋常不過的事了――不管這種“妥協”是出自內心的真誠還是由於對老師權威的絕對迷信;但教師向學生妥協,則非常少見。更多的情況是,教師明明錯了,而且學生都知道老師錯了,可當老師的怎麼也放不下“面子”承認錯誤向學生妥協。我們所提倡的語文民主教育,尤其注重教師向學生妥協。――其實說到底,妥協也不是簡單地向對方“認輸”,而是服從真理以完善自己的認識。對教師來說,這本身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民主精神示範。
李鎮西照片
妥協的前提仍然是平等。教師要樂於以朋友的身份在課堂上和學生開展同志式的平等討論或爭論,並在這過程中主動吸取學生的合理見解。其實,更多的時候,所謂“妥協”並不是絕對的“甲錯乙對”因而甲方在思想上向乙方投降,而是“雙贏”――即在討論爭辯中,雙方都不斷吸收對方觀點的合理因素進而使雙方的認識更接近真理。當然,也有這種情況,面對學生的正確的批評,明明錯了的教師更應該承認錯誤接受批評,並儘可能改正錯誤。
妥協,常常還體現在師生之間的“遇事多商量”:大到制定語文教和學的計劃是否可行,小到每天布置的作業是否適量,以及語文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進度的調整、教學形式的改革等等,儘管教師起著主導的作用,但學生的參與也是必不可少的。人們常常說,成功的語文教育,往往都是師生合作的結果,這“合作”之中便有“妥協”。
創造精神
語文民主教育是充滿創造精神的教育
民主是對人的本質的解放,而人的本質在於創造。發展學生的創造精神,是語文民主教育的使命。――注意,我這裡說的是“發展”而不是“培養”。
作家陳燕丹曾這樣評論上海《萌芽》雜誌發起舉辦的“新概念作文大賽”:“讓我吃驚的是,那些在拾到一分錢的主題上開始寫作文的孩子們,一旦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寫作,他們還是會迅速地洗盡鉛華,表現出一個原生的自己,那些長長的句子,纖細的傷感,那些富有含義的、幽暗的多愁善感的細節,那些欲說還休的情致,甚至是那些與作文訓練格格不入的詞庫,他們在作文的覆蓋下還有一個秘密的寫作世界。”這段話,讓我不由得對創新教育的理解有了一個新的思路。
直到現在,說起創新教育,有些教師首先想到往往只是思維品質和具體思維方法的培養,比如思維的“深刻性”、“批判性”或這樣“性”那樣“性”,以及“逆向思維”、“發散思維”、“求異思維”等等。應該說,針對學生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背景下所形成的僵化思維模式,這些引導和訓練當然是很有必要的。但我認為,我們更要思考一下,學生原有的創造精神是如何失落的?當務之急,不是對學生進行“從零開始”的所謂“培養”,而是“發展”他們與生俱來的創造性――首先是要點燃學生熊熊燃燒的思想火炬,讓學生擁有自由飛翔的心靈。我堅信,每一位學生都有著創造的潛在能力;所以,教師要做的,是提供機會讓學生心靈的泉水無拘無束地奔涌,說通俗一點,就是要讓學生“敢想”。創造,意味著思想解放。而學生一旦獲得了思想解放,他們所迸發出來的創造力往往遠遠超出我們的意料。
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產生,有賴於教師創設一個寬鬆和諧的教學氣氛。我們應使每個學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從而在沒有外界壓力的氣氛中充分展開認識活動,所以說,師生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學習的平等和諧關係,是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重要前提。然而,恰恰是在這一點上,我們過去的語文教育卻有意無意地剝奪了學生的精神自由:無庸諱言,由於種種原因,中國封建文化的殘餘至今還阻礙著我們的教育走向民主與科學。在師生關係上,一些善良的教師往往不知不覺甚至是“好心”地損害著學生的尊嚴和感情;在某些語文課堂上,不但沒有師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討的民主氣氛,反而存在著唯師是從的思想專制。也許這種“奇怪”的現象不是個別的:有的學生不喜歡上語文課,但在課外卻對文學作品情有獨鍾甚至如痴如醉;有的學生寫命題作文一籌莫展或套話連篇,但私下寫的日記或隨筆卻靈氣飛揚……這說明了什麼?我認為,這說明人的心靈一旦衝破牢籠,必將成為自由飛翔的思想雄鷹或縱橫馳騁的感情駿馬!我認為,民主教育首先是目中有“人”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者理應把學生看作有靈性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教師見解的複述者,更不能成為教師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道具!我們不應把學生的大腦當成一個個被動接受知識灌輸的空蕩蕩的容器,而應看作是一支支等待我們去點燃的火炬,它一旦被點燃必將閃爍著智慧的火花、創新的光芒。因此,發展學生的創造力,與其說是手把手地教學生怎樣去做,不如說是給學生提供一個個發表獨立見解的機會,特別是要鼓勵學生敢於向書本、向老師、向名家、向一切“權威”說“不”!
綜上所述,語文民主教育就是充滿民主精神的語文教育,就是尊重學生各種精神權利的語文教育,就是給學生以心靈自由的語文教育,就是師生平等和諧共同發展的語文教育。
要特彆強調的是,對語文教育而言,“民主”並不僅僅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內容,更是教育目的――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學習方式和課堂氛圍必然有利於學生思維的健康發展乃至創造力的激活,而語文教育本身(包括教材)所蘊含的豐富民主養料將有助於學生健康人格的鑄造;但從長遠來說,“民主”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所賦予語文教育的面向未來的使命――通過民主的語文教育,培養學生的平等、自由、寬容等民主素養,使學生成為個性鮮明並具有獨立人格和創造精神的現代公民。
課程目錄
一、課程改革與教師成長
1.教師要與課改同步發展
2.教師的最高境界
3.教師應有的追求
4.做最好的自己
二、最好的教師應該具備怎樣的情懷
1.童心
2.愛心
3.責任心
4.專家
5.思想家
6.心理學家
三、反思型教師的特點
1.不停地實踐
2.不停地閱讀
3.不停地思考
4.不停地寫作
四、每天的“五個一工程”
1.上好一堂語文課
2.找一位學生談心或書面交流
3.思考一個教育或社會問題
4.讀書不少於一萬字
5.寫一篇教育日記
五、教育的智慧從何而來
1.從實踐中來
2.從困惑中來
3.從學生中來
4.從寫作中來
六、教育為什麼需要寫作
1.寫作的意義
2.在寫作中成長
3.寫作的四種類型人物語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