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生活
水中生活
《水中生活》是由韋斯·安德森執導,比爾·默里、凱特·布蘭切特、歐文·威爾遜等主演的冒險片,於2004年11月20日在美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海洋探險家史蒂夫·澤索為了給死去的同伴報仇,同時也為了揭開美洲虎鯊的真實面目,於是和同伴們一起展開海洋探險之旅的故事。
史蒂夫·澤索是世界著名的海洋探險家,他和攝製組經常去全球各大洋拍攝探索海底世界的科教片。然而,澤索傳奇式的生活卻起了巨大的波瀾,他最要好的朋友和長期合作夥伴伊斯特班被害身亡。謠言迅速在探險隊中流傳開了。據傳,害死伊斯特班的兇手是世上難覓的美洲虎鯊,而這種海洋怪物也可能根本就不存在。就在此時,一位名叫耐德·普里敦的飛行駕駛員自稱是史蒂夫從未謀面的兒子。耐德一心想為苦苦等到的父子團聚出一份力,於是要求加入到澤索的航海探險隊。初為人父的澤索心頭不免泛起一絲愧意。於是,澤索決心拿出團隊領導人和父親應有的威嚴與氣魄,出海遠征去尋找那條神秘的美洲虎鯊。史蒂夫·澤索重新召集齊攝製組的隊員,允諾要把這次任務拍攝成一部紀錄片。這批隊員來自世界各地,有負責跟蹤澤索進行紀實報道的記者珍·溫斯萊特·理查德森,還有澤索早已疏遠的妻子伊麗娜·澤索,以及合作製片人埃利諾。一行人乘坐“貝拉芬特號”快船浩浩蕩蕩的出發了,一路上等待他們的卻是海盜、綁架和破產等一系列應接不暇的麻煩。
演員 | 角色 | 備註 |
比爾·默里 | 史蒂夫·澤索 | |
凱特·布蘭切特 | 珍·溫斯萊特·理查德森 | |
歐文·威爾遜 | 耐德·普里敦 | |
安傑麗卡·休斯頓 | 伊麗娜·澤索 | |
傑夫·高布倫 | 阿里斯塔爾·亨耐斯 | |
威廉·達福 | Klaus Daimler | |
邁克爾·剛本 | Oseary Drakoulias | |
諾亞·泰勒 | Vladimir Wolodarsky | |
索·豪黑 | Pelé dos Santos | |
馬修·格雷·古柏勒 | Intern | |
尼可洛·森尼 | University of Alaska Intern | |
諾亞·鮑姆巴赫 | Phillip | |
巴德·庫特 | Bill Ubell | |
Robyn Cohen | Anne-Marie Sakowitz | |
瓦利斯·阿魯瓦里亞 | Vikram Ray | |
Pawel Wdowczak | Renzo Pietro | |
伊莎貝拉·布羅 | Antonia Cook | |
Melanie Gerren | Mandeeza | |
Leonardo Giovannelli | Werner | |
皮耶羅·拉庫薩 | Academic | |
艾瑞克·切斯·安德森 | Air Kentucky Pilot | |
Alessio Santini | University of Alaska Intern | |
Sylvie Genin | French Woman in Audience | |
迦克·昂利·拉帝格 | Lord Mandrake | |
Guglielmo Casciaro | Carl | |
Robert Sommer | Party Guest | |
Robert Graham | Venezuelan General | |
山內春 | Chief Pirate | |
Roderick Magbay | Pirate | |
Francis Dokyi | Water Taxi Driver | |
Begni Bok Dong | Young Ogata | |
Leica | Cody |
製作人 | 韋斯·安德森、巴瑞·門德爾、斯科特·魯丁 |
導演 | 韋斯·安德森 |
編劇 | 韋斯·安德森、諾亞·鮑姆巴赫 |
攝影 | 羅伯特 D.耶歐曼 Robert D. Yeoman |
剪輯 | David Moritz |
選角導演 | Douglas Aibel |
藝術指導 | 馬克·弗瑞德伯格 |
美術設計 | Stefano Maria Ortolani、Marco Trentini、Eugenio Ulissi |
服裝設計 | 米蘭拉·坎農諾 |
視覺特效 | 傑瑞米·道森、Henrik Fett 、Ray Giarratana |
布景師 | Gretchen Rau |
參考資料來源
水中生活 | 史蒂夫·澤索 演員 比爾·默里 國際海洋學家,擁有顯赫的聲望,十分專橫自大。他的工作是到充滿神秘的海底去探險,並用攝影機記錄下探險的過程。他自認為對海底世界了如指掌。為了給死去的同伴報仇,同時也為了揭開美洲虎鯊的真實面目,史蒂夫決定組建一隻海底考察隊去追尋美洲虎鯊的蹤跡。 |
水中生活 | 珍·溫斯萊特·理查德森 演員 凱特·布蘭切特 身懷六甲的新聞記者,對工作十分敬業。為了攝製有關史蒂夫·澤索及其探海生涯的紀實報道,她一直追隨史蒂夫·澤索的探險隊,並在探險途中搜集素材。 |
水中生活 | 耐德·普里敦 演員 歐文·威爾遜 史蒂夫·澤索的私生子,肯塔基航空公司的飛行員。為了求得父子相認,年幼的耐德就給史蒂夫·澤索寫過信。後來,他一心想為苦苦等到的父子團聚出一份力,於是要求加入到史蒂夫·澤索的航海探險隊。 |
水中生活 | 伊麗娜·澤索 演員 安傑麗卡·休斯頓 史蒂夫·澤索的妻子,海洋生物專家,著有《紅章魚的悲劇》一書。雖然她與史蒂夫·澤索志同道合,但兩人卻一直在打冷戰。後來,她參加了史蒂夫·澤索的航海探險隊。 |
水中生活 | 阿里斯塔爾·亨耐斯 演員 傑夫·高布倫 伊麗娜·澤索的前夫,史蒂夫·澤索的大學同學,同時也是史蒂夫最強勁的學術競爭對手。他和史蒂夫一起登上了考察船貝拉芬特號,向著神秘莫測、充滿未知的海洋出發。 |
參考資料來源、
序號 | 曲目名稱 | 序號 | 曲目名稱 |
01 | Shark Attack Theme | 11 | Here's To You |
02 | Loquasto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12 | We Call Them Pirates Out Here |
03 | Life On Mars | 13 | Search and Destroy |
04 | Starman | 14 | La Nina de Puerta Oscura |
05 | Let Me Tell You About My Boat | 15 | Life On Mars |
06 | Rebel Rebel | 16 | Ping Island |
07 | Zissou Society Blue Star Cadets | 17 | Five Years |
08 | Gut Feeling | 18 | 30 Century Man |
09 | Open Sea Theme | 19 | The Way I Feel Inside |
10 | Rock N' Roll Suicide | 20 | Queen Bitch |
創作背景
海報和劇照
拍攝場景
為了使拍攝出來的物體更真實和自然,片中大部分的海底世界場景都使用了定格動畫。導演韋斯·安德森採用了真人與靜態動畫相結合的拍攝手法,將所有海底世界中的動物都擬人化並讓它們跳躍於水世界中。
片中另一個場景是史蒂夫·澤索和探險隊員們所駕駛的探險船貝拉芬特號。製作部門經過搜尋,在南非發現了一艘掃雷艇。雖然船的外部保存良好,但是製作部門需要重建船體內部以達到海洋研究船的要求。於是,製作人員裝修了瞭望塔以及船夾板,並且購買了另一艘與之相似的船。他們把這艘購買的船拆卸、裝飾後用來拍攝影片的內部場景。
名稱 | 備註 |
試金石影片公司 | 製作公司 |
Scott Rudin Productions | |
American Empirical Pictures | |
Life Aquatic Productions Inc. | |
標準收藏 | 發行公司 |
Buena Vista International (Germany) GmbH | |
博偉國際 | |
博偉電影公司 |
時間 | 國家 | 時間 | 國家 |
2004年11月20日 | 美國 | 2005年3月4日 | 瑞士 |
2005年2月16日 | 德國 | 2005年3月4日 | 墨西哥 |
2005年2月18日 | 英國 | 2005年3月4日 | 義大利 |
2005年2月20日 | 愛爾蘭 | 2005年3月4日 | 拉脫維亞 |
2005年2月24日 | 克羅埃西亞 | 2005年3月9日 | 法國 |
2005年2月25日 | 愛沙尼亞 | 2005年3月10日 | 以色列 |
2005年3月2日 | 比利時 | 2005年3月11日 | 波蘭 |
2005年3月3日 | 荷蘭 | 2005年5月13日 | 芬蘭 |
2005年3月4日 | 挪威 | 2005年6月24日 | 巴拿馬 |
《水中生活》電影劇照
片中所有關於海洋生物的描繪都色彩斑斕,感覺不像是真實的世界。影片有意的誇張和不真實彷彿是為男主人公對感情的拒絕而存在。該片的電影語言不同於任何主流影片,它延伸了導演韋斯·安德森在《天才一家》里的風格:明亮濃重的色彩,與眾不同的人物以及行走在風趣和憂傷之間的喜劇手法(新浪網評)。
《水中生活》的情節很散漫。雖說是喜劇,可是笑料既不集中又不夠火爆,儘是些尖酸的冷笑話。導演韋斯·安德森的招牌特徵在片中都得到了體現,比如對艷麗色彩的偏愛,比如總是很呆板地讓攝影機正對角色拍攝。該片使用了看上去很假的模型來拍水下特效,這種有意為之的拍攝手法是要營造兒童幻想般的天真,但是這種極度風格化的手法並沒有得到主流觀眾的認可(《電影世界》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