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絨花

南京絨花

南京絨花是南京具有代表性的、極具地方特色的傳統手工藝品,諧音“榮華”,是中華富貴文化的代表。絨花始於秦朝,唐朝《中華古今注》中就記錄了當時秦始皇讓他的妃子“插五色通草蘇朵子”。唐代被列為皇室貢品。明末清初流入民間,主要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及際逢婚嫁喜事時佩戴絨花。

2006年,南京絨花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2010年,在南京舉行的第二屆民間藝術國際組織世界青年大會上,南京絨花榮膺組委會榮譽大獎和世界青年眼中的最美中國手工藝

工藝特色


南京絨花
南京絨花
絨花製作,需經染色、軟化黃銅絲、勾條、打尖、傳花等近十道工序。趙樹憲製作一朵直徑約十厘米的絨花,至少得花兩三天,還不包括選購蠶絲等前期準備工作。紅、粉、黃、綠等色的蠶絲絨,在趙樹憲的鉗子下被穿上鋼絲,彎成花朵、柿子、元寶、如意、鳳冠、龍船、丹頂鶴、萬年青等各種形狀的絨花製品,色彩明快,栩栩如生。

傳承歷史


南京絨花的歷史十分悠久,諧音“榮華”,相傳早在唐代武則天時便被列為皇室貢品。明清時代更具規格,清康熙、乾隆年間為極盛時期。當年南京的三山街至長樂路一帶,曾是熱鬧非凡的“花市大街”,這裡是絨花的海洋,經營絨花的店鋪盛極一時。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南京絨花的製作以家庭作坊為主製作絨花的工業主要分佈於城南門東、門西地區,以馬巷銅作坊、上浮橋等地段為多,全城約有四十多戶,馬巷就有三家有名的業戶:“柯恆泰”、“張義泰”、“馬榮興”。其中,出身絨花世家,六代從事絨花工藝的吳長泉最早就是“張義泰”的學徒,著名的絨花老藝人周家鳳12歲時從鄉下(江寧縣龍都鎮東家村)來到南京學藝,也是在“張義泰”拜師於吳長泉。與周家鳳同時有名的絨花藝人還有來自揚州絨花世家的王家太。
2006年南京絨花被列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為該項目保護責任單位。2010年在南京舉行的第二屆民間藝術國際組織世界青年大會上,南京絨花榮膺組委會榮譽大獎和世界青年眼中的最美中國手工藝。

發展現狀


南京絨花
南京絨花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南京市絨花廠倒閉。目前僅位於南京甘家大院南京民俗博物館的趙樹憲絨花工作室具有全套絨花工藝操作和設計能力;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傳承人、絨花藝人趙樹憲相應成為南京惟一仍在從事絨花製作的藝人。絨花的製作工藝複雜,耗時長,收益慢,一方面非遺傳承人面臨生存問題;另一方面,因社會就業、生存壓力大,大學生即使對製作絨花有興趣,也終究會因故放棄這一理想,絨花技藝後繼乏人。由於趙樹憲目前沒有一個徒弟,故申報國家級傳承人落選。

未來展望


二零零九年,趙樹憲花四個半月時間完成龍船造型的製作,後期還將製作一個鳳凰涅槃的造型。趙樹憲有意開設國內首家絨花博物館,並在經費允許的情況下,為絨花博物館留下更多的精品,以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所在地區


趙樹憲的“絨花工作室”位於甘熙故居內,面積約十平方。

工藝作品


胸花類,頭飾類(包括髮髻、飾品、戲劇頭飾等),動物類(如熊貓、丹頂鶴、猴子、小雞等),發冠類,裝飾類等。可以定製絨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