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二一大學

七二一大學

“文化大革命”期間特定的教育組織。1968年7月21日,毛澤東在《人民日報》關於《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調查報告)》的編者按清樣中加寫了這樣一段話:“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裡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這段批示被稱為“七二一指示”。22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這篇調查報告和編者按語。編者按語說,這個調查報告“提出了學校教育革命的方向”。上海市革委會在上海機床廠召開擴大會議,要求“各條戰線都走上海機床廠的道路”。之後,上海和全國各地企業仿照上海機床廠的做法,陸續開辦“七二一大學”。1975年6月,教育部在上海召開全國“七二一”工人大學教育革命經驗交流會。上海“七二一大學”作為文化大革命的“新生事物”,成為“教育革命的方向”,迅速發展。到1976年7月,全國各類“七二一大學”達1.5萬多所、學員78萬多人。“七二一大學”不是嚴格意義上國民教育體系的大學組織,也不是職工教育組織,既沒有完整統一的教學內容,也缺乏必要的師資和設備,學員入學和學習不進行考試,也不脫離生產崗位,學習內容主要為結合生產實際的技術,還有政治、軍體等內容。“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隨著全國高等教育體系的恢復,1979年9月,教育部召開全國職工教育會議,對原“七二一大學”進行了改造,除少部分學校充實提高,改稱職工大學等業餘教育組織外,大多數撤銷停辦。1984年,中共上海機床廠黨委做出決定,徹底否定“七二一調查報告”。

名稱由來


“七二一大學”又稱“七二一工人大學”,是“文化大革命”那個特定歷史時期內的產物。
七二一水上大學學員實習
七二一水上大學學員實習

歷史


1968年7月21日,毛澤東在《人民日報》關於《從上海機床廠看培養工程技術人員的道路(調查報告)》的編者按清樣中加寫了這樣一段話:“大學還是要辦的,我這裡主要說的是理工科大學還要辦,但學制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要無產階級政治掛帥,走上海機床廠從工人中培養技術人員的道路。要從有實踐經驗的工人農民中間選拔學生,到學校學幾年以後,又回到生產實踐中去”。這段話後來被稱為“七二一指示”。次日,《人民日報》發表了這篇調查報告和編者按語。編者按語說,這個調查報告“提出了學校教育革命的方向”。
9月,上海機床廠為貫徹“七二一指示”,創辦了“七二一大學”。經車間推薦,廠革委會批准,招收本廠52名工人入學,學制2年,學生畢業后仍回廠工作。學校根據本廠需要設置了磨床專業,開設了毛澤東思想、勞動、軍體,以及各專業課程。此後,“七二一工人大學”的這種學制和教學模式逐步向全國的工礦企業推廣。
1975年6月,教育部在上海召開全國“七二一”工人大學教育革命經驗交流會。這次會後,“七二一大學”在全國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據新華社1976年7月21日報道,全國“七二一大學”從1975年上半年的1200所、9萬多人,猛增到1.5萬多所、78萬多人。另據《中國教育年鑒》記載,截至1976年底,全國共有七二一大學33374所,學生148.5萬人,是同期普通高校學生數的3倍之多。
1978年3月20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於辦好“七二一”大學的幾點意見》,批示指出,現有的“七二一”大學要加強領導,認真整頓,提高教育質量,有辦學條件的,應積極發展。明確規定“七二一”大學的任務是為本單位、本系統培養相當於大專水平的技術人才。招收具有相當於高中畢業文化程度、有實踐經驗的優秀職工,進行脫產或半脫產學習。全脫產的學習期限一般2~3年。學生學完規定的全部課程,經過考試達到與普通大專院校同類專業水平者,使用上同等對待。《意見》對辦學形式、領導管理、教師隊伍和教材建設提出了意見。
此後,全國“七二一”大學進行調整整頓,被批準保留的進一步充實提高,不具備條件的改為業餘大學、企業中等專業學校和文化技術業餘學校。
1979年9月,教育部在河南省鄭州市召開全國職工教育會議。會議認為,在最近幾年內,應把提高“文化大革命”以來參加工作的青年工人的政治、文化、技術水平作為職工教育的重點。會後,對原“七二一大學”進行了改造,統一改稱職工大學。
1984年,上海機床廠黨委做出決定,徹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中的《七·二一調查報告》,認真清除這個報告給該廠造成的惡劣影響,全面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