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衍聖公的結果 展開

衍聖公

孔子嫡長子孫

衍聖公,為孔子嫡長子孫的世襲封號,始於1055年[宋至和二年],歷經宋、金、元、明、清、民國,直至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國民政府改封衍聖公孔德成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為止。

冊封孔子後裔始於公元前195年[漢高祖十二年],封孔子的第8世孫孔騰為奉祀君,自此孔子嫡系長孫便有世襲的爵位,之後的千年時間裡,封號屢經變化,直至1055年[宋至和二年]改封為衍聖公,曾一度改為奉聖公,后又改回衍聖公,後世從此一直沿襲封號。

1935年[民國二十四年],民國政府取消衍聖公稱號,改封為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子第77代孫,襲封31代衍聖公孔德成,成為末代衍聖公,首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

衍聖公是中國封建社會享有特權的大貴族,宋代時相當於八品官,元代提升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后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在御道上行走。其居住的衍聖公府(今孔府),是全國僅次於明清皇宮的最大府第。曲阜孔氏家族受歷代帝王追封賜禮,譜系井然,世受封爵。

衍聖公因得益於先祖孔子榮耀,成為中國歷史上經久不衰、世代騰黃、地位顯赫的特殊公爵,與朝廷互相依偎,成就孔府的天下第一家,在中國乃至世界上也是嘆為觀止。

爵號沿革


“衍聖公”封號始於公元11世紀中國宋王朝,至1935年被中華民國政府廢止,曲阜孔氏世襲“衍聖公”爵位累計八百八十年。
宋至和二年(1055年),太常博士祖無擇上書仁宗皇帝:“按前史,孔子后襲封者,在漢魏曰褒成、褒尊、宗聖,在晉宋曰奉聖,後魏曰崇聖,北齊曰恭聖,後周、隋並封鄒國,唐初曰褒聖,開元中,始追謚孔子為文宣王,又以其後為文宣公。不可以祖謚而加後嗣。”意思是:唐朝開元年間追封孔子謚號“文宣王”,而孔子後裔封爵“文宣公”,將其先祖孔子的謚號加在孔子後裔身上,不可以,應當糾正。(《宋史·禮志·賓禮四》)
宋仁宗採納這個建議,“遂詔有司定封宗願衍聖公,令世襲焉。”其詔文曰:“孔子之後以爵號褒顯,世世不絕,其來遠矣。自漢元帝封為褒成君以奉其祀,至平帝時封為褒成侯,始追謚孔子為褒成宣尼公。褒成,其國也;宣尼,其謚也;公侯,其爵也。后之孫雖更改不一,而不失其義。
至唐開元(713年—741年)中始追謚孔子為文宣而尊以王爵,封其嗣褒聖侯為文宣公。孔氏子孫去國號襲謚號,禮之失也蓋自此始。朕稽考前訓,博採群議,皆謂宜法漢之舊,革唐之失,稽古正名,於義為當。朕念先帝崇尚儒術,親祠闕里,而始加至聖之號,務極尊顯之意。肆朕纂臨,繼奉先志,尊儒重道,不敢失墜,而正其後裔嗣爵之號不其重歟!宜改至聖文宣王四十六代孫孔宗願為衍聖公。”
公元11世紀中國宋王朝皇帝宋仁宗首創的“衍聖公”封號,官職品級雖不高,但文化含金量甚足。與以往的褒成、褒尊、宗聖、奉聖、崇聖、恭聖、褒聖等封號相比,“衍”寓意聖裔持續衍展、世代繁衍無止境,代表了封建帝王尊孔崇聖的至高境界。
“衍聖公”爵號問世后,女真人、蒙古人爭相竊取藉以籠絡人心。公元12世紀宋、金、元政權各擁“衍聖公”,一在衢州、一在開封、一在曲阜。宋崇寧三年(1104年),詔宣議郎孔端友襲封奉聖公(大觀年間(1107年—1110年)復改封衍聖公),為通直郎、直秘閣,仍許就任關升,以示崇獎。宋高宗紹興二年(1132年),以四十九代孫孔玠襲封衍聖公。其後,以搢、以文遠、以萬春、以洙,終宋世,皆襲封主祀事。13世紀元王朝統一中國版圖后,蒙古族統治者試圖收買宋衍聖公孔洙,孔洙運用儒家智慧全身而退。14世紀初元仁宗恢復曲阜孔氏嫡長孫襲封衍聖公爵號,確認“以嫡應襲封者思晦也”。(《元史·列傳·孔思晦》)明王朝、清王朝均沿用此封號。

二宗並立

也是從孔端友以後,由於宋金元三朝並起紛爭,使得孔子後裔冊封出現了南宗和北宗。北宋後期,女真族南下,趙構渡江於臨安建立了南宋政權。孔端友於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隨高宗南遷,遂寓於衢州(今浙江省衢州),是為南宗。其後南宗襲封衍聖公的有孔玠、孔搢、孔文遠、孔萬春、孔洙等人。
宋廷南遷后,劉豫建立了偽齊政權,於阜昌三年(公元1132年)封孔端友的弟弟孔端操之子孔璠為衍聖公,主持曲阜孔廟祀事。偽齊政權被推翻后,金熙宗於天眷三年(公元1140年)繼封孔璠為衍聖公,其後有孔拯、孔摠、孔元措等襲封衍聖公,是為北宗。
后因蒙古族起兵南下,孔元措隨金政權遷往汴京,曲阜孔廟則由其族兄孔元用主持祀事。蒙古族佔領曲阜,先後以孔元用、孔之全父子為衍聖公。這樣,宋金元三朝並起,各有一個衍聖公。元太宗五年(公元1233年),蒙古騎兵攻下金汴都,金封衍聖公孔元措被元政權所得,仍封孔元措為衍聖公,而改封孔之全止充曲阜令。北宗孔元措無子,由其弟孔元綋的孫子孔湞為嗣。孔湞於元憲宗元年(公元1251年)襲封衍聖公。後來,元政權先前所封衍聖公曲阜令孔之全之子孔治率孔氏族人上書皇帝,言孔湞不修祖祀,且非孔氏之宗,而系孔元綋的兒子孔之固側室所生,且生母早已改嫁驅口李氏,孔湞曾隨李氏姓李,不可為孔氏宗。憲宗二年(公元1252年)皇帝下詔免去孔湞衍聖公封號。其後相當一個時期沒有任命新的衍聖公。公元1279年,南宋滅亡后,宋所封衍聖公五十二世孫孔洙歸元。元朝統一,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十九年(公元1282年)訪查孔子後裔宗子,曾召孔洙至京師,孔洙讓位於曲阜宗子,忽必烈對孔洙大加賞識曰:"乃真聖人後也。"於是命孔洙為國子監祭酒、承務郎兼提舉浙東學校事,賜護持林廟璽書,免去衍聖公封號。
此時,南北宗的衍聖公均被免職,十餘年後,元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因孔之全長子孔治權奉祀事三十餘年而奉詔襲封衍聖公。結束了長達一百多年的雙宗並立。元仁宗延祐二年(公元1315年),孔氏族人又上書皇帝,說孔治之子孔思誠是庶支。仁宗皇帝派大臣元明善調查,並親取孔氏族譜查考,確定宗子繼承人應該是孔思晦。孔思晦和孔思誠均為四十五代孔宗願三子孔若愚的七世孫,孔思晦是四十九代孫孔拂長子孔元孝的嫡長孫,孔思誠是孔拂次子孔元用的嫡長孫,因此,元仁宗於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罷黜孔思誠而以孔思晦襲封衍聖公,並授階為中議大夫,列正四品。從此,衍聖公之位在此一脈中延續。

清廷承認

清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清世祖承認衍聖公在明代享受的全部特權,六十四代衍聖公孔衍植仍任衍聖公加太子太傅。朝見時衍聖公仍列內閣大臣之上。
衍聖公與朝廷的密切關係,到乾隆時期達到巔峰,乾隆帝曾多次來曲阜,並頒御書“與天地參”、“時中立極”、“化成悠久”等匾額,重建欞星門,易木為石。對於乾隆帝與孔府的關係密切,多有猜測,包括七十一代衍聖公孔憲培的一品夫人於氏(無後),與乾隆帝關係密切,孔府盛傳於氏為乾隆帝之女。據考證,乃乾隆帝義女(官臣于敏中之女)。後於道光年間於孔府東路建有於氏的祭祀專祠沐恩堂。于敏中被罷官后,其後裔也多寄居孔府。

封號廢除

第七十五代衍聖公孔令貽,是倒數第二代衍聖公,他倍受皇恩。在京為慈禧太后祝壽時,賞戴雙眼花翎;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又賞穿帶嗉貂褂。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袁世凱下令所有衍聖公暨配祀賢哲後裔所受清代的榮典一切照舊,頒給衍聖公孔令貽一等大綬寶光嘉禾章。孔令貽於1919年病逝北京,1920年2月其遺腹子孔德成出生,4月大總統令孔德成襲封衍聖公。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民國政府令孔子嫡系裔孫改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至此,延續了八百多年的衍聖公封號被廢除。
衍聖公因得益於先祖孔子的榮耀,成為中國歷史上經久不衰、世代騰黃、地位顯赫的特殊公爵,與朝廷互為利用,成就了孔府天下第一家的美名,這在中國乃至世界上也是嘆為觀止了。

世襲表


宋朝

45代孔宗願,字子庄,宋寶元二年(1039年)襲文宣公,至和二年(1055年)改封衍聖公,孔延澤(孔宜次子,孔宜長子孔延世之弟)子、孔聖祐(孔延世子,無後)從弟
46代孔若蒙,字公明,宋熙寧元年(1068年)襲衍聖公,元祐元年(1086年)改封奉聖公,授承奉郎,后廢,孔宗願長子
46代孔若虛,字公實,宋元符元年(1098年)襲奉聖公,孔宗願次子
47代孔端友,字子交,宋崇寧三年(1104年)襲奉聖公,授朝奉郎、直秘閣,宋大觀年間(1107年—1110年)復改封衍聖公,1128年南渡,孔若蒙長子,無後
48代孔玠,字錫老,宋紹興二年(1132年)襲衍聖公,南宗,孔端操(孔若蒙次子,孔端友之弟)長子
48代孔璠,字文老,偽齊阜昌三年(1132年)封衍聖公,金天眷三年(1140年)封衍聖公,未襲,1140年卒,北宗,孔端操(孔若蒙次子,孔端友之弟)次子
49代孔搢,字季紳,宋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襲衍聖公,南宗,孔玠子
49代孔拯,字元濟,金皇統二年(1142年)襲衍聖公,授文林郎,北宗,孔璠長子,無後
49代孔摠,字元會,金大定三年(1163年)襲衍聖公,兼曲阜縣令,北宗,又名孔詌,孔璠次子
50代孔文遠,字紹先,宋紹熙四年(1193年)襲衍聖公,南宗,孔搢子
50代孔元措,字夢得,金明昌二年(1191年)襲衍聖公,隨金遷汴京,蒙古太宗五年(1233年)封衍聖公,北宗,孔摠長子,無後
50代孔元用,字俊卿,蒙古太祖十五年(1220年)封衍聖公,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罷,北宗,孔拂次子、孔琥孫、孔端立的曾孫、孔若愚(孔宗願第三子,孔若蒙、孔若虛之弟)的玄孫、孔宗願的第5世孫
51代孔萬春,字耆年,宋寶慶二年(1226年)襲衍聖公,南宗,孔文遠子
51代孔之全,字工叔,蒙古太祖二十一年(1226年)封衍聖公,蒙古太宗五年(1233年)罷,專任曲阜縣令,北宗,孔元用子
52代孔洙,字景清,宋紹定四年(1231年)襲衍聖公,1282年讓位,南宗,孔萬春子
52代孔湞,字昭度,蒙古憲宗元年(1251年)襲衍聖公,次年(1252年)免,北宗,孔之固子、孔元紘(孔摠次子,孔元措之弟)孫

元朝

52代孔治,字世安,元元貞元年(1295年)封衍聖公,孔之全子
53代孔思誠,字致道,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襲衍聖公,1316年罷,孔治子
53代孔思晦,字明道,元延祐三年(1316年)封衍聖公,孔浣子、孔之厚孫、孔元孝(孔拂長子,孔元用之兄)的曾孫、孔拂的玄孫
54代孔克堅,字璟夫,元至元六年(1340年)襲衍聖公,孔思晦子
55代孔希學,字士行,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襲衍聖公,明洪武元年(1368年)封衍聖公,孔克堅子

明朝

56代孔訥,字言伯,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襲衍聖公,正一品,班列群臣之首,孔希學子
六十二代衍聖公孔聞韶衣冠像
六十二代衍聖公孔聞韶衣冠像
57代孔公鑒,字昭文,明建文二年(1400年)襲衍聖公,孔訥子
58代孔彥縉,字朝紳,明永樂八年(1410年)襲衍聖公,孔公鑒子
59代孔承慶,字永祚,早卒,明景泰六年(1455年)追贈衍聖公,孔彥縉子
60代孔宏緒,字以敬,明景泰六年(1455年)襲衍聖公,后廢,孔承慶長子
60代孔宏泰,字以和,明成化六年(1470年)襲衍聖公,孔承慶次子
61代孔聞韶,字知德,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襲衍聖公,孔宏緒子
62代孔貞干,字用濟,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襲衍聖公,孔聞韶長子
63代孔尚賢,字象之,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襲衍聖公,孔貞乾子,無後
64代孔衍植,字懋甲,明天啟元年(1621年)襲衍聖公,清順治元年(1644年)十月二日封衍聖公,孔尚坦子、孔貞寧(孔聞韶次子,孔貞干之弟)孫、孔聞韶的曾孫、孔宏緒的玄孫

清朝

明 孔府舊藏 紅地盤金綉四爪蟒龍
明 孔府舊藏 紅地盤金綉四爪蟒龍
65代孔興燮,字起呂,清順治五年(1648年)襲衍聖公,孔衍植子
66代孔毓圻,字鍾在,清康熙六年(1667年)襲衍聖公,孔興燮子
67代孔傳鐸,字振路,清雍正元年(1723年)襲衍聖公,孔毓圻子
68代孔繼濩,字體和,早卒,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追贈衍聖公,孔傳鐸子
69代孔廣棨,字京立,清雍正九年(1731年)襲衍聖公,孔繼濩子
70代孔昭煥,字顯文,清乾隆九年(1744年)襲衍聖公,孔廣棨子
71代孔憲培,字養元,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襲衍聖公,孔昭煥長子,無後
72代孔慶鎔,字陶甫,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襲衍聖公,孔憲增(孔昭煥次子,孔憲培之弟)子
73代孔繁灝,字文淵,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襲衍聖公,孔慶鎔子
74代孔祥珂,字覲堂,清同治二年(1863年)襲衍聖公,孔繁灝子
75代孔令貽,字谷孫,清光緒三年(1877年)襲衍聖公,民國二年(1913年)封衍聖公,孔祥珂子

民國

76代孔德成,字玉汝,民國九年(1920年)襲衍聖公,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稱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奉祀官享特任官待遇,孔令貽子

孔子世系


先祖

50世祖燧人氏(配華胥氏)
49世祖伏羲(配女媧)
48世祖少典
47世祖黃帝(姬軒轅)
46世祖少昊(又名玄囂)
45世祖蟜極
44世祖帝嚳(姬夋/姬夒/姬夔)
43世祖契(一作卨,商部族首任首領)
42世祖昭明(商部族首領)
41世祖相土(商部族首領)
40世祖昌若(商部族首領)
39世祖曹圉(商部族首領)
38世祖冥(商部族首領)
37世祖王亥(又名振,王恆之兄,商部族首領)
36世祖上甲微(簡稱微,商部族首領)
35世祖報乙(商部族首領)
34世祖報丙(商部族首領)
33世祖報丁(商部族首領)
32世祖主壬(一作示壬,商部族首領)
31世祖主癸(一作示癸,商部族首領)
30世祖商王成湯(字天乙,又名子履,商朝開國君主,原為商部族首領)
29世祖商太子太丁(子丁,又名子以跌)
28世祖商王太甲(子至)
27世祖商王太庚(子辯)
26世祖商王太戊(子伷)
25世祖商王仲丁(子庄)
24世祖商王祖乙(子滕)
23世祖商王祖辛(子旦)
22世祖商王祖丁(子新)
21世祖商王小乙(子斂)
20世祖商王武丁(子昭)
19世祖商王祖甲(子載)
18世祖商王康丁(子囂)
17世祖商王武乙(子瞿)
16世祖商王文丁(子托)
15世祖商王帝乙(子羨)
14世祖微仲(又稱宋微仲,本名子衍,商王帝乙之子,周朝時期宋國開國君主微子啟之弟,宋國第二任君主)
13世祖宋公稽(子稽)
12世祖宋丁公(子申)
11世祖宋前湣公(子共)
10世祖弗父何(子何)
9世祖宋父周(子周)
8世祖世子勝(子勝)
7世祖正考父(子正)
6世祖孔父嘉(子嘉)
5世祖木金父(子木)
4世祖(高祖)祁父(子祁)
3世祖(曾祖)防叔(子防,孔姓族人稱他為“孔防叔”,畏華氏之逼而奔魯國,故孔氏為魯人也)
2世祖(祖父)伯夏(子夏)
1世祖(父親)叔梁紇(子紇,孔姓族人稱之為“孔紇”)

本人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漢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尊稱“至聖”、“文聖”;編撰了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春秋》;卒年73歲,葬於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載於語錄體散文集《論語》及《史記·孔子世家》;他首改“子姓”為“孔姓”,是真正的孔姓始祖

嫡系後裔

1世孫(兒子)孔鯉
2世孫(孫子)孔伋
3世孫(曾孫)孔白
4世孫(玄孫)孔求
5世孫孔箕
6世孫孔穿
7世孫孔謙(又名孔慎、孔順)
8世孫孔騰(漢高祖劉邦封孔騰為奉祀君,孔子後代始有封號)、孔鮒、孔樹
9世孫孔忠(孔騰子)
10世孫孔武(孔忠長子)、孔安國(孔忠次子)
11世孫孔延年(孔武子)
12世孫孔霸(孔延年子,被漢元帝封為褒成侯,孔子後裔再獲封號)
13世孫孔福(孔霸長子,被漢成帝封為殷紹嘉侯)、孔捷(孔霸子)、孔喜(孔霸子)、孔光(孔霸子)
14世孫孔房(孔福子,褒成侯)、孔永(孔捷子)、孔放(孔光子)
15世孫孔均(原名孔莽,孔房子,褒成侯)
16世孫孔志,褒成侯
17世孫孔損,褒亭侯
18世孫孔曜,奉聖亭侯
19世孫孔完(孔曜長子,褒成侯,無子)、孔贊(孔曜次子)
20世孫孔羨(孔贊子),宗聖侯
21世孫孔震,奉聖亭侯
22世孫孔嶷,奉聖亭侯
23世孫孔撫,奉聖亭侯
24世孫孔懿,奉聖亭侯
25世孫孔鮮,奉聖亭侯
26世孫孔乘,崇聖大夫
27世孫孔靈珍,崇聖侯
28世孫孔文泰,崇聖侯
29世孫孔渠,崇聖侯
30世孫孔長孫,恭聖侯
31世孫孔嗣悊(孔長孫次子、孔英悊之弟,紹聖侯)
32世孫孔德倫,褒聖侯
33世孫孔崇基,褒聖侯
34世孫孔璲之,初封褒聖侯,后改封文宣公(為歷史上的首任文宣公)兼兗州長史
35世孫孔萱,文宣公
36世孫孔齊卿,文宣公
37世孫孔惟晊,文宣公
38世孫孔策,文宣公
39世孫孔振,文宣公
40世孫孔昭儉,文宣公
41世孫孔光嗣,泗水主簿
42世孫孔仁玉(中興祖),文宣公兼曲阜縣令
43世孫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贊善大夫
44世孫孔延世(孔宜長子,孔延澤之兄,文宣公兼曲阜縣令)、孔延澤(孔宜次子)
45世孫孔聖祐(孔延世子,文宣公兼知曲阜縣事,無子)
【注】以下文字中姓名加黑者為受封衍聖公等世襲職位者
45世孫衍聖公孔宗願(孔延澤子、孔聖祐從弟,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年),孔聖祐三十五歲卒,無子,孔宗願襲爵文宣公,授國子監主簿,知仙源縣事(宋代曲阜縣曾改為仙源縣,今屬山東省)。仁宗至和二年(1055年)直集賢院,曾上書申明歷代對孔子及其嫡裔封號的混亂狀況,建議革唐代之失誤,法漢代之舊制,改至聖文宣王四十五代孫孔宗願為 衍聖公。獲准,成為歷史上第一位衍聖公。孔子嫡長孫衍聖公之封號,從此相沿至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持續880年(公元1055年—1935年)
46世孫奉聖公 孔若蒙(孔宗願長子,宋神宗熙寧元年(公元1068年)襲封衍聖公,兼曲阜縣主簿。宋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將爵號改為“奉聖公”,專主祀事)、孔若虛(孔宗願次子,宋哲宗元符元年(公元1098年),廢掉孔若蒙的爵位,由其弟孔若虛(字公實)襲封 奉聖公)、孔若愚(孔宗願第三子)
47世孫衍聖公 孔端友(孔若蒙長子,1104年(崇寧三年),被授為朝奉郎、直秘閣、襲封奉聖公,勾管祀事。宋徽宗大觀年間(公元1107年—1110年)復改封孔端友為 衍聖公。1128年(建炎二年)十一月,金兵大舉南下,因宋朝的濟南知州長劉豫叛宋,形勢急轉直下,孔端友在從父孔傳的支持下,除留胞弟孔端操留守闕里林廟外,遂恭負傳家寶“孔子及亓官夫人楷木像”、“唐吳道子繪孔子佩劍圖”和“至聖文宣王廟祀朱印”等,率近支族人端木、瓚等南渡,成為南宗的開創者)、孔端操(孔若蒙次子)、孔端立(孔若愚子)
48世孫衍聖公 孔璠(孔端操次子,1128年(宋朝建炎二年)十一月,金兵大舉南下,宋朝的濟南知州長劉豫叛宋,金國天會八年(1130年)七月二十七日金太宗下詔,立扶持宋朝降臣、原濟南知府劉豫為皇帝,建立“偽齊”政權,管轄黃河故道以南的今山東、河南、陝西等地區。九月九日正式成立劉豫偽齊政權。十一月,廢用天會年號,改用阜昌年號,並以天會八年(即1130年)十一月十三日後為阜昌元年。偽齊阜昌三年(1132年),補迪功郎,襲封衍聖公,主管祀事,成為北宗衍聖公的繼承人。金國天會十五年(1137年),金熙宗廢偽齊。金國天眷三年(1140年),金熙宗詔求孔子后,加孔璠承奉郎,襲封衍聖公,主奉祀事)、孔玠(孔端操長子,南宗。1132年(紹興二年)夏隨宋室南渡浙江衢州的衍聖公孔端友逝世,孔端友無子,同年,以孔端友胞弟孔端操長子孔玠襲封為衍聖公)、孔琥(孔端立子)
49世孫衍聖公 孔拯(孔璠長子)、孔摠(又名孔詌,孔璠次子)、孔搢(孔玠子,南宗)、孔拂(孔琥子)
50世孫衍聖公 孔元措(孔摠長子)、孔元用(孔拂次子)、孔文遠(孔搢子,南宗)、孔元紘(一作孔元綋,孔摠次子)、孔元孝(孔拂長子)
51世孫衍聖公 孔之全(孔元用子)、孔萬春(孔文遠子,南宗)、孔之厚(孔元孝子)、孔之固(孔元紘子)
52世孫衍聖公 孔湞(孔之固子,元憲宗元年(1251年)襲封衍聖公,后(1252年)被人告稱乃驅口賤民李姓所生,因而被奪爵,此後衍聖公之爵中斷達43年之久,直到元貞元年(1295年)孔治被元成宗封衍聖公為止)、孔治(孔之全子。孔湞被廢爵后,曲阜沒有衍聖公,孔治代管祭祀事三十餘年。元貞元年(1295年),元成宗詔令 孔治為中議大夫,襲封衍聖公)、孔洙(孔萬春子,南宗。1241年(宋淳祐元年),授承奉郎、襲封衍聖公。1276年(宋德祐二年,元至元十三年),宋恭帝降元。1282年(至元十九年)秋,元世祖詔命衢州第六代衍聖公(孔子53世嫡長孫)孔洙赴京,令他載爵去曲阜奉祀。孔洙以先祖廬墓在衢州,且衢州已建家廟,不忍舉家北上為由,願意讓爵給曲阜族弟 孔治。元世祖同意了孔洙的請求,稱讚他“寧違榮而不違道,真聖人後也”,便改封他為國子監祭酒,提舉浙東道學校事。從此,南宗不再有衍聖公的封爵,此封爵僅北宗所有,孔洙為南宗末代衍聖公)、孔浣(孔之厚子)
53世孫衍聖公 孔思誠(孔治子)、孔思晦(孔浣子)、孔思許(孔津子,孔之言孫,孔仁玉的第11世孫,南宗)
54世孫衍聖公 孔克堅(孔思晦子)、孔克忠(孔思俊子,孔洙孫,南宗)
55世孫衍聖公 孔希學(孔克堅子)、孔希路(孔克忠子,南宗)
56世孫衍聖公 孔訥(孔希學子)、孔議(孔希路子,南宗)
57世孫衍聖公 孔公鑒(孔訥子)、孔公誠(孔議子,南宗)
58世孫衍聖公 孔彥縉(孔公鑒子)、孔彥繩(孔公誠子,南宗。1505年(弘治十八年),衢州知府沈傑向明孝宗朱祐樘上疏,稱:“衢州聖廟,自孔洙讓爵之後,衣冠禮儀,猥同氓庶。今訪得洙六世孫 孔彥繩(孔子第58世嫡長孫),請授於官,俾主祭事。”沈傑還奏請孝宗下詔減輕孔家祭田稅賦,孝宗准奏。次年,即1506年(正德元年)接位的武宗朱厚照秉承先皇旨意,封 孔彥繩為 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欽定子孫世襲。這樣,衢州孔子後裔在失去爵位224年之後,又得到了封號。從此,“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的爵位,由 孔彥繩的子孫世襲下去)
59世孫衍聖公 孔承慶(孔彥縉子)、孔承美(孔彥繩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60世孫衍聖公 孔宏緒(原名孔弘緒,孔承慶長子)、孔宏泰(原名孔弘泰,孔承慶次子)、孔宏章(原名孔弘章,孔承美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61世孫衍聖公 孔聞韶(孔宏緒子)、孔聞音(孔宏章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62世孫衍聖公 孔貞干(孔聞韶長子)、孔貞寧(孔聞韶次子、孔尚坦之父)、孔貞運(孔聞音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63世孫衍聖公 孔尚賢(孔貞乾子,生有二子:孔胤椿、孔胤桂,皆無子而早夭)、孔尚乾(孔貞運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64世孫衍聖公 孔衍植(原名孔胤植,孔尚坦子)、孔衍楨(原名孔胤楨,孔尚乾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65世孫衍聖公 孔興燮(孔衍植子)、孔興燫(孔衍楨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66世孫衍聖公 孔毓圻(孔興燮子)、孔毓垣(孔興燫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67世孫衍聖公 孔傳鐸(孔毓圻子)、孔傳錦(孔毓垣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68世孫衍聖公 孔繼濩(孔傳鐸子)、孔繼濤(孔傳錦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69世孫衍聖公 孔廣棨(孔繼濩子)、孔廣杓(孔繼濤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70世孫衍聖公 孔昭煥(孔廣棨子)、孔昭烜(孔廣杓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71世孫衍聖公 孔憲培(孔昭煥長子,孔憲增之兄,無子)、孔憲坤(孔昭烜子,南宗,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
72世孫衍聖公 孔慶鎔(孔憲增子,過繼給孔憲培,1794年襲爵)、孔慶儀(孔憲型子,孔傳錦的第5世孫,南宗。同治三年(1864年)承襲 世襲翰林院五經博士,民國二年(1913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頒布《崇聖典例》,改南宗五經博士孔慶儀為 大成至聖先師南宗奉祀官,世襲)
73世孫衍聖公 孔繁灝(孔慶鎔子)、孔繁豪(孔慶儀子,孔繁英之兄,無子,南宗。1923年冬,孔慶儀去世,其子孔繁豪襲任 大成至聖先師南宗奉祀官。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北伐后,孔繁豪仍任 大成至聖先師南宗奉祀官,享簡任官的職位及待遇,約比照司長級,視特任官官階為低,與孟子“亞聖”、顏子“復聖”、曾子“宗聖”、子思“述聖”奉祀官同等級)
74世孫衍聖公 孔祥珂(孔繁灝子)、孔祥楷(孔繁英子,過繼給孔繁豪,南宗。1944年10月,孔繁豪去世,無子,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乃以其二弟孔繁英長子 孔祥楷受封 大成至聖先師南宗奉祀官。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6日,國民政府失去對衢州的統治,孔祥楷未隨國民政府遷台,南宗奉祀官世職遂廢。孔祥楷目前健在,現為中國大陸浙江省政協委員、衢州孔氏南宗家廟管理委員會主任)
75世孫衍聖公 孔令貽(孔祥珂子,清光緒三年(1877年)承襲 衍聖公,民國二年(1913年),中華民國北洋政府頒布《崇聖典例》,保留衍聖公爵位,仍由北宗的前清衍聖公孔令貽襲爵,1919年11月8日病逝於北京太僕寺街衍聖公府)
76世孫衍聖公 孔德成(孔令貽子,母王氏夫人,1920年2月23日出生,出生百日後,奉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徐世昌大總統令,承襲 衍聖公爵位;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北伐后,孔德成有感於世襲衍聖公爵位不宜存於民國,遂於1935年主動請求政府撤銷爵號,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以為道統不可廢,乃改 衍聖公作 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享特任官的職位及待遇,相當於部長,故而孔德成為歷史上的末代衍聖公,首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孫家鼐的孫女孫琪芳為妻;1949年國民政府退守台灣,孔德成隨遷往台灣,復建台北孔廟,歷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台灣地區考試機構負責人、台灣當局領導人辦公室資政,兼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開設商周青銅彝器、三禮、金文的綜合研究等課程;2008年10月28日上午10點50分在台灣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台北分院因心肺功能衰竭,安詳辭世,享年八十九歲,安葬在台灣的新北市三峽區龍泉公墓)
77世孫 孔維益(孔德成子,早卒,未襲封)
78世孫 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孔垂長(孔維益子,2009年9月25日正式襲封 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享特任官待遇)
79世孫 孔佑仁(孔垂長子,2006年元旦生於台灣)
79世之後的輩分字:欽,紹,念,顯,揚,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煥,景,瑞,永,錫,世,緒,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