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繡川

濟南“南山三川”之一

錦繡川,徠又名北川,是濟南“南山三川”之一。流經西營街道辦事處和仲宮街道辦事處,於仲宮街道辦事處匯入卧虎山水庫。

得名


名字源於《續修歷城縣誌·卷九·山水考五》:“兩岸之上,峭壁雲峰,儼若畫屏;松柏掩映,生於石罅;禽鳥飛鳴,如在鏡中;春澗野花,秋林紅葉,望之如錦,故名錦繡川。”

地理環境


錦繡川發源於西營鎮九如山瀑布群風景區(一說發源於佛峪、葫蘆峪和天晴峪一帶山泉),是玉符河的最大支流。全長36千米,流域面積221.6平方千米,穿過西營、仲宮二鎮,於仲宮鎮流入卧虎山水庫。是濟南“南山三川”中長度最長、水勢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1966年在其中游修建了錦繡川水庫。
下游有著名旅遊景點:濟南青銅山大峽谷景區。
錦繡川一帶山泉眾多且水質優良,不僅是當地群眾的飲用水源,下滲后成為濟南泉群的水源之一。
錦繡川一帶具有眾多的風景區,其中金象山樂園、紅葉谷、千佛崖較為有名。

主要景點


錦繡川水庫

錦繡川
錦繡川
錦繡川水庫位於濟南市歷城區內,錦繡川上游,屬黃河水系,控制流域面積166平方公里,水庫始建於1966年10月,1970年10月竣工。
2000年由省財政廳一次性撥款2000萬元,實際總投資2178萬元,進行加固擴建,當年竣工,通過竣工驗收。設計洪水標準為百年一遇,對應水位252.02米;校核洪水標準千年一遇,對應水位253.15米。興利庫容3592萬立方米,總庫容4100萬立方米。壩體長378米,壩頂寬6.4米,最大壩高47.38米,壩頂高程254.19米,壩後邊坡1:0.7,壩體的溢流段與擋水壩段抗滑穩定係數分別達到1.067和1.12。
大壩壩型為漿砌石重力溢流壩,壩體由擋水壩段與溢流段兩部分組成。溢流堰為曲線型實用斷面堰,位於壩體的中間。堰頂高程為248.5米,長度為117.8米,設溢流孔10個,每孔凈寬10.39米,有液壓啟閉閘門控制。
大壩右岸小水電站一座,布置形式為壩后式,裝機容量400千瓦(兩台,每台200千瓦)。放水洞兩個,壩右邊放水洞內徑105厘米,鋼筋混凝土管長22.7米,進口底部高程225米,由內徑105厘米平板閘閥控制,最大放水流量6立方米/s,壩左岸放水洞內徑50厘米,鋼管長26.05米,進口底部高程226米,由50厘米內徑的平板閘閥控制,設計流量1.0m³/s。
按照《水利部綜合利用水庫調度通則》及省、市防指要求,綉川水庫對汛期控制運用做了全面的預案編製工作,允許最高水位252.02米,正常蓄水位251米,警戒水位251.5米。
該水庫自1970年10月建成以來,運用正常,大壩質量較好,起到了正常防汛灌溉的作用。其中2003大汛之年削減洪峰100%,充分發揮了水庫多年調節的作用。1996年8月6日為歷史最大溢流100 m3/s, 2005年9月21日達到歷史最高蓄水位250.83米。
水庫配有供水乾渠一條,設計支渠6條,乾渠總長31.5公里,隧洞3處,涵洞12處,2011年有效灌溉面積8500畝。
錦繡川水庫自1987年開始向城市供水,多年平均供水量2000萬立方米,2006年被省水利廳確定為省級飲用水源地。

濟南青銅山大峽谷

青銅山大峽谷景區大門
青銅山大峽谷風景區位於濟南市“後花園”——歷城區錦繡川老莊村北青銅山南麓,以大佛石窟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秀美的山水峽谷資源為基礎,依託“千年大佛”為福緣,以“億年溶洞”為奇寶,擷取儒釋道文化內涵與精髓,為復興現代社會朝拜祈福聖地,締造中華民族精氣神魂之所而整合提升並創建的風景名勝區。景區內規劃齊魯第一大佛、中華龍門、九龍壁、月下老人、元寶山、財神、兒童樂園、錦繡宮溶洞、江北第一洞、木棧道、7D玻璃弔橋、玻璃棧道、銀河餐廳、銀河飛瀑、福地洞天、玻璃棧道、玻璃滑道等諸多景點。今有“朝千年大佛、遊仙境福地、上天梯棧道、入億年溶洞”之說。

九如山瀑布群

九如山瀑布群風景區——國家AAAA級景區、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西營鎮。景區面積三十六平方公里,總投資3億元,打造成以“八潭、九瀑、二十四泉、三十六峰”為核心景觀,形成了山、瀑、棧、溪、泉為特色的中國北方首屈一指大型國家級森林公園。
九如山名稱中的“九如”二字,出自《詩經。小雅》,是齊宣王親政時,他的大臣召公為歌頌齊宣王而寫的一首辭,代表著九種祝福。而作為以親山、親水、親自然為主題的九如山,九種祝福則引申為自然對人的饋贈: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如日之升,如月之恆,如松柏之茂,如南山之壽,是為九如。
景區距濟南市區約48公里,東臨章丘市,南接萊蕪市和泰安市,植被覆蓋率97%以上,負氧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達7萬個以上,居濟南之首。景區面積三十六平方公里,可分為“深潭飛瀑景觀區”、“九如峽谷景觀區”、“天蓬瀑布景觀區”、“長城古道景觀區”四大旅遊區。
景區群山連綿,峰巒疊嶂,峽谷縱橫,森林茂密,山泉遍布,溪流交錯,瀑布成群,這些令人震撼的景觀由長度堪稱世界第一的實木棧道巧妙連綴在一起,形成了以八潭、九瀑、二十四泉、三十六峰為核心景觀,以山峰、棧道、山泉、溪流、瀑布、深潭為特色的中國北方罕見的大型生態自然景區。

金象山樂園

金象山樂園
金象山樂園
金象山樂園位於濟南南部山區仲宮鎮商家村,佔地4000畝。是國家AAAA級景區。景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地形地貌和豐富的森林資源,形成獨特的山地森林小氣候,放眼望去,滿眼綠色。夏季平均氣溫只有25度左右,每立方米空氣中含有70億個負氧離子,是市區的150倍;其中金象山滑雪場一直引領省城冬季時尚運動。經過五年的規劃建設,金象山現已發展成為一個集旅遊休閑、會議度假、拓展培訓和冬季滑雪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風景區。金象山樂園,誠邀國際著名知名景區規劃專家,並借鑒了國內外先進遊樂設施。依山造勢,獨特的地理環境,景緻獨特。

紅葉谷

紅葉谷景區
紅葉谷景區
紅葉谷是濟南市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濟南市南部山區,是濟南泉水的主要涵養補給地,平均氣溫比市區低5攝氏度左右,景區植被覆蓋率較高,紅葉谷是一處“天然氧吧”。紅葉谷的秋天登高送目看萬山紅遍紅,葉層林盡染。紅葉谷不僅有秋天的紅葉,其它季節也很美,春天有紅的碧桃,白的梨花,夏日谷中一片鬱鬱蔥蔥,山風送爽;冬日,白雪皚皚,玉樹瓊花。

千佛崖

山東濟南千佛崖摩崖造像是中國唐代佛教雕刻。
景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東南40公里,造像集中位於四門塔西北在白虎山東麓,是山東省內的唐代佛教石刻造像主要遺存。南北長65米、高8.5米的崖壁上,主要為摩崖龕像。小型洞窟有6個,現有大小造像214尊,銘刻45處,其中10尊刻有武德、貞觀、顯慶、永淳、文明等年號。像主有唐皇室成員,如南平長公主、趙王李福、駙馬劉玄意,也有一般官僚、僧尼和民眾。窟內鐫坐佛1尊,面相豐滿安詳,衣紋細密流麗,雕刻技法嫻熟精練。該窟開鑿於唐顯慶2年(657年),是南平公主為已逝去的父皇唐太宗祈福而造。其夫,時任齊州刺史的劉玄意造像龕,位於千佛崖中部偏南的地方,龕外飾有瓔珞門楣,外鐫力士、獅子等護法神獸。絕大部分為唐初雕造,個別為後世作品,保存基本完好。
千佛崖北部有兩座大窟,南面的窟門中間有一石柱,窟內鐫兩尊高近3米的大佛,系唐太宗第十三子趙王福於顯慶3年為太宗所造。這組造像群刻,於1988年由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佛崖造像內容及形式均很單純。除兩龕倚坐佛像外,其他均為結跏趺坐阿彌陀佛及釋迦牟尼佛。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的組合僅有一龕。佛像最大為2.8米,小的僅數十厘米,但雕琢均甚精湛、細膩、寫實,世俗化傾向較為明顯,為典型的唐代造像風格。如南平長公主造像,體態豐腴,面目圓潤,微微帶笑,溫雅敦厚,儼然一貴婦人氣派。第73龕佛像,高2.2米,面部略長,但不失豐滿,眼睛若眯,目光向下,鼻樑端正適度,口唇曲線微妙清晰,神態似在靜觀沉思,令人於溫和慈祥中感到矜持端嚴。保存完整,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濟南千佛崖唐代石刻造像
濟南千佛崖唐代石刻造像

著名泉池

流域內現有主要泉池37處,史料記載而現今狀況不詳者5處。其中車泉、柳泉、懸泉名列金代《名泉碑》。
盛泉
在西營鎮佛峪村東崖下,為錦繡川源頭之一。民國初年《續修歷城縣誌·山水考》載:“錦繡川其源有三:一發於東北章丘佛峪之東山下,石壁玲瓏,泉源甚大,號曰盛泉。”今數十米長的岩壁下,多處涌水,匯流於臨岩砌就的長20米,寬12米,深4米左右的池中。池內亦泉眼遍布,騰突簇涌。距方池30米處街旁及河崖處,各有一泉,水自岩縫湧出,沿溪緩流,村民多在溪旁洗浣。
棗林泉
在西營鎮白炭窯村西。因地處棗林水庫得名。泉在水庫東側,隱於庫中。泉自水下汩汩上涌,至水面漾出碗口粗的水輪,盪起縷縷清流。泉周植五株楊樹,成為泉涌處的標誌。
朝陽泉
在西營鎮趙家村西山腳下,因源於朝陽寺得名。今寺建築廢圮,惟清泉常流。池為圓形,水自池底湧出,晶瑩碧透。池底水草嫩綠,池岸置撐桿,人工提水澆灌禾田。池西有石砌水壩,蓄山泉來水。
鴨子泉
在西徠營鎮鴨子泉村北,雞冠嶺西南坡。清道光《濟南府志》著錄。為兩眼並列雪花泉(1997年3月)泉池,井形,久旱不涸。關於此泉的由來,當地傳說:古時候,有一牧羊老漢翻山越嶺,牧羊至此,口渴難耐。忽見幾隻山羊在一堆青草處低頭吸吮,走近一看,只見兩隻金鴨子伏卧於草叢之中。牧羊老漢懷疑自己的眼睛,便用竹竿一掃,誰知,金鴨子不見了,在其伏卧處留下了兩眼山泉,人們便把這泉稱之為“鴨子泉”。
永盛泉
在鴨子泉西北約200米處。呈橢圓井形,常年不竭。昔日,泉西側曾建有三清殿,此泉
即為道人飲用水。50年代初,大殿傾毀。今泉南石堰上,尚嵌有清乾隆十六年重修《永盛泉碑記》。
灰泉
在西營鎮灰泉村東北側。傳說唐王李世民當年征東至此,為解士卒乾渴,撒灰成泉,故
名。又傳唐王李世民征東路經此泉,見水濁似有灰,待仔細觀察,原來泉底石質呈灰色,並非水混,從此取名“灰泉”。水自岩縫流出,積於石砌井形池內,常流不竭,供全村百餘人飲用。
漬米泉
明崇禎、清乾隆《歷城縣誌》著錄。在西營鎮積米峪(舊稱漬米峪)村北的河崖西側,常年不竭。1960年建成積米峪水庫,湮於庫中。庫水淺時,泉源處可見水紋波動。
黃鹿泉
在西營鎮黃鹿泉村南山崖上。古時稱“黃櫨泉”,明崇禎、清乾隆《歷城縣誌》云:“在西營北,雲河一帶之水大半仰給此泉,其流經擒口峪入錦繡川。”今為東西向二泉。相傳古時此地人煙稀少,林木茂密,常有黃鹿來此飲水,故名。主泉在東,水自岩縫湧出,經一個淺方池,沿渠流入9米長的蓄水池;西泉自岩洞流出,匯入6米長石池。水盛時自池岸溢出,沿河漫流。泉周河渠縱橫,石橋卧波,花果滿坡,叢木籠蔭。
雪花泉
在西營鎮丁家峪村西北里許,白雲洞西南百餘米山崖下。呈半洞穴狀。因長年浸蝕,崖壁生出片片碳酸鈣堆積,狀如雪花,故名。水自岩隙滲出,流落至天然池中,叮咚作響,猶如顆顆珍珠落玉盤。水清碧透,四時不竭。泉北側翠柏森郁,景緻清幽,為白雲洞道觀遺址。白雲洞洞高4米,深8米,闊10餘米,現尚存明嘉靖三十一年《重修白雲洞眾祖仙派記》碑。洞外岩崖峭峻,古柏懸生。其中一株胸圍4米,樹根附石外露,根徑達2.5米,枝幹如虯,被稱為“仙柏”。雖歷經千年,仍枝繁葉茂。岩崖上還有“金龜望月”、“仙人帽”等奇石,以及“狗腳洞”、“狼牙洞”、“百丈崖瀑布”等。春日山花爛漫,夏日飛瀑流泉,秋日丹葉滿山,風景宜人。
滴嗒泉
在西營鎮西北側,龍灣峪南端西崖下。水自岩縫滲出,形成水珠,沿岩石滴下,故名。屬季節性泉。
洪泉
在西營鎮梯子山村北里許,洪泉子溝口。為錦繡川源頭之一。民國《續修歷城縣誌》載:“錦繡川其源有三:……一發於東南箭干庄(今降甘村)梯子山下之洪泉”。水自沖積礫石縫中流出,積於一面臨崖,三面石砌的長方池內,水質甘冽清澈,烹茶最宜。盛時,池水沿山峪下瀉。
南泉
在梯子山村南的歷城南部山區最高峰梯子山(海拔976米)下雲梯澗。因所處方位得名。此處為降甘峪南端,水自峪底岩棚下湧出,匯為由水壩截成的一泓碧水,常年不竭,為錦繡川源頭之一。池水受環境影響,呈五彩狀。池南,柳樹成林。周圍重山環列,紬岩壁立,青松挺拔。南側主峰梯子山聳入雲端,氣象蒼茫。冬日,泉池之上水霧瀰漫,別有情致。
寒泉
在梯子山村西南,當地百姓稱為“凍凍台”的高山上。民國《續修歷城縣誌》“錦繡川其源有三:……一發於東南箭桿庄……凍凍山下之寒泉”,即此。泉源於山峰上端峭壁下,依山岩漫流。因山高陰寒,一年之中長時間結為冰凍,故俗稱“凍凍台”。此山與梯子山對峙,崢嶸嵯峨。春深日暖,冰釋成瀑,從崖上瀉下,景色壯觀。
玉泉
在西營鎮上閣老村玉泉寺舊地。明崇禎、清乾隆《歷城縣誌》有載,稱“在龍集寺觀音閣下,涓涓東注,龍集獨勝”。今呈方池形,料石砌岸。水自岩縫流出,匯於池內,清冽甘美,常流不竭,為村民飲用水。泉旁有1968年挖鑿的長50米的蓄水池。
胭脂泉
明崇禎、清乾隆《歷城縣誌》俱載“在玉泉寺嶺前”。晚清郝植恭列為七十二名泉。今失考。
智公泉
在西營鎮智公泉村西,黑牛寨山前西南側。相傳唐代一名叫“智公”的和尚在泉邊居住,故名。明晏璧《七十二泉詩》著錄,稱“朱公泉”。據清道光《濟南府志》載:“朱公泉,在黑牛寨前。”地址與今智公泉合,蓋因諧音,“朱公泉”衍稱為“智公泉”。據該村居民稱,此泉還曾叫作“濟公泉”,泉名之演變由此可見。泉池位於山岩高處平台上,石砌長方形,上棚蓋水泥板,留有提水孔。該泉久旱不竭,清冽甘美。村南還有一個石砌長方形常流泉池。池頂棚蓋,留有1米見方的汲水口。水盛時溢入東側面積約500平方米的大蓄水池中,池南岸立有1997年8月鐫刻的《智公泉天池》碑。該泉不僅是上羅伽村200餘名村民的生活用水,還可澆灌果樹農田。
栗行泉
在西營鎮栗行村東南側山崖上。泉以村得名。水自一古柏下洞穴湧出,沿暗渠流入封閉式蓄水池,再經輸水管道流至街頭1米見方的石砌方池。汩汩上涌,水花翻騰,清澈明凈,俯身可汲。
會仙泉
在西營南坡會仙山村東,因源於會仙山下得名。水自岩壁石縫流出,匯入石砌長方池中。泉旁立1964年《重修會仙泉》碑記。
虎洞泉
在西營村南,錦繡川河南崖下。因源於石虎洞得名。水自岩縫湧出,匯流於河水中。岩壁上鐫“虎洞泉”三字。
甘泉
在虎洞泉東約50米處岩下。雨季開泉,與河水匯流。岩上鐫篆書“甘泉”二字。
哭泉
在桃花嶺南峪溝,北距錦繡川鄉仁里村三四百米。相傳昔日有一窮人討飯至此,又飢又渴,哭而出泉,故名。今蓄為小塘壩,常年積水,可資灌溉。盛水季節,南流入錦繡川。
白雲泉
在錦繡川水庫南,白雲溝驢頭山西側山腰岩下,南距上白雲村約40米。山下為如都庵遺址,山上有白雲洞。泉因白雲洞而得名,當地百姓又俗稱“腰泉子”。清乾隆《歷城縣誌·卷八·水一》所載“錦繡川水……經馬頭山北,左納白雲泉水”,即此泉。“馬頭山”與“驢頭山”,當為一山,只是古今名稱不同而已。另該志卷六山一所載“馬頭山下為黃巾石屋,上有白雲洞,洞下有白雲泉”,與今況合,“黃巾石屋”即如都庵,今有黃金石屋村。泉水自岩縫流出,匯於石砌井形池內,再由井壁沿暗管流入12米長的蓄水池。常年不竭,為村民飲用水。此處地勢高峻,四周群山巍峨,壁立千仞。陰雨天,雲霧繚繞于山間,景象迷幻。聖水泉 在錦繡川水庫南約4公里處的興教寺遺址。泉自岩縫流出,滴落至長方池中,常流不竭,清澈甘冽。泉周山嶺遍植黃櫨,深秋葉紅,艷若彤雲。
韓家泉
在仲宮鎮鄉韓家泉村旁。因韓姓人家居住泉旁,故名。常年不涸。
黃錢峪泉
在仲宮鎮黃錢峪村北百餘米處。水自崖縫湧出,匯入半封閉式蓄水池,四季不涸。再從池南壁上部溢水口流落至1966年修建的“社教水庫”。水盛時沿峪溝流入錦繡川水庫。
灰泉
在仲宮鎮灰泉村北,青銅山南側雞冠嶺下。原名混泉,因音相近而傳稱為灰泉。村以泉得名。水自岩縫流出,積於長10米左右的封閉式水池,經輸水管道流入村戶,供全村人飲用。
林泉
在灰泉村西北里許,當地稱為北頂山的山坳中。唐代,此處曾建有林泉觀。后又改為吊枝庵。現尚存觀音殿、涼亭和明景泰二年《重修林泉觀》碑。因此,此泉又稱“吊枝泉”。清道光《濟南府志·卷六·山水二》所載“玉龍泉,在吊枝庵西岩”,亦即此泉。今泉池位於林泉觀遺址西南隅,長7米,寬1米,上用石板覆蓋。水自岩縫湧出,蓄於池內,再沿輸水管道順山勢自流,澆灌果園、農田。周圍林木繁茂,花果滿坡。
車泉
在仲宮鎮車川村東楊樹林中。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詩》著錄。為石砌橢圓形泉池,水涌量大,從未乾涸。今在池上建房,安裝抽水設備,供全村人畜用水並灌溉農田。泉水沿石渠向南伏流20餘米,經一石雕龍頭口中泄入面積近500平方米的蓄水池。爾後從池南壁溢水口流出,南入錦繡川。
柳泉
在仲宮鎮北坡村西首柳泉觀古殿前。金《名泉碑》和明《七十二泉詩》著錄。泉池呈橢圓井形,水勢頗佳,久旱不涸。水自池壁縫隙伏流至南側20米外的一長方形大水池。此池面積約2000平方米,因蓄水量大,又稱柳泉水庫。池內青萍浮動,綠藻茵茵。池東壁留溢水口,泉水自此瀉出,穿越山谷,澆灌農田,南流入錦繡川。泉旁柳泉觀,不知創自何代,明朝天順三年曾重修,現僅存兩座大殿和古碑數通。泉北為玉皇山,山上柏林蒼鬱。泉池四周楊柳垂翠,紅杏滿坡。遠處青山崔巍,雲嵐蒼茫。
涼水泉
在仲宮鎮涼水泉村南。為東西兩泉。因中間被一座稱為“廟子嶺”的小山嶺東西分隔,故原名“兩分泉”。后因泉水清涼,且“兩”、“涼”同音,便改稱為“涼水泉”。西泉源於10米深岩洞,水自石縫流出匯於洞內水池,盛時溢出漫流。東泉自岩縫湧出,經石渠,穿葦叢,匯入12米長、寬約6米的石砌方池,池水清澈,水中青藻飄動;水滿溢出,依山勢下瀉,北入錦繡川。
琵琶泉
在錦繡川鄉黃崖村北,因泉出石澗泠泠有韻而得名。明崇禎、清乾隆《歷城縣誌》俱載。晚清郝植恭列入《七十二泉記》。今泉源在峪底深處,水自岩縫流出,順勢西流,三迭而下,至孤山腳下折向南,沿街緩流,南入錦繡川。
大泉
在仲宮鎮大泉村南首。泉水自九曲河西側岩孔湧出,匯為面積近4000平米。大泉(1997年3月)方米的大型池塘,久旱不涸,興灌溉之利。因受水位深淺,距泉源遠近,及池岸環境影響,池水呈五彩狀,絢麗多姿。水盛時從溢水口流出,沿九曲河北流入錦繡川水庫。周圍峰巒疊翠,花果溢香,景緻清幽。
小峪泉
在錦繡川南岸,仲宮鎮稻池村南1公里朱家峪岩下。水自岩縫流入約4米見方的池中,清冽甘美,為村民飲用水。
朱家峪泉 在稻池村南2公里朱家峪盡頭山崖下。水自岩縫流入3米見方的石砌池中。常年有水。
水石屋泉 在錦繡川南岸,仲宮鎮邱家村南青龍山腳。因源於俗稱“水石屋”的天然岩棚下得名。水自岩縫流出,匯入淺池,常年不竭。為村民飲用水。
泉子峪泉 在仲宮鎮於家窪村南泉子峪盡頭的陡崖下。水自約1米深的洞穴石隙中流出,於洞內匯積為自然水池,久旱不涸。雨季順著山勢漫流。
南泉
在康王山陰的南泉寺舊址。明萬曆七年(1579年)許邦才《重修南泉寺記》載:“寺迤南出泉三四泓,冬夏不涸,寺以泉名。”(乾隆《歷城縣誌·古迹考五》)所在山峪亦被稱為南泉峪。歷經滄桑,今寺已傾圮荒蕪,唯南泉四季長流。泉在寺院遺址的東南隅,東西四五米遠並列有二眼泉池。東為4.5米長、2.9米寬的石砌方池,池水清澈,綠藻浮動;西池1.1米見方,在一石券門洞中,澄凈甘冽。泉水自池壁溢水口流出,向西曲行30餘米匯入1965年“四清”運動時建成的“四清水池”。此池頗大,面積320平方米,供引水灌溉之用。池岸立清道光二年(1822年)《重修南泉寺碑記》,稱:“歷邑之南,大川有三(指錦繡、錦陽、錦雲三川),名泉七十有二……此泉居七十二泉之首”。泉北10餘米處,尚有一石構四面涼亭,為南泉寺遺物。山腰有唐代摩崖造像3尊。
永清泉
在南泉之南約150米處。原為石壁縫隙中流出的天然泉池,1965年依山岩砌石築池,取名為“永清泉”,並刻石立碑於池壁。為保持池水清潔,後用水泥板將泉池棚蓋,泉水沿池底輸水管道流入村戶,供村民飲用。
懸泉
金《名泉碑》、明《七十二泉詩》、清《七十二泉記》均著錄。元《齊乘》稱在“中宮東”。今址不詳,疑已湮於錦繡川水庫中。
馬蹄泉
清道光《濟南府志》載“在馬帝(蹄)峪華岩寺下”,並引康熙《濟南府志》語:“一名大泉,寺廢,泉流經孫家莊,入錦繡川。”清乾隆《歷城縣誌·卷八·山水考三》稱:“馬蹄峪,在南泉寺東,澗壑幽邃,流水無聲,有桃源之勝,水入錦繡川。”卷十八古迹考五又載:“華岩寺,(在)馬蹄峪,元建今廢。”今泉在何址不詳,疑即今大泉村之大泉。
北薄羅泉
清道光《濟南府志》載“在馬蹄峪東”,並引康熙《濟南府志》語:“泉端有連理樹”。今址不詳。水波泉 清道光《濟南府志》載“在水峪,舊志雲流入錦繡川”。清乾隆《歷城縣誌·山水考三》援引明崇禎縣誌語:“水峪,在馬蹄峪東,內有三教堂,清幽莫匹。”今泉址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