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熱

膽熱

病證名。指膽經受邪化熱。見《中藏經》。症見右脅或兩脅疼痛、黃疸、尿短黃赤、口苦咽干、寒熱往來,或噁心嘔吐、食少腹脹,或頭痛眩暈、易怒、耳聾、鼻流濁液,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清泄少陽,通腑泄熱。可見於現代醫學的急性膽囊炎,急性胃炎,慢性胰腺炎。

簡介


● 英文名稱:Gallbladder Heat
● 學科來源: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病機

古籍摘選


● 又,膽熱則多睡,膽冷則無眠。(《中藏經·論膽虛實寒熱生死逆順脈證之法第二十三》)

名詞解釋


● 膽及其經脈受熱邪侵襲所致的病變。

百科解讀


● 膽熱,指熱邪侵犯膽經,出現脅痛,口苦,咽干目眩,往來寒熱,黃疸等病變。

膽的生理功能

● 膽居於六腑之首,又為奇恆之腑。膽位於右脅,膽附於肝,足少陽膽經和足厥陰肝經相互屬絡,肝膽互為表裡關係。
● 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儲存、排泄膽汁和主決斷。膽汁由肝之精氣匯聚而成,儲存在膽囊,可排入小腸,參與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膽儲藏和排泄膽汁的功能需要肝氣的疏導、調節。膽主決斷,有對事物進行判斷、做出決定的作用。膽的決斷能力取決於膽氣強弱,勇敢果斷者膽氣強,膽氣弱者則數謀慮而不決。肝膽為表裡,肝主謀慮,膽主決斷,二者相互配合,謀慮定而決斷出。

病機特點

● 膽經受熱,導致膽腑自身及經絡病變,並累及脾胃消化機能,可見右脅痛,或兩脅疼痛,頭暈頭痛,目眩耳聾,口苦咽干,寒熱往來,黃疸等症,可伴見噁心嘔吐,食少腹脹等消化系統病變。

臨床表現

● 右脅痛,或兩脅疼痛、尿短黃赤、口苦咽干、往來寒熱,或噁心嘔吐、食少腹脹,或頭痛眩暈、易怒、耳聾,或發為黃疸。舌紅苔黃,脈弦數。

證治經驗

● 膽熱可用小柴胡湯,用藥有柴胡、黃芩、人蔘、炙甘草、生薑、半夏、大棗。本方可平肝膽,泄熱,益脾氣,調和營衛。

參考文獻


● [1] 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研究所,譯. WHO西太平洋地區傳統醫學名詞術語國際標準。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9.
● [2] 鄭洪新。中醫基礎理論.4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6.
● [3] 鄧鐵濤。中醫診斷學.5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 [4] 李經緯。中醫大辭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